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記手藝薪傳--逐漸消失的行業攝影展


  「手藝薪傳--逐漸消失的行業攝影展」,今(八十八)年六月間,應邀國立國父紀念館「認識鄉土文化系列特展」,在國父紀念館展畢後,巡迴台中、苗栗縣立文化中心展出,獲得觀眾很大的迴響,深感四十年來,醉心攝影藝術,沒有浪費時間。此次展覽共提出九十多項日常生活,最常見的傳統行業,有的已經消失,倖存的也在逐漸消失當中。

  時代的變遷、進步、改變了生活方式,過去民眾賴以為生的眾多行業,如打鐵、打石、挽臉、焊錫、做雞籠、燒木炭、補皮鞋、編草蓆--等等,很多面臨淘汰,碩果僅存的老師傅,只有在各種活動場所,做表演性的演出,從拍攝過程,看到先民發揮智慧,構思創造的工具及使用方法,如竹編旗蓋︰農家養豬、蒸煮甘薯藤、蔬果等飼料,所使用的大鍋蓋,奧妙之處是竹子剝片後,編成雙層,中空可以透氣,加速蒸煮的時間。打草鞋︰利用稻子收成後廢棄的稻草,曬乾、敲打鬆編織,其過程都在一張板凳上設置卡栓,輕巧操作,快速編製完成。閹牛︰閹割手術由精通此道的獸醫操刀,但是要讓一頭大黃牛輕易倒下,任由宰割,其捆綁方法之巧妙,令人折服。

  目前仍繼續經營之傳統行業,如「打鐵舖」在鄉間仍有少數經營,但是鎚打成型,需要耗費體力的工作,已經改裝動力,完全靠人力的傳統方式,卻不多見。「手拉坯」是項盛行而時髦的手工藝,可是超過三、四公尺的大水缸,卻非一般「手拉坯」可以做到,精於此道者,已經是七、八十歲國寶級的老師傅了。苗栗是木炭主要產地,過去到處都有做竹炭籠副業的人家,現在造橋、通霄等地,仍有少數從事燒木炭的窯,為了減低成本,大部份改為塑膠袋包裝,很少使用竹炭籠,相對做竹籠的行業,也就自然消失了。家喻戶曉的「養蠶」,在苗栗縣公館設有享譽國際的「蠶業改良場」,省立大湖農工,也有培養技術人員的「蠶桑科」,如今改良場改了名稱,蠶桑科也廢除了,全縣養蠶戶,僅僅剩下獅潭鄉一戶,獨立支撐。向有金銀紙重鎮的竹南中港地區,最盛時期,多達三八五家大大小小的製造商,現在剩下不到十家。傳統三合院,屋頂蓋的瓦片,也因鋼筋水泥建築,老房子一旦遭遇颱風吹襲,掉了幾塊瓦,市面上根本買不到紅瓦片補修。

  展出的九十多項,日常生活常見的傳統行業,都是先民在早期物質匱乏,知識閉塞的年代,能夠創造出生活上所需精巧、便利的工具,其智慧的結晶,令人佩服,同時為後代留下大筆文化資產。進步的時代中,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工作效率,提升生活水準,依靠人力的老舊傳統行業,勢必漸次蕭條,而且迅速的消逝當中。基於歷史做見證的目的,保存珍貴的影像,視為一項責任和使命感。

  從事業餘攝影生涯四十年,一向追求鄉土文化,從鄉間、農村發掘生活題材,用相機記錄時代的變遷,庶民生活的甘苦。回想五、六十年代,踏入社會,開始對攝影發生興趣,當時薪資所得微薄,從四位好友共購一架「YASHIC」相機啟蒙,興趣漸漸濃厚,四人合用感到不敷分配,改為兩人一組,再提升為擁有自己的單眼相機,民國五十五年參加「臺北市攝影學會」,在苗栗找不到會員介紹,幸得鄭季超理事長和另一位資深會員介紹入會。民國六十年入會「中國攝影學會」,開始打沙龍(月賽),在競爭激烈和前輩熱心指導,技術上有顯著的進步。及至民國六十四年,多位同好共識下,創立「苗栗縣攝影學會」。積極推動攝影藝術和技術,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創會會員年紀漸漸老化,十年前把「苗栗攝影學會」會務交棒,另創「硬頸攝影群」,繼續奮鬥。從每年一次聯展和個展的表現,普遍受到各界的肯定和鼓勵。

  拍攝各行各業過程中,甘、苦、喜、樂五味雜陳,從媒體、口傳獲知那裏有老店舖、老師傅等資訊是一喜。當事人工作實況,經過誠意溝通,同意上鏡頭又是一樂。遭遇排斥、婉拒攝影(極為少數),心情跌落谷底,痛苦萬分。拍好沖片、放樣,看到滿意的作品,也就是苦盡甘來。

  民國八十六年提前退休,得有充裕的時間,整理成箱舊底片,一一分類。首次個展,適逢牛年,展出臺灣牛為主題的個展。次年展出九十二歲老農︰學老伯的故事,今年有幸受邀展出「手藝薪傳--逐漸消失的行業」。連續三年個展主題,均與鄉土文化相關。牛在臺灣農業發展過程中,扮演勞力重要角色。當農業機械替代農耕後,牛的數量急速減少,省農林廳的統計資料︰民國七十一年水牛、黃牛數量,分別為四七、一一三頭及四九、五五五頭。到了八十四年底,水牛為一二、八八三頭,黃牛減少至二七、五七七頭。為了向勞苦功高的耕牛致敬,特別把多年來拍攝牛的生態、耕耘呈現,老農「學老伯」今年高齡九十三歲,目前身體健朗,天天下田耕作作四分地水田,除了粗重工作外,拔雜草、割田崁、補禾頭、種菜、飼養雞鴨,樣樣一手包辦,這是一齣老農勤耕實錄記,農業史上絕無後人。年輕一代,除了尊敬,還是尊敬。

  保存鄉土文化,除了政府有關部門外,人人都有責任和義務。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老手藝,在鄉間仍然有很多保留著,但是民眾生活水準快速提升之後,這些被認為陳舊的手工藝和老師傅逐漸凋零,很快會被時代淘汰。

  最後,讓我們一起關心消逝中的傳統手藝,永久傳承下去,共同維護珍貴的文化資產。

(作者為資深攝影藝術家)

 

牽豬哥(種豬)

牽豬哥(種豬)

< 放大圖片檢視 >

 

閹大黃牛(去勢)

4-11

< 放大圖片檢視 >

 

竹編旗蓋(蒸煮用大鍋蓋)

竹編旗蓋(蒸煮用大鍋蓋)

< 放大圖片檢視 >

 

牽罟(大網捕魚方法)

牽罟(大網捕魚方法)

< 放大圖片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