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溫古創新的南投陶藝

緣起


  國父紀念館為響應推廣鄉土藝術文化,乃接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舉辦「鄉土文化系列特展」|系列的活動,經洽本中心後,於一九九八年九月二日│十四日推出「南投陶藝特展」,假該館展覽室展出。

  本縣位處全島的中央地帶,是唯一不濱海的縣分,漢族入墾時間較晚,原住民中之平埔族、邵族、泰雅族、布農族、鄒族世居於此,繁多的種族涵育出十分特殊的文化,其中有關竹、陶器的運用,更是聞名遐邇,於本縣生活器具的運用,及產業界等,陶器曾經十分輝煌的,此次展出以「南投陶藝」為展出主要標題,足以代表本縣文化特色。

歷史

  有關南投陶的發展,眾說紛紜,無法做詳盡概述,在此僅作一粗略的說明:從上千年以上的古遺址,集集的洞角遺址,埔里的大瑪璘水蛙窟遺址,皆可找到陶片,可以證明,遠在數千年前陶器,與先住民關係十分密切,已是生活上經常使用的器皿。至有文字記載的清初,包括陳夢林撰修之「諸羅縣誌」,黃淑璥撰寫之「台海使槎錄」,內載之「南北投社」(現草屯、南投)「阿拔泉社」(現竹山),皆有記載原住民以陶器為熟食煮物之器皿及盛物,不過,當時的記載文字頗為簡略,很難瞭解使用範圍及精細的程度,迄至清嘉慶元年,漢人入墾南投地區,人數逐年增多,從大陸漳泉引進製陶技術,南投陶才興盛起來,我們從西元一九三九年由日治時代南投郡役所出版專書「南投郡館內概況」,可以瞭解南投陶的歷史概況。

  南投燒(日人稱陶器曰燒):南投燒創始於嘉慶元年(一七九六)之後,道光元年(一八二一)設頭、中、尾三窯試製諸器,歷經三十年,至咸豐年間窯業大振,迄今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了,嗣後於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當時南投辦務署署長矢野武平氏,致力於產業開發,策劃改良,提昇南投燒之品質,至明治三十四年(一九○一)十一月,南投廳長小柳重道氏繼前任者之方針,受台灣總督府的補助,向日本招聘技師龜岡安太郎授以陶業,並於當地設立技術養成所,致力於改良陶製品,另一方面拓展銷路,一時「南投燒」之名聲廣及中外,後日本技師返回日本,同業又相競價,製陶業一時蹉跌。至昭和二年(一九二七)三月四日,為避免惡性競爭引發不良後果,南投地區業者大家以統一價格,改良製品為標的,設立「南投陶器同業組合」,由南投郡役所郡守村田三郎指定當時的協德窯場場主劉樹枝先生擔任組合長,並於組合成立後台中州政府及南投郡役所皆援款補助,招聘日本技師本庄三郎及富浦等為講師,舉辦技術養成講習會,並設置改良窯灶製造器械等,致力提高生產效能至今,近年來由於日本本土陶器之普及,南投陶略呈沈滯之兆,但本郡獨特之土與製法,做出賦予雅緻的產品,仍然博得大眾的珍愛。

特色

  就如上述,後段稱「本郡獨特之土與製法」,做出賦予雅緻的產品,南投陶的特色在於陶土及製作方法,有關陶土的部份,本縣較常運用的陶土,均可分為南投土(南投市牛運堀)水里土、集集土、魚池土及國姓土等,前文中所提之陶土係指南投土而言,南投土因鐵質含量較高,黏性強,不耐高溫,燒製過程溫度以一二○○度最為適當,屬低溫陶器。燒製後成磚紅色,質地相當具有特色。尤其是日本技師來台後傳入煉土技術,一改南投陶拙樸風格,連番涮洗陶冶,燒出質地細緻美觀的陶製品。製法方面,坯體造型不外手捏成型、挖空、攀條、注漿成型、拉坯、壓模、陶版黏合等法,在坯體裝飾上就有非常獨特的作法;尤其工具及技法上的使用非常特殊。竹篾竹編用以成型,竹刀用於鏤、雕、刻;技法上之鑲嵌入土、透雕圖紋,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結語

  日治末期,戰亂及經濟蕭條,連帶影響南投陶業的日趨沒落。南投陶的原產地逐漸轉移至名間、水里、魚池等地生產。光復後南投牛運堀的陶產業雖仍有生產,但一年不如一年。不過南投半山地區一家叫「東陽窯」的陶工廠,專門出產茶具組,倒頗受一般民眾歡迎。時至今日,傳統的南投陶場,日趨沒落,僅剩水里蛇窯、集集天興窯,抱著振興陶業的理念,與觀光、文化、教育結合,日漸興隆。另外,個人陶藝工作室紛紛崛起,藝術陶、生活陶取代了傳統的產業陶。此次展出的陶藝,大部份來自於本縣新成立的陶藝工作室及陶藝家的作品,可以說是南投縣現代陶的新風貌,也是南投陶的新希望。


(作者張國華為南投縣立文化中心博物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