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鎮南關起義遺址之巡禮/劉碧蓉

今(95)年2月24日至3月1日,本館林國章主任、筆者及呂淑芳三人應民革廣西之邀,前往廣西南寧進行為期五天的「學術文化交流座談會」。民革廣西是民革中央於1954年在廣西成立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簡稱民革廣西區委),作為履行參政議政、監督民主職能的參政黨1。本次的參訪除與民革廣西孫中山研究會進行「學術文化座談會」外,並前往邕江大學與該校教師進行學術交流,此外最大的收穫莫過於實際尋訪中山先生親臨指揮作戰的鎮南關一探究竟。

友誼關風景區

  鎮南關離廣西南寧約有170多公里路程,走高速公路需2個多小時。它位於廣西憑祥的中越邊境,目前有湘桂鐵路和國道322線與越南的鐵路公路相銜接,是中國通往越南及東南亞國家最大最便捷的陸路大道。

  鎮南關現名為「友誼關」,是中國九大名關中唯一的邊關。設於漢代,經歷雍雞關、界首關、大南關、鎮南關、睦南關之更名,至1965年中國國務院為與越南建立友好睦鄰關係,再改名為「友誼關」,並由當時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親題「友誼關」,作為中越兩國友誼之橋樑與樞紐。

  友誼關已闢為一風景區,由友誼關關樓、左弼山古砲台、右輔山古砲台群、左右輔山古城牆及登山古道、大清國萬人墳、廣西全邊對訊署(法式樓)等主要景點組成。由於地勢險要,歷為兵家必爭之地,1885年中法戰爭馮子材鎮南關大捷,與1907年孫中山先生親自指揮領導的「鎮南關之役」,就發生於此。

鎮南關與中山先生的革命

  鎮南關之役發生於1907年12月1日至8日,是孫中山親臨前線指揮之戰役,也是孫中山第六次起義失敗之所。雖然這一年孫中山發動的三次起義都告失敗,但有法國的後援,孫中山毅然化名「高野」,協同黃興、胡漢民、胡毅生、池亨吉(日人)、法國軍官及革命黨人十餘人來到河內,並準備在法人稱之「第二旅順要塞」的鎮南關,發動武裝革命。

  12月1日晚,孫中山命欽州人黃明堂為「中華國民軍鎮南關都督」,由他集合義勇團百餘人,偷襲鎮南關,在清軍猝不及防下,佔領了鎮南關。12月3日接獲捷報,孫中山、黃興、胡漢民等人,從越南河內乘火車到同登,經弄懷、弄堯而登上鎮南關砲台,孫中山並親自發砲轟擊清軍。

  當清軍得知革命軍獲外人協助,已在越界秘密佈署,一面與法使商議嚴禁安南督接濟革命軍;接著派陸榮廷親督大隊,以大砲火藥轟擊,革命軍在眾寡不敵下,終告失利。孫中山只好自同登回到河內,當一行人通過邊境時,竟遭安南警察認出孫中山真面目,也由於清朝再三壓迫法使驅逐孫中山,最後安南總督只好請孫中山離境2。

  自香港來此擔任孫中山英文秘書的池亨吉返回日本後,將1907年一整年與孫中山相隨,且親上鎮南關戰場之見聞,撰成《中國革命實地見聞錄》(1908年5月刊於大阪朝日新聞社《支那革命實見記》)3,孫中山特為之作序,以傳後世。

孫中山與法屬安南

  當我們一行登上關樓,拾級而上古城牆,來到幾處古砲台遺跡瞻仰。這裡地勢險要,樹林茂密,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但也因地處邊界,山林遍野,人煙稀少,離京城北京又十分遙遠,縱令起義成功,如何將勝利的捷報傳遍全國,動搖清廷之國本呢?

  回想孫中山自1895年10月廣州首義失敗,離開故鄉後,因清廷的捉拿,使得他無法踏入故鄉一步。雖然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成立同盟會,開啟革命新紀元,但日本政府卻在1907年受清廷之請,驅逐他出境,並對中國革命黨人的活動加以限制。此時伸出援手的就是安南總督韜美(Doumer),在此奧援下孫中山選擇了安南,並將東京的總部移往河內,安南為法國屬地,革命黨人就與法國發生密切關係。

  雖然安南總督韜美的目的無非是想在中國南部擴展法國勢力,但也讓孫中山有機會在安南建立基地,因有法國文武官員的協助,孫中山於1907年5月至1908年5月一年中,先後對雲南、廣西發動六次連續的革命行動4。最後,因清廷向法國提出抗議,加上革命起義不斷的失敗,法國政府也改變了態度,將孫中山驅逐安南。

  中山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近年來已是海峽兩岸研究的課題,然而探究歷史人物思想之形成必與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後人如能追尋先人的足跡,實際走訪,必能從史蹟中見證歷史的真相。此次我們能到中越邊境的鎮南關巡禮,真的要感謝陳澄波、黃岱營、吳林林等民革廣西的諸位長官,尤其是費心為我們安排廖宗士部長、夏寧副主任等人,讓我們對孫中山為何選在西南邊境革命起義,有另一種不同的體會。(作者為本館助理研究員)

  

註釋:
1 《大道之行-廣西民革50年暨紀念李濟深先生誕辰120週年(1954-2004)》,頁8、9,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2005年12月。
2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上冊,頁588-589,遠東圖書公司,民國73年3月增編版。
3 羅家倫主編,斷水樓主人,《中國革命實地見聞錄》,頁15、29,民國57年9月影印出版,中央文物供應社。
4 第三次為潮州黃岡起義(1907.5.22-27);第四次為惠州七女湖之役(1907.6.2-13);第五次為防城之役(1907.9.1-17);第六次為鎮南關之役(1907.12.1-8.);第七次為欽廉之役(1908.3.27-5.3);第八次為河口之役(1908.4.29-5.26)。參考蔣永敬,〈辛亥革命前十次起義經費之研究〉,《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三輯,民國76年第3次印行,聯經出版社。

 

孫中山在鎮南關起義時戴過的帽子

95137

 

鎮南關(現名友誼關)的關樓

95138

 

 

中越邊境的檢查哨

9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