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參加二00一南京「國際梅花節」暨參訪孫中山紀念地紀要/姜波英

參加二○○一年南京「國際梅花節」 暨參訪孫中山紀念地紀要
姜波英


壹、前言 
  本館成立以來,即以宣揚中山先生之思想及事蹟為主要任務,近幾年在社會快速而多元發展下,館務工作也朝向不同層面發展,例如藝文書畫展覽、音樂、舞台劇表演、全國青年學生書畫、寫生比賽……等,目的在於因應社會發展趨勢及以文化藝術來宣揚 國父思想,進而達到淨化社會人心的目的。加上本館位於市區中心,交通極為便利,且腹地廣大,早已是民眾假日最佳遊憩地點。其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活動內容,由到訪民眾絡繹不絕,即可見到受歡迎與肯定的程度。 

  在活動的內涵上,本館希望以「生活化」的面貌呈現;在層面上,則一直朝著「國際化」與「本土化」並重的目標努力。例如在翠溪藝廊,即長期規劃以鄉土特色為主的展覽區,展現本土而生活化的各項藝術;而中山畫廊,則邀請國際知名藝術家前來展覽其作品,以開拓國際化的視野。另外本館更進一步主動到美國、日本等地舉辦當代名家書畫系列—「中華偉人畫像」館藏珍品巡迴展覽,同時在館內中山講堂多次舉辦「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宣揚國父思想。近幾年以來隨著政治變化,兩岸互動日趨頻繁,本館透過藝文活動交流,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功能,也因此開拓了另一演出的舞台。 

  尤其在國父思想與史蹟的交流研究,就成為最迫切且最需要進行的工作。 國父為中國的民主革命終生奮鬥,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他給中華民族留下許多寶貴的精神遺產,特別是革命精神與民主思想,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發揚,而高尚品格更足為世人楷模,也因此不僅贏得全中國人甚至全世界的崇敬。他一生奔走革命,在海內外留下的光輝遺跡,現已成為人們緬懷他的永久紀念地。 

  因此在本(九○)年度工作計劃中,已規劃預定於九月赴大陸南京、上海等地辦理巡迴展。為審慎起見,由本館總務組吳主任清福領隊,文教組黃組員姿華、機電組陳組員崑銘及筆者一行四人,於二月廿三日至三月二日前往南京、上海等地進行展覽活動的接洽及場地勘察,並參訪當地國父的故居及紀念單位。此次行程另一目的是應邀參加南京中山陵舉辦的「國際梅花節」,對於參加這樣大規模的活動,也正好提供了最好的觀摩機會。 

貳、主要活動內容 
一、參加二○○一年中國南京「國際梅花節」 
  梅花是南京的市花,為了向世人展獻梅花的美麗、不凡,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局在今年賞梅的最佳地點梅花山旁中山陵廣場,擴大舉辦第三屆中國南京國際梅花節,邀請全世界參加這項盛會。每年早春時節,南京市民常常扶老攜幼,全家出動,到東郊紫金山下踏青賞梅,這已成為南京人民的一項傳統習俗,紫金山的這一塊賞梅聖地,就是明孝陵前的梅花山。梅花是我國人民非常珍愛的一種花卉,香氣高雅,花容端莊,早在西漢時期,就有過賞梅的記載,南京人植梅、賞梅也有著悠久的歷史。

  在開幕典禮時,梅花山下擠滿了觀賞的來賓觀眾,這時天空適時地緩緩飄下雪花,寒梅傲骨,不畏風寒,觀眾的情緒也沸騰起來。典禮在北京廣播電台名主持人倪萍、朱軍做過簡短介紹後,由南京市長、黨務高層剪綵後拉開序幕,一連串中國傳統歌舞表演如金陵春鼓、京劇與舞蹈,歡唱詠梅、彷彿重現唐代的盛況。節目最後在中山陵園管理局的花車通過觀眾面前,以六匹駿馬奔向朝陽,象徵新世紀、新南京帶給世界的微笑,期待明年南京「國際梅花節」再見聲中緩緩落幕。 

二、謁南京中山陵 
  紫金山又名鍾山,位於六朝古都南京的東郊,名勝古蹟多,山水秀麗,是馳名中外的旅遊聖地,不但自然風景獨特,而且人文景觀薈萃。諸葛亮曾讚嘆南京「鍾山龍蟠,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此後六朝建都、十朝立會於此,都顯示歷代君王對鍾山的情有獨鍾。

  中山陵位於紫金山南麓。中山先生的靈柩於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奉安於此,這也是中山先生生前囑意的安葬之處,名山偉人,輝映千秋。 
三、參訪南京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紀念館與中山陵緊密結合,建築風格與中山陵渾然一體。主體建築由藏經樓、(三民主義)石刻碑廊、紀念廣場三部份組成。藏經樓是一座中國傳統式建築,包括主樓、僧房、碑廊、是抗戰前中國佛教會發起募捐而修建的一座陵園紀念建築,是中山陵園許多紀念性建築之一,由著名建築師盧樹森設計,於一九三六年冬完工。藏經樓隨後遭到日軍侵華的嚴重破壞,抗戰勝利後一九八五年主樓修復完成,一九八六年十一月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二十週年,舉辦了內容豐富的中山先生史蹟及著作展覽。一九八七年五月七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將藏經樓闢為孫中山紀念館。

  主樓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築,大廳中央矗立一座孫中山先生身銅像。二樓是一座走馬樓,四周有迴廊,可憑欄俯視底屋大廳,迴廊北壁為長十二米、高一點八米的大型木匾鐫刻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大綱全文。三樓和四樓是孫中山紀念館的主體陳列(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蹟展),共有五個展聽分為七部分,展線長一百八十米、展出歷史圖片共一三五幅,及各種文物模型近百件,展現了孫中山先生偉大而光輝的一生。 

  主樓後的碑廊是罕見的一座大型碑廊,碑廊長一百廿五米左右對稱,中線上建有僧房五間,兩翼有迴廊及碑亭二座相逢,廊壁嵌有馮玉祥將軍贈送的青石碑一三八塊,由民國時期十四位書法家書寫,再精心鐫刻成(三民主義)全文,共十六講,十五萬五千字。 

  中山書院是一座新建的十分精緻美觀的宮殿建築,位於藏經樓西側,孫中山紀念館的附屬機構,中山書院主要用於孫中山先生的紀念活動,學術研究及文化交流。 
四、參訪上海孫中山故居 
  上海孫中山故居位於香山路七號(原莫利愛路二十九號),這是孫中山先生和夫人宋慶霖齡女士於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四年在上海的寓所。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宋慶齡女士繼續在此居住到一九三七年。現在故居內的陳設絕大多數是原物,並按二、三十年代原物佈置。

  孫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兩袖清風、居無定所,由當時華僑出資興建了這座西式洋樓孫中山故居,故居中陳列 
國父一生革命的歷程,棄醫革命救世的經過,在那裡傾聽接待人員辦公室主任季敏小姐的介紹,看著各項遺物,遙想先烈們革命的艱辛,更能感受當時的情境,故居現已成為景仰 
國父重要的據點之一。 
五、參訪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創建於一九五二年,是國內外著名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建築面積三點八萬平方米,地下二層,地面五層,建築高度廿九點五米。館藏珍貴文物十二萬件,青銅器、陶瓷器、書畫為館藏特色。 

  上海博物館設有青銅、陶瓷、書法、繪畫、玉器、家具、錢幣、少數民族工藝十個主題陳列館,一個捐贈文物館和三個展覽聽。展品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及近代,多為歷代名作和精品,三個展覽廳。展品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及近代,多為歷代名作和精品。三個展覽廳不定期的舉辦海內外各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展覽。 

  該館展覽場裝設省電燈光,由於展品忌諱強光,無人參觀時,燈光較暗,當觀眾接近展品時,展示燈轉為明亮,除了保護畫作外也兼顧美感。展示櫃為封閉的櫃子內採恆溫恆濕設備,若為畫作保持恆溫恆溼,須耗費龐大電力,展覽櫃與其他參觀空間隔絕,除了可節省能源外更可讓參觀民眾在適宜的溫度下欣賞藝術品。其人性化的設計,可作為本館整修展覽場之參考。 

六、參訪豫園 
  豫園位於上海市的東南部,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和遊覽勝地。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至今已有四百餘年,原是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人花園,因其建園意在「愉悅老親」,讓父母安享晚年,「豫」與「娛」在古文相通故取名豫園。豫園設計精巧、佈局細膩、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了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築的藝術風格,豫園現佔地三十餘畝,園中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林木蒼翠,令人有一步一景之感。 

  豫園既是江南名園,又是海上畫派的發祥地。早在四百多年前,明代的著名畫家王百谷、董其昌、王世貞、莫是龍等就在豫園賦詩題額、寫字作畫。光緒年間,任伯年、虛谷、蒲作英等畫家曾在園中居住。宣統年間,楊逸、錢慧安、王一亭、吳昌碩等在豫園得月樓發起組織豫園書畫善會,長駐園中創作書畫,舉辦展覽,餘韻流風一直延續至今。近數十年來,豫園更成為上海書畫家切磋畫藝和海外旅遊者展示中國海派書畫藝術的場所,豫園管理處收藏了清代及近現代的名家書畫千餘幅,為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讓本國人民能欣賞海派書畫藝術之精華作品,本館特邀請豫園於八十九年十二月十九日至二十八日在翠亨藝廊舉辦上海豫園館藏書畫展,展出館藏精選作品五十幅以嚮台灣觀眾。

  本館預計今(九○)年九月挑選館藏精品百餘幅中華偉人畫像至豫園展出,接洽展覽事宜及場地勘查為此行主要工作重點,經與該處洽談結果,展出場地選定在靜觀園,該園為百年歷史之古典三聽樓閣建築,總面積約一六五平方公尺,展場三面可懸掛展示作品,中間同時可加設展示櫃,展品可多樣化,為一理想展覽場地。 

參、結語 
  此次行程參訪了多處孫中山先生紀念地,因此對 國父一生的行誼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他一生奔走革命,締造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身為中華民族的子孫,對其先知先覺的偉大功績,不應或有間忘,雖哲人日已遠,但典型在夙昔,能如此近距離感受偉人的精神與親身瞻仰其一生行止,內心深刻的感動是此行最大的收穫。 

  此外,海峽兩地有許多共同以紀念中山先生及宏揚其思想為主的紀念地,每一個據點,有著不同的時間或環境背景,也曾有過不同的歷史發展,這些都是研究孫學的寶庫。透過館際之間的交流,互相觀摩及交換心得,都可大幅提昇同仁對業務的視野及深入掌握工作內涵,在這些互動過程中,不僅建立良好的友誼,也達成文化交流。更進一步的甚至可與倫敦、檀香山、日本、香港等地,建立孫學的研究網,讓世人都能認識中山先生「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及「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偉大思想。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以往只能透過照片與資料瞻仰 國父的行誼,此次開放基層人員出國業務觀摩,親身體驗不同的館務運作及風俗民情,深入多處國父革命根據地,相信一行四人皆感受深刻,對日後所從事的工作也將更有方向感與認同感。這些都應感謝館內長官的開明作風,提供開拓視野及學習的機會,給較為基層的人員向下深耕的努力,相信未來必能在館務推展上,向上結出更多、更好的結果。
(作者為本館編審) 

二○○一南京國際梅花節慶祝活動                 
二○○一南京國際梅花節慶祝活動

 

南京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

 

上海孫中山故居

上海孫中山故居

 

豫園一景

豫園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