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紀實
壹、會議緣起
第二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係賡續去(八十七)年元月三日至五日於本館舉辦為期三天之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於今(八十八) 年元月五日至七日於本館演講聽舉行,由本館負責主辦,教育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指導單位,使本次研討會順利成功。
貳、開幕
開幕典禮由本館館長曾江源先生主持,介紹由美國、日本、大陸等蒞會來賓及國內與會之貴賓。並於會中頒發三民主義學術研究人才進修獎,藉以鼓勵國內研究三民主義之風氣,在研討會開幕中頒獎頗具特殊意義。接下來由教育部常務次長楊國賜博士擔任主題演說及進行團體合照,開啟研討會序幕。
參、會議內容
本研討會共分為十場,總計有三十一篇論文提出,依內容的不同,分為歷史組、思想組及時代組。茲將各論文摘略如下,提供讀者參考。
一、歷史組
共有三場九篇論文發表,主要以孫中山先生及相關人事為範疇來探討。第一場是由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主持,有莊吉發、久保田文次、邱捷三篇論文。莊吉發(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台灣師範大學教授)的「從民族主義論孫中山先生講述會黨歷史的時代意義」,文中介紹洪門會黨的起源、孫中山先生對會黨歷史的考察、孫中山先生講述會黨歷史的時代意義等。久保田文次(日本女子大學教授)「萱野長知收藏的『宮崎世龍之筆記及其所保管的孫文相關資料』」。萱野長知,是孫中山先生早年的日本同志,援助中國革命。作者盼此史料的介紹、公開,能促成孫文信件公開之風氣。邱捷(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的「中山先生祖籍問題爭論的由來」。關於中山先生的祖籍,有紫金及東莞兩說。紫金說是已故學者羅香林先生提出,邱教授則贊成東莞說。
第二場於元月六日舉行是由何耀華(雲南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院長)主持,有徐輝琪、王燦熾、黃宗漢三篇論文。徐輝琪(中國社學院研究員、科研組織處處長)的「李烈鈞與孫中山」,從辛亥革命到兩次護法,李烈鈞與孫中山的關係有合有離,呈現出合-離-合演變型態。李烈鈞與孫中山的關係根本上建立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合作是主要的。正由於此,決定了李烈鈞最終自覺團結在孫中山周圍,孫先生晚年對李烈鈞亦益加重視。王燦熾(北京市社學院研究員)的「孫中山與北京會館」,孫中山先生先後蒞臨北京五個會館,出席了國民黨成立大會和北京社會各界歡迎大會,發表了激動人心的重要演說,受到熱烈歡迎。孫中山先生在北京會館的活動,不僅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在北京會館歷史上寫下最為光輝燦爛的一章。黃宗漢(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客座教授、北京市對外交流協會副會長)有關「孫中山先生在北京活動的重要歷史遺址述略」一文,敘述一八九四年中山先生第一次來京、一九一二年第二次來京、一九二四年底至一九二五年中山第三次來京,對這些重要歷史遺址的情況,分別述略。
第三場於元月七日舉行是由陳鵬仁(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主持,有喬寶泰、深町英夫、王曉秋三篇論文。喬寶泰(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的「『民權初步』的理論與實踐」一文,介紹民權初步的內容概述、基本原則、實踐推行等。深町英夫(日本中央大學教授)的「改組前後中國國民黨的基層組織」,本論文以廣東省基層組織為例,對中國國民黨組織與地域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以及其改組前後的轉變,試圖加以分析與探討。全文依創建時期、改進時期、改組時期加以介紹。王曉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一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簡要論述:支持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五四時期聲援北京大學學生運動,營救被捕師生、親切接見和勉勵北京大學學生代表、與北京大學教職員的交往與友誼等。
二、思想組
共有三場九篇論文發表,主要以孫中山先生思想為範疇來探討。第一場於元月五日舉行是由鄭竹園先生(美國博爾大學經濟系教授)主持,有陳春生、黃城、劉紅三篇論文。陳春生(台灣大學教授三民主義研究所教授、所長)探討「孫中山的權力分立理論」,介紹權力分立之概念、權能區分理論、五權分立理論等。黃城(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教授、所長)「孫中山思想與國家發展指標量表體系之建立芻議」,本文在探討國家發展指標量表體系,編制的理論基礎,以及據此所編製出來的指標量表體系之內容。劉紅之「孫中山與中國近代女權運動」一文,中國近代女權運動的興起與發展,與孫中山的支持與推動密不可分。如果說維新運動拉開了近代中國女權運動的序幕,孫中山的最大貢獻,就在於拉開女權運動的第一頁,並始終不渝地推動它的發展。
第二場於元月六日舉行是由戴國煇先生(日本立教大學榮譽教授)主持,有朱秉義、李書有、馬慶忠三篇論文。朱秉義(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中文系教授)探討「中山先生文行忠信四教之承啟意義」,首先介紹孔子與文行忠信四教、再介紹中山先生遺教精義之承啟與融通。李書有(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江南文化研究培訓學院院長兼孫中山研究中心主任)「孫中山對中國傳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一文,試從孫中山思想的形成過程及其特點,探討孫中山對中國傳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馬慶忠(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孫中山研究所研究員)的「孫中山論中國現代化」,從三個方面闡述孫中山關於中國現代化的觀點與主張:推倒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建立共和國,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前提;採取開放主義,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方法;進行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內容。
第三場於元月六日舉行是由蕭行易(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教授)主持,有蔣大椿、莊政、楊國強三篇論文。蔣大椿(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探討「孫中山民生史觀析論」,孫中山提出最能反映民生史觀特質的兩個基本概念:一是「民生」,一是「人類求生存」。由這兩個基本概念而產生出兩個基本命題:一是「民生是歷史的重心」,一是「人類求生存是社會進化的定律」。莊政(台北醫學院兼任教授)提出「民生史觀與世界大同闡微」一文,闡述民生史觀的動力論、條件論、法則論、目的觀等。楊國強(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所報告論文為「民生主義:國家與社會在近代中國思想史上的嬗蛻」,自中西交沖以來,富強之想便由議論而成思潮,民生主義雖由這種思潮孕育催生,但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卻是一種別立新意的東西。兩者之間由遞連而嬗蛻,折射了歷史變遷中的波浪相逐,也為後人留下了思考銓釋的題目。
三、時代組
共有四場十三篇論文發表,主要探討孫學時代意義及其影響。第一場是由朱重聖(國史館副館長)主持,有丁旭光、宗淑杰與柴建軍、潘錫堂三篇論文。丁旭光(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中山研究所副所長)提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在廣東省的宣傳與影響」,以孫中山的家鄉、其一生活動重要地區的廣東為例,勾勒出三民主義思想在這一特定區域中的宣傳和影響的輪廓。它深刻地影響廣東民眾的政治文化思維,引示當時廣東政治發展路向,使廣東進入了「三民主義時代」。宗淑杰與柴建軍所發表的「孫中山先生與北京協和醫院」一文,提出中山先生所患病徵應當為膽囊腺癌晚期,肝轉移、肺轉移及腹腔內臟器廣泛轉移。這分屍解檔案共十七頁,保存完整。根據檔案所記,經過最終病理檢查認定中山先生所患病徵應為膽囊腺癌晚期,並廣泛轉移。
第二場於元月六日舉行由朱堅章教授(政治大學教授)主持,有何耀華、楊逢泰、朱浤源三篇論文。何耀華(雲南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院長)的「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從下列三方面來敘述:民族主義的根基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華、民族主義的內涵為各民族平等共處、民族主義的外延為維護國家主權與實行對外開放。楊逢泰「民族建設和國家發展:當代中國人嚴肅的挑戰和神聖的使命」,楊教授指出,民族建設是文化的、心理的、社會的,必須依賴共識;國家建設是政治的、法律的,其中心任務是政治的民主與法律秩序的建立。朱浤源論文「孫中山民族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從民族與政治兩個角度切入,探討其在國家內部以及與國家社會之間的動態關係。
第三場於元月六日舉行由楊日旭教授(中山大學教授)主持,有鄭竹園、姜新立、楊開煌三篇論文。鄭竹園(美國博爾大學經濟系教授)的「孫中山思想與中國現代化-兩岸經濟發展的驗證」,本文試就兩岸近五十年代現代化的進程,及其所發生的經濟效果,來驗證孫中山的經濟綱領。並觀察其對第三世界國家可能發生的影響。楊開煌(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所提「台海兩岸『和平協議』芻議」,認為只有在『和平協議』之後,兩岸關係才能真正發展人民化、市場化、穩定化的新趨勢,即按人民自主,供需交流,競爭互補的方式重新建構。
第四場於元月七日舉行,有趙建民與張淳翔、朱諶、謝瑞智、朱言明四篇論文。趙建民與張淳翔的「中共全國人大黨政關係與中國民主化的前景」,綜觀八○年代以來中共對人大制度的改革,中共本身即為推動人大制度改革的主要力量,但是另一方面,黨的力量亦成為改革的阻力。朱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教授),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憲法結構及其政治體制,都會出現差異。本文就兩岸憲法之結構及其政治體制試加分析敘述。謝瑞智(中央警察大學校長)「談基本人權概念」,基本人權的保障雖屬國際性,但可能因各國歷史、文化與社會條件的不同,而不能完全實現。所以基本人權的發展,其實就是人類的自由鬥爭史,這些歷史的沿革值得吾人回顧與懷思。朱言明(中興大學共同學科教授)所報告「從中山思想看兩岸關係發展」,台海兩岸分隔,致雙方人民在意識型態與生活方式上有明顯差異,當展開民間來往與學術交流後,卻也發現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孫中山先生的尊崇。
肆、結語
本次研討會在時間緊迫下能夠順利圓滿完成,主要是本館同仁共同合作,努力克服各項困難,積極聯繫與會學者,爭取上級單位支持及補助經費辦理,使研討會能如期舉行。整體而言,與會學者除會場中發表論文,彼此溝通交換意見外,也參觀故宮博物院、台中科博館等地,實際瞭解台灣。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時間倉促,與會學者無法暢談,在熱烈討論氣氛中,難捨一份離情依依。與會的大陸學者也熱情的邀約明年到大陸召開第三屆研討會,為此次研討會劃下完滿的句點。藉由研討會能促進兩岸文教交流,宣揚中山思想,提昇本館國際學術地位。與會來賓殷切盼望能持續辦理研討會,本館除感謝支持外,將更加努力朝向學術化、國際化發展,以不辜負國人期望。
(作者為本館編審高立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