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05華文地區大學通識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林碧慧

一般的大學教育是經過專業科系的分工,造成學生大多只注重專業課程,而較少接觸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造成知識認知廣度與深度不足,偏離全人格的教育目標,而通識教育課程的推廣,便在於以多元化形式教學,來補強學生專業領域以外的知識,提供全領域課程學習。這些課程包括語文能力、中華民國憲法、文化、歷史、藝術等,其共同的特性在於強調課程的多元性與整合性,融合人文與科技,使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及理性價值判斷的智慧。

有鑑於此,本館遂積極與義守大學合作,於94年4月8日至9日假該校國際會議廳共同舉辦「2005華文地區大學通識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本屆研討會的主題分為:開發中國家民主政治之危機與轉機、全球化發展趨勢與大學通識教育、文化與歷史、中外文學之現況與展望、語言學與語言教學之探討與研究等五大項面向,深入探討華人地區通識教育現況及未來發展的趨勢,並希望經由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參與討論,提昇通識教育之推動能量以及促進華人地區通識教育學術界及社會人士溝通交流的機會。研討會除邀請四位國際學者及院士發表專題演講外,並發表43篇論文。 

面對21世紀全球化發展的潮流,為了強化國家競爭力、必須在國際化的衝擊與競爭中,有效提升人力素質,學校的通識教育具有促進科技進步與人文關懷的平衡發展的功能,而社教機構則提供個人終身學習的機會。大學教育與社會教育,都成為教育改革政策中很重要的環節,二者的結合也變的越來越重要。尤其近年來世界先進國家特別強調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讓每個人學習求知、學習做事、學習成長,才能適應社會快速變遷,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

21世紀可以說是終身學習的世紀,建構終身學習社會,提供多元、適性、靈活的學習環境,便成為教育的願景社會的理想。我們期待有更多的機會與大學教育單位充分合作,讓大學校園內的學生參與社教工作,希望從參與中,開拓學生的視野,進而輔助、激發其專業能力的培養,讓人文與科學共生、理性與感性並存,真正落實大學全人教育以及終身學習的精神。(林碧慧)

 

附錄:2005華文地區大學通識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目次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