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山美、水美、石更美/花蓮縣文化局

 中國人性雅崇尚自然,凡是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只要合乎美的原則,都能把它融合於生活中。西方人對於石頭的看法,僅止於欣賞及實用而已;而中國人卻能把感情與思想寄託其上,更發展出另一種美的哲學。這不只說明東西文化基本上的差異,也更顯出中國人特殊的民族風格。


  台灣是個島嶼,面積雖不大,卻擁有近四千公尺的高山和狹長秀麗的海岸,常有人讚嘆的說,這高山和海岸,是上蒼送給台灣的寶;而花蓮更是有幸,得天獨厚的,緊依山之旁海之畔。這好山好水,不僅造就了花蓮壯麗的景觀,更孕育了許多美麗的觀賞石。稱花蓮為石頭的故鄉,是最貼切不過了。


  花蓮的賞石風氣由來以久;據說,日據時代,僑居在花蓮的日本人,即組有賞石社團,時常利用假日,由石友輪流舉行家庭品石會或相邀到海邊、河川採石。光復後,在賞石前輩積極推廣下,賞石宿老駱香林先生,於民國四十九年秋,曾在花蓮中山堂,舉辦台灣第一屆奇石展。民國五十七年,賞石人口漸增,為了促進石友間的聯誼,遂籌組了「花蓮奇石聯誼會」,隔年六月,正式成立「花蓮奇石協會」,奠定了花蓮賞石藝術的基礎。民國七十八年,是花蓮賞石風氣的鼎盛期。由於質、色、形皆美的金瓜石被發現,全省愛石人士,蜂擁到花蓮,想一睹金瓜石的風采;海灘上,成群的人潮,頂著大太陽,彎著腰,不辭辛苦,為的是尋覓金瓜石的蹤跡。每到黃昏,漁港碼頭,擠滿了人潮,為的不是欣賞海景,也不是為了買魚貨,為的是搶購潛水伕從海底撈起的金瓜石。可見那時,人們對金瓜石有多著迷。


  花蓮縣文化局,為了推廣本土文化,提倡民眾正當休閒生活,於八十九年十月四日起至十月二十五日止,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辦「山海石藝頌」美石展。僅將這次展出的石種,就其表面特徵,作以下介紹,以讓愛好者對觀賞石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一、圖案石(又稱紋樣石):兩種不同的石質結合在一起的石頭,而附在母石之其他石質,其圖案或線條應簡單明瞭,不紊亂,空間留白恰到好處,而且顏色應與母石成對比色,才能凸顯主題。一般圖案石所呈現的圖樣有:人物、動植物、器皿、幾何圖型、文字等等。
二、玫瑰石:玫瑰石因其表面是褐色或褐黑色,一點都不起眼;但經切割、研磨,噴漆之後,就會呈現許多不同的色彩及線條。玫瑰石不僅顏色豔麗,更因其有如畫般的意境,而廣受喜愛。其製作方式,也因石質不同,而有原石、噴砂、切片、景框(切片後再裝框)等四種方式。石質好的,也可作成飾品。
三、金瓜石:因其肌膚有如食用金瓜般的色彩而得名。事實上,金瓜石有多種顏色,偏黃的稱為黃金瓜,偏綠的稱青金瓜,偏黑的稱黑金瓜,也有偏黑紫色的稱為紫金瓜。金瓜石因質地堅硬細膩、色澤柔美高雅、石形樸拙穩重,而風靡全省。
四、風景石:屬大理石夾層片岩,經研磨後,會出現如國畫山水般的意境。其顏色大都是綠白相間;綠色表現山景、樹木,白色表現雲、霧、山嵐、瀑布、流水,能把國畫的空靈感,表現得恰到好處。
五、紅石:顏色由紅色到暗紅色,常與石英共生,色彩鮮艷、細膩,質地堅硬,因少有造型,所以大都欣賞其特殊的色彩。由於顏色與大陸雞血石類似,亦稱為台灣雞血石。
六、山棧溪石:顏色有青黑到黑色,其石肌呈凹凸狀,粗獷、自然,有陽剛之美。因皮膚較粗糙,一般都在噴水後,欣賞其色澤深淺,石景遠近之變化。
七、硬砂岩(亦稱砂積岩):一般呈灰黑色或黑色。因石質或水洗度的不同,皮膚有粗細之分。石形大都是呈圓形、圓扁、圓長,如有石英附其上,黑與白對比強烈,能把主題充分凸顯出來,我們亦稱它為圖案石。質好的硬砂岩,皮膚緻密,觸感甚佳,如放置於燈光下,可欣賞石頭表面,光線深淺強弱不同的變化。
八、竹葉石:石基為棕紅色,因有如竹葉聚合般的墨色圖樣,所以稱為竹葉石。竹葉石因葉形的大小,有大花、小花之分;大花因圖案較清晰有力,所以較珍貴。竹葉石少作雅石賞玩,一般都作為石材或藝品。
九、風化石:從字面上可以瞭解,風化石是石頭在地表,受風吹、日曬、雨淋,其表皮因受到長時間的風化作用,石質變軟或變色,更甚者,軟質部份,因風化得太厲害,而脫落得只剩堅硬石肌。風化石如果放在水盤上培養青苔,等青苔養成後,會讓風化石充滿綠意,是欣賞重點之一。
十、雲母石:雲母石就如玫瑰石般,必須經研磨後,才能看出其內涵。如雲母石與石英共生,就能研磨出光滑緻密的美麗圖案。常看到的顏色有茉莉色或黑色。
十一、綠泥石:其顏色有黃綠、棕綠或碧綠色、所以亦稱為碧綠石。石肌常呈凹凸、扭轉、不規則瘤狀。石形多變化,可山、可島、可湖、可人物。石質堅硬、緻密、觸感佳。
十二、台灣玉:顏色以墨綠、翠綠、黃綠為多。具玻璃光質,中透明度至不透明,質硬約六至六點五度。因產於花蓮縣壽豐鄉豐田村,因此也稱為豐田玉。一般作成藝品或飾品。家中放置玉石或配帶玉石,傳說有避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