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長枝仔的春天--南瀛鄉土文化特展/台南縣文化局

  竹,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有超然神聖的地位,被喻為高風亮節,全德君子。竹之美,在於勁節高挺、線條流暢而無沾滯。枝葉因風而動,卻也挺勁。白居易曾以「水能性淡為我友,竹解心虛是吾師」,表達出頗具禪意的「竹--空之美」。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竹的用途廣泛。蘇東坡曾云:「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日不可無此君也。」在全球各大洲中,除歐洲以外,都有竹子的天然分布,總計種類約一二○○種。竹類性好溫濕,畏寒忌旱,因此東南亞擁有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竹類資源。竹,是東方的特產。在台灣,主要竹類則有桂竹、綠竹、孟宗竹、長枝竹、麻竹、刺竹…等幾大類。竹的產物包括竹材之桿、筍、籜、枝、葉、及竹鞭(地下莖)……等,依各種不同性質,而各發展出各個不同的用途。


  竹和一般樹木,在型態和生長上,有很大的差異。竹子地上部分是由有節的竹稈、竹枝和竹葉組成。竹稈的基部連接著地下莖,地下莖也分節。地下莖的節上的細長的根,稱為鬚根,才是真正的根部。種植竹子的第一年,多數只能萌發一枝嫩竹,但第二年起,萌發的竹筍,就逐漸增加,大部分的竹筍此時都可以培養成材。


  華夏民族使用竹的淵源甚早。傳說神農氏辨竹性入藥;女媧氏以竹管造笙、簧,皇帝時製笛、蕭,倉頡以簡記事,嫘祖編竹為蠶箔。青銅器中有簋、簠兩種器物,其名從竹,推測其原型為竹製。孔子時代也有「回也一簞食」之字語,簞者,竹製用品。此外,筆、筐、策、簽、箏、箸、髮簪、竹扉、負「笈」求學、竹索橋、爆竹……等詞句,都表示竹,真的是自古以來就和我們很密切的。


  台灣的竹工藝發展,在清朝即有精緻的竹製品衍生而出。而台南縣關廟的竹工藝,據顏水龍教授調查,台灣光復前二年,就有從事竹工藝者一四八三人,約佔此鄉總人口之百分三十。光復後,民國三十九年左右,本省竹材加工業約有二萬人從事生產,從業者激增,尤以台南縣之關廟地區,從事竹業者,多達百分之七十。顏教授稱此地居民視竹工為全鄉性之農家副業。不需設立工廠,在大廳、走廊、院子、甚至路旁、樹下,只要一張小竹椅坐坐,到處都可以工作。他們利用家事之餘暇,從事竹的破、削、編,技術極為熟練。


  在製作竹藝品時,當應選擇適當之竹材。編織用竹以質勻、節長、皮堅韌者為佳,如長枝竹、桂竹、孟宗竹。編織農具者以表皮堅硬,肉厚、耐磨者較適合,如莿竹、麻竹。而竹材的取用,一般以滿三年之竹材其硬度與彈性較夠,含水量穩定,較適合做竹藝品。


  台南縣往昔以農業為主,縣民純樸,喜愛自然,生活節儉。因此在農忙之餘,做些家庭副業,乃就地取材,「長枝竹」是最好的伙伴,可將它變化成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花籃、水果盤、扇子、提籃、筆筒;以及小飾物,如竹蝦、聖誕鈴…等。這些竹編藝品在現今的我們看來,是兼具環保及天然原始風味的,它散發出淡淡的雅竹香,連平常生活步調快的人,也能放慢腳步,享受一下竹滴清響的靜謐。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與國立國父紀念館共同策劃主辦之「認識鄉土文化系列特展」中,台南縣為承辦單位之一。除邀請台南縣內張平山先生、盧靖枝女士提供最具台南縣鄉土特色之竹編作品參展,同時亦有攝影家張武俊先生在台南縣所拍攝竹的丰姿綽約之攝影作品參加;本項展覽自八十九年六月一日至廿五日在國父紀念館翠溪藝廊展出,定名為「長枝仔的春天—南瀛鄉土文化特展」,以襯托出台灣除了南投縣外,台南縣也有這麼美的竹的風景及精湛的竹編藝術品,台南縣的竹可是兼具觀光及藝術欣賞的價值。
(圖/文 台南縣文化局)

 

竹編蝦子

竹編蝦子

  

竹簍

竹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