館藏作品(臺灣風情)
一、背景說明
民國68年,黃君璧、張大千、葉公超、劉延濤、高逸鴻、金勤伯、胡克敏、傅狷夫、姚夢谷、季康、陳丹誠及陳子和等12位書畫名家為本館合繪寬360公分、高141公分之〈 松柏同春 〉圖,完成後於本館一樓大廳旁展示。 該畫完成迄今已40年,參與合繪者均已辭世,畫作於長期展示後需專業維護以利保存,由本館梁永斐館長邀請羅振賢教授為召集人、李奇茂教授為總顧問,邀集前輩畫家傳承弟子及當代書畫名家以臺灣代表性風物為題材重新創作,以為紀念,並彰顯本館「傳承」、「創新」之館務理念。
二、〈 臺灣風情 〉介紹
(一)作品說明 – 羅振賢教授撰寫
〈臺灣風情〉首先由專擅工筆花鳥走獸的張克齊開筆,主角雲豹氣宇非凡,栩栩如生,傲視山野!這藏身於樹上的稀有動物,似已絕踪,如何復育,值得大家關注!畫壇耆老杜簦吟高齡九十三,仍神采奕奕參與合作,在畫面右下角植山茶花數朵,運筆蒼勁有力,墨韻設色典雅。羅振賢參酌阿里山三代木之造形,藉勢置於雲豹佇立處,寫枯木不朽,象徵綿延不絕之生命力。陳士侯隨後在雲豹尾巴留白處栽上高山杜鵑數叢,鮮豔綻芳,並於枯木旁以工筆寫野百合,白花墨葉,秀麗怡人。
斟酌佈局所需,蘇峰男於雲豹出沒處後方種翠柏如壯漢頂天立地之姿,蒼虯曲勁,枝葉繁茂若碩壯手臂伸向左側,並預留蒼鷹歸來棲息空間,賦色蒼翠典雅。羅芳為呼應場景於左下角置磐石一座,剛強有力,水邊墨深湛然!又於右上角以淡墨鉤勒陡峭山壁比鄰翠柏以增空間層次感。此時畫面大架構已漸成形,擅長工筆與寫意花鳥的戴武光,進入山林情境,審視右下角落,於山茶花間補植蘭花與桂花,蘭白桂黃與紅色山茶花錯落有致,後續雙鉤翠竹並於枯木之前寫上紫色鳶尾花數朵,綻放淡淡清香。下午輪由楊鄂西擔綱,在雲豹下方遍蒔玫瑰、連翹、瓜葉菊、高山杜鵑,顧及花叢之疏密與色彩變化,恰到好處!接續在枯木左前方再增鳶尾花數朵,前景已臻完整。 陳士侯於左側點上色彩亮麗的藍鵲兩隻,一前一後翱遊於山水間,輕盈飄逸,增益活潑氣息。在有限的空間,眼看花草蔓衍,林章湖及時引水入山林,在湍急流水間櫻花鉤吻鮭嬉戲其間,如魚躍龍門般安享悠遊自得之樂!按原計畫在柏樹左側枝幹上提供蒼鷹佇足,考量比例與兇禽猛獸對峙因素,調整為由黃光男招來喜鵲七隻,親密棲息垂枝上,其中一隻害羞,躲到隱密處,仍具七喜之意。耆老李可梅,年方九十一,有太極功底,運腕強勁有力,寫紅梅於雲豹後方,聊聊數筆,蒼勁婉約。來自南投,苦學有成,書畫兼擅的李毂摩拈筆於柏樹右側數點紅花之後蒔嫩竹數叢,另於枯木後方,鳶尾花與雲豹之間寫幾杆翠竹,竹影橫斜,颯颯有聲。之後黃光男於墨竹紅梅間補上白梅增添雅致清芬。蘇峰男待喜鵲棲息後,專程來補上穿插枝葉,掩映得宜。為顧及畫面之完整,羅芳再度為寫右上方山壁而來,以重墨皴染前後峭壁,幾經皴擦點染,與左下方磐石構成相應成趣。羅振賢審勢翠柏與峭壁之間空白處,以淡墨由上左斜而下寫大樹一棵,以增前後空間感。
時至4月中旬,最後的統整,委由林章湖、陳士侯、羅振賢進行整體渲染與設色點飾,以增聚散、疏密和氣氛的連結,歷經多次整理,終告圓滿完成。此為國父紀念館規劃製作,梁永斐館長特邀名篆刻家薛平南教授治印,李毂摩教授題款。李毂摩款識:「臺灣風情 二○一九年己亥季春總顧問李奇茂暨杜簦吟 李可梅 羅芳 蘇峰男 戴武光 楊鄂西 黃光男 羅振賢 張克齊 林章湖 陳士侯合寫 薛平南治印 李毂摩寫竹並題於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鈐印「李毂摩」,薛平南於左下磐石上鈐印「國立國父紀念館典藏」。
(二)創作內容及分工
創作內容以臺灣動植物特有種,進行構圖及繪製,分工內容如下:
• 杜簦吟 教授─山茶花:
• 李可梅 教授─紅梅:
• 羅芳 教授─山壁、石頭:
• 李轂摩 教授─墨竹:
• 蘇峰男 教授─柏樹:
• 戴武光 教授─蘭花、桂花、野薑花、竹(雙鉤):
• 楊鄂西 教授─瓜葉菊、玫瑰、連翹、高山杜鵑、鳶尾花:
• 黃光男 教授─喜鵲、白梅:
• 羅振賢 教授─枯木、遠樹:
• 張克齊 教授─雲豹
• 林章湖 教授─櫻花鉤吻鮭、浪花:
• 陳士侯 教授─高山杜鵑、野百合、臺灣藍鵲:
• 薛平南 教授─篆刻
三、創作藝術家(依輩份排列)
總顧問李奇茂 教授
杜簦吟教授、李可梅教授、羅芳教授、李轂摩教授、蘇峰男教授、戴武光教授、楊鄂西教授、 黃光男教授、羅振賢 (召集人) 教授、張克齊教授、林章湖教授、 陳士侯教授。
薛平南教授篆刻
四、贊助單位
由馨昌股份有限公司鄧傳馨董事長全額贊助。(馨昌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