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永續經國-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特展\朱重聖

一、不斷努力的一生(1910–1988)
  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以下尊稱為經國先生),本名建豐,民國前2年(1910)農曆3月18日生,浙江奉化人。父親蔣中正總統,母親毛福梅女士。民國14年(1925),留學蘇聯,入孫逸仙大學。16年,因中蘇關係丕變,滯留十二年。26年3月,始偕妻子方良(芳娜)女士返國。
  27年1月,初任江西省保安處副處長。翌年6月,任該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興利除弊,勇於任事,建設新贛南。33年,任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組訓處處長,又兼青年遠征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主任。
  34年8月,赴蘇參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談判,及交涉接收東北主權。37年8月,任上海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嚴格控制經濟與物價,人稱「上海打老虎」。
  38年,國共戰事逆轉,蔣中正總統引退,經國先生隨侍左右,旋銜命運送中央銀行庫存黃金來臺,穩定臺灣金融。政府遷臺後,39年,任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又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創設政工幹部學校,重建國軍政工制度。同時並兼任總統府資料室主任,主持情報與治安工作。41年10月,籌劃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任團主任,教育並拔擢青年,是為「青年的導師」。
  45年,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親率榮民弟兄,跋山涉嶺,闢建中部橫貫公路。其後歷任國防部副部長、部長,行政院副院長、院長等職,厲行政治革新,親民近民便民,進行「十大建設」,帶動經濟發展、安定社會,強化國防,締造「臺灣經驗與奇蹟」。
  67年、73年,連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任總統,加快經濟成長步伐,大力推動政治改革,宣布自76年7月15日起,臺灣地區解除戒嚴;後又開放報禁、黨禁,及國人赴大陸地區探親,奠定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77年1月13日病逝臺北,享年七十九歲。
二、年少讀書與親情(1910–1988)
  幼年時的經國先生,雖然父親長年在各地奔波,難得回家,是由祖母王采玉女士、母親毛福梅女士撫育的,不過,父親對他的管教,始終非常重視。經國先生在溪口鎮的武山學校接受啟蒙教育,其後轉入奉化縣城龍津學校,又插班入上海萬竹乙種商業學校,課餘則先後由顧清廉、王歐聲先生等輔導研讀《四書》、《說文解字》、《爾雅》、《曾文正公家書》和《王陽明文集》等書,讓經國先生領悟傳統的倫理道德,要待人如己,視國家如己家,以「忠」、「孝」來嚴格自律。父親並親自擬定課表,要經國先生努力學習中文、英文和算學,每週寫信報告讀書心得與進度,以迄經國先生就讀浦東中學、海外補習學校。
  至於父親與母親離婚,納陳潔如女士於上海,又娶宋美齡女士為妻,經國先生當然有極強烈的感受。尤其是母親被難後,靈柩的暫殯,墓地的選擇,及立碑、立傳等問題,皆處處顯露出與父親及宋美齡女士間不能融和的心結。不過讓人感動的是,三人後來都以國事為念,深知彼此能不能和睦,已經不是家事而已,更是中華民國的大事。於是在基督大愛下,各自袪除心結,終於能逐漸改善關係,孕育出極深厚的母子情。
三、蘇聯的十二年(1925–1937)
  俄國共產革命後,研究馬克斯思想蔚為風氣。民國14年(1925),經國先生前往莫斯科孫逸仙大學就讀,至16年畢業,因中國國民黨清黨,被留滯不准返國,為了保命,只好加入駐莫斯科中央紅軍第一師為學兵。17年,經國先生考上列寧格勒托馬契夫中央軍事政治研究院,至19年畢業,被派到列寧大學擔任中國學生訪問團副指導員。不久參加勞動改造,在莫斯科狄拿馬發電廠當學徒。20年,列寧大學爆發學潮,經國先生因為公開譴責中共代表陳紹禹(王明),被下放到柯洛溫斯基地區的謝可夫村耕作。22年,又被迫參加生產勞動,在冰天雪地、飢寒交迫下,到集中營一般的西伯利亞阿爾泰金礦場作礦工。其後調任烏拉馬許重機器製造廠技術師,一年後升為副廠長,兼《重工業日報》主筆。24年,與方良(芳娜)女士結為夫妻,並得長男孝文。翌年,又被撤免副廠長兼主筆職,一家生計,全靠方良女士勉力維持。至26年春,因西安事變後國共再次合作抗日,終於獲准回國。總計經國先生在蘇聯十二年,去時只有十六歲,回國時則已二十八歲矣!
四、建設新贛南(1938–1943)
  民國27(1938)1月,經國先生奉派擔任江西省政府保安處副處長兼青年服務團副團長;次年6月,升為江西省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贛縣縣長。此後又累兼軍政部江西省傷病兵管理所贛州分所長、《新贛南日報》、《正氣日報》社長、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幹事長,及財政部鹽務署浙皖閩贛四省督運處處長等職。以迄33年,前後凡六年,是為「贛南專署」時期。
  在這段時期裡,經國先生常以一襲短衫、一頂便帽、一雙草鞋,深入贛南十一縣各個角落,一面探尋民瘼,一面積極「推行新政治,建設新贛南」,務期達到「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書讀」五大目標。其愛民親民、勇於任事的風範,不僅獲得「蔣青天」的雅號;所進行一系列政治、經濟、社會改革,亦使贛南成為繁榮富庶,有朝氣、有法治的人間樂土,為識者所津津樂道。
五、那裡危險往那裡去(1944–1958)
  經國先生的盡忠、盡孝,經常見之於國家存亡關鍵時刻。民國38年(1949),蔣中正總統引退,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務,欲與中共談和,結果卻使南京、上海相繼失守,陷國事於不可收拾的地步。不論蔣中正總統蟄居溪口老家,或是以中國國民黨總裁身分,督導籌謀,四處奔走,唯一在他左右隨侍,不離寸步的人就是經國先生。經國先生並在最危急時,負責由上海搬運中央銀行庫存黃金至臺灣,對其後臺灣金融的穩定留下影響。
  經國先生銜命赴湯蹈火,在兩岸對峙,戰事激烈頻繁時刻,那裡最危險就往那裡去,古寧頭戰役、舟山群島轉進、大陳島撤退、八二三砲戰,每一次都站在最前線,以身率先,激勵士氣。遠赴滇緬邊區慰問游擊隊,給予艱苦奮戰的孤軍極大的精神鼓舞。
  除了奔赴火線外,經國先生亦親自率領退除役官兵,披荊斬棘,跋山涉水,闢建跨越中央山脈、銜接臺灣東西兩端的中部橫貫公路。經國先生經常輕裝簡服,一根手杖,深入叢山峻嶺中,與袍澤一起打拼,雖遇險而無懼色,終於在歷時三年九個月又十八天後,於49年5月9日,完成全線通車。
六、行政的歷練(1950–1971)
  經國先生的政治歷練,開始於贛南專署時期,其後隨侍蔣中正總統左右,參與機務,主持情報與治安工作,厲行保密防諜;推動國軍政治作戰體系,成立政工幹部學校;創設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以「我們為青年服務,青年為國家服務」為宗旨,以「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為精神,拔擢才雋;擘劃成立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解決軍人退除役後就業、就醫、就養、就學等問題;並歷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國防部副部長、部長、行政院副院長等職。民國61年(1972)6月1日.經國先生出任行政院院長,當日即提出「平凡」、「平淡」、「平實」與院中同仁共勉。7日後,又提出「十項政治革新」指示,要求各機關實事求是,簡化公文格式,杜?浪費,嚴懲貪瀆,務期政府廉能而有效率。
七、出訪與軍事合作(1950–1971)
  經國先生曾代表政府訪問美國五次,訪問韓國、日本各兩次,訪問泰國、越南各一次。每次出訪,與各國元首或政治領袖,如美國總統甘迺迪、尼克森,日本裕仁天皇、首相佐藤榮作,韓國大統領朴正熙、總理丁一權,泰國國王蒲美蓬、他儂元帥等會晤,不但提高他的國際聲譽,對建構亞太地區安全體系,共同反共防共,加強彼此間的友好關係。並與美國軍事合作,增加軍備,成立黑蝙蝠、黑貓中隊,進行敵後偵照。
八、蓬勃建設的領航者(1972–1988)
  民國61年(1972)6月經國先生出任行政院院長。翌年11月,宣布推動「十項重要建設」;至66年9月,又宣布在「十項重要建設」完成後,繼續進行「十二項建設計畫」。
  「十項重要建設」一般稱為「十大建設」,全都是關係臺灣永續發展的基礎建設。其中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南北高速公路、桃園國際機場、北迴鐵路、臺中港、蘇澳港及鐵路電氣化;三項是重工業建設–大煉鋼廠、大造船廠及石油化學工業;一項是能源建設–核能發電廠。十二項建設計畫則是在後續的基礎建設外,加入農業、文化、區域發展等方面的建設,例如促進農業全面機械化、設立文化中心、開發新市鎮等。
  十大建設推動之初,客觀條件並不成熟,而且遇到中東戰爭所引發的世界石油危機,因此有人表示反對。但是經國先生當機立斷地指出:「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在排除萬難,開拓財源,引進人才、技術,獲得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無息貸款協助,並創造大量就業的機會下,積極地進行,最後終於圓滿成功。十大建設帶動了臺灣經濟的蓬勃發展,不但締造了「臺灣經驗與奇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且使社會安和樂利,國民平均所得由一千美元提高到約五千美元,因此被稱譽為「臺灣進步的發動機」。
九、逆境下的實質外交(1971–1988)
  60至70年代是中華民國外交面臨嚴峻考驗的時期,在對外關係上,退出聯合國以前,中華民國原有邦交國六十餘個,但是至民國60年(1971)10月退出聯合國後,情勢急速地改變,短短一年間,邦交國減為四十餘個,至76年底,更僅剩二十餘個;許多原先對我友好、關係密切的國家,例如希臘、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西班牙、馬來西亞、巴西、葡萄牙、越南、菲律賓、泰國等,均以自己的利益作考量,先後轉而與中共建交。甚至一向為我國外交支柱的美國,也在67年12月16日臺北時間深夜,宣布將與中共建交。面對這些劇變,經國先生逐漸調整蔣中正「漢賊不兩立」的堅持,採取彈性的實質外交政策,以「不是敵人,就是朋友」的立場,一面加強與邦交國間的友好關係,一面與無邦交國簽定經濟、貿易、文化及旅遊等協議,設立商務辦事處、商務代表團、關係協會、貿易中心等機構,力求突破逆境,主動積極地拓展國際空間。面對中共排他性「一個中國」的外交攻勢,以及當時對臺灣「和平統一」的統戰策略,則以「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三不政策來因應。
十、解除戒嚴勵新民主(1972–1988)
  經國先生一生中,最年輕的十二年–十六歲至二十八歲,是在蘇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環境中奮鬥成長的,所以他是一位最了解共產黨的反共鬥士。歷練最豐富的四十年–四十歲至七十九歲,則始終是在臺灣擔負著重責大任,所以他公開的說:「我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也就基於這種原因,經國先生深深知道拔擢人才,與推動民主政治的重要。在拔擢人才上,他從來不作省籍區隔,尤其是出任行政院院長後,大批臺籍人士,如徐慶鐘、林金生、林洋港、邱創煥、李登輝、許水德、黃尊秋先生等,都被委以重任。
 在推動民主政治上,經國先生體察到「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的事實,容許中國國民黨外的「黨外人士」串聯,公開活動。民國68年(1979)底不幸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更加堅定他的信念,不但舉辦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放鬆對異議人士的管控,後來更明白表示其家人「不能也不會」競選下任總統,國家「不能也不會」以實施軍政府的方式來統治。75年,經國先生默許民主進步黨成立。翌年7月,宣布臺灣地區自7月15日零時起解除戒嚴,不久又開放報禁,允許國人赴大陸探親等,並預備開放黨禁,終於使民主政治獲得重大的進展。
十一、樸實的居家生活(1935–1988)
  經國先生與夫人方良(芳娜)女士,結縭於蘇聯史維德洛夫斯克,在當時中蘇關係變幻莫測下,相互扶持,艱苦奮鬥,有著深厚的革命情感。二人育有三男一女:孝文、孝章、孝武、孝勇。
  經國先生生活刻苦,節儉成性,在臺灣四十年間,除了對父親盡孝,對國家盡忠,不計榮辱,專心致力於國事外,很少追求物質享受。方良女士則是嫺雅淑慎,從不過問公事。夫妻二人,一介清貧,身後沒有一絲一毫個人的財產與積蓄。他們的居所最先是在長安東路,其後搬遷到七海寓所,不過論空間都嫌狹隘,論設備則更是簡陋。一個國家領導人所過的樸實生活,幾乎讓每一位造訪過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經國先生對子女愛護有加,但是在他接受國家所托付的重責大任後,幾乎只有在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慶時,才有全家共聚一堂的時光。經國先生曾經學習國畫,作品則不多見。
十二、親民近民關心百姓(1971–1988)
  經國先生在蘇聯十二年,雖然歷經風霜血淚,卻深深影響了他一生的思想與行事風格。深入民間各地,走訪飢苦的百姓,重視社會基層的需求,就是其中較為明顯的例子。經國先生在所著《難忘的一年》中說:「以我來說,鄉村、深山、海濱是我最高興去的地方,和民眾在一起,談話歡聚,乃是我所要追求的樂趣。」
  早在經國先生建設新贛南時,就曾走遍所屬十一個縣的每個角落。在臺灣,則各個縣市鄉鎮、離島,及金門、馬祖等,幾乎全有他落腳過的蹤跡。經國先生總是以平易近人的作風,關心民瘼,與人民打成一片,因此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不但留下「親民近民」的好印象,而且留下像勉勵楊恩典「以腳代手」,結交恆春龔新通、臺東李忠祥、澎湖呂酒瓶、花蓮戴榮光、…「十一位民間友人」等許多讓人感動的故事。這些民間友人,全都是勤奮樸實的一般百姓。
  經國先生勤訪地方,走到那裡就坐在那裡,或是吃在那裡;坐的有時是板凳,有時連板凳也不是,吃的則都是地方小吃,具鄉土特色,便宜而且實惠。經國先生這種隨遇而安,從不挑剔的風範,不但常留民心,更被稱讚,也成了許多人學習效法的官箴。(本文作者為國史館副館長)


 


照片


980821-40


 


照片


980821-41


 


照片


980821-42


 


照片


980821-43


 


照片


980821-44


 


照片


980821-45


照片


980821-46


照片


980821-47


照片


980821-48


圖片


980821-49


照片


980821-50


照片


980821-51


照片


980821-52


照片


980821-53


照片


9808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