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六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紀要/劉碧蓉

壹、會議源起
本館為落實中山思想之研究,並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今(92)年特別選在青年節(3月29日),邀請日本靜岡縣立大學、香港珠海大學、大陸北京大學、湖北大學、中國、湖北、上海、廣東等社科院及中國第一、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學者專家,與國內相關中山學術所教授,近百餘人齊聚在本館的中山講堂,舉辦為期二天的「第六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
近百年來受自由思想之啟迪,不僅個人的自主性覺醒,整個世界的民主也蓬勃發展,但也積累不少社會問題。因此,今年特以「自由、民主與公平正義」為主題,進行探討。會議由張瑞濱館長主持,台北師範學院陳光憲副校長針對會議的主題作了專題演說,揭開研討會之序幕。
貳、會議內容
本研討會分為歷史組、思想與時代等三組七場的研討會,共發表28篇論文及一篇書面報告。茲將相關論文要點臚列於下,提供讀者參考。
第一場由中研院近史所的陳永發所長主持,武漢大學的田子渝教授報告「孫中山北上」,對孫中山於1924年11月13日離粵北上,至1925年3月12日病逝的百餘日活動,提出孫中山被邀北上所代表的意義,孫中山繞道日本行之再認識,以及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北上的態度等三點不同看法。接著是台灣大學國發所的鄧志松教授提出「正義的代價:論革命黨人的恐怖活動」,鄧教授試圖用恐怖主義的理論,來討論辛亥革命運動中的暗殺活動,希望有助於瞭解革命的本質。最後是北京大學尚小明教授(未出席)提出1905年東京富士見樓的歡迎會,讓孫中山在革命黨人中,樹立起權威地位。
第二場由台灣大學的王曉波教授主持,靜岡縣立大學嵯峨隆教授以民國初年無政府主義的代表人物師複為例,對社會與個人的關係,以及其中產生的自由、民主與公正的問題進行探討。接著是廣東社科院的徐松榮研究員提出「辛亥前後國民性改造思潮述論」,徐教授認為近代國民性的改造,第一個時期是戊戌變法後,以康梁為主的新民與道德革命,旨在鑄造新國魂,改造國民性;第二時期是辛亥時期,以革命派為主,用革命改造國民,喚起民眾在政治、文化、社會各個領域,引起深刻變化;第三個時期是民國初年,從反復辟到新文化運動,從提倡「德先生」、「賽先生」,到反封建、評擊舊禮教等一系列思想文化啟蒙運動。接著同是廣東社科院的章揚定研究員提出「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思潮中的孫中山與日本明治維新」,本文是以知識份子對近代化觀察為主旨,尤以日本明治維新及其近代化對孫中山的影響。最後是中研院近史所潘光哲研究員提出「國父」形象的歷史形成,潘教授認為孫中山「英雄」形象之形成,主要透過1920年「靠孫中山吃飯的行業」之興起,即三民公司與太平洋印刷公司等出版界,廣泛出版孫中山叢書,用以推銷「孫中山」。其次是黨組織的宣傳,塑造孫中山等同「中華民國國父」。而「國父」一詞來自1846年《海國四說》稱華盛頓為美國國父,後來因美國人稱締造美國的華盛頓為國父,故對於中華民國的華盛頓,也應當尊稱一聲「國父」。
第三場由中山大學的姜新立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國社科院近史所的徐輝祺研究員提出「馮玉祥與孫中山」,本文主要探討馮玉祥與孫中山之關係,雖然馮玉祥一生從未與孫中山謀面,但從其日記中可看出對孫中山的景仰與追思。接著是中央大學的劉阿榮教授提出「民族衝突與國際正義」,在美伊戰爭之際,探討國際正義問題,格外有意義。劉教授以當代政治哲學與國際政治經濟理論,分析各種民族衝突的原因及形成,進而導入「國際正義」作為解決衝突的基本方向,最後藉以闡述孫中山主張王道、霸道的當代意義。接著是台灣師範大學政治所的黃城教授與周維萱講師所提出的「後冷戰時期民族主義運動的三種類型分析」,作者指出民族主義運動興起有諸多原因,其訴求因「文化」層面,而造成「統一」或「分離」,本文歸納出和平統一型、和平分離型及暴力分離型,並以德國、魁北克與東帝汶的民族主義運動為例說明。接著是湖北省社科院的曾成貴研究員提出「後孫中山時代中共對三民主義之論評」,曾教授提出孫中山在共產黨的幫助下將舊三民主義發展成新三民主義,此論點當然不為台灣學者所認同。曾教授認為中共以意識型態之視角,論評三民主義,意在利用其激進成分,推動社會變遷。最後是淡江大學大陸所的潘錫堂教授提出台海兩岸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具體的說,兩岸經貿有互補的作用,如充分交流可獲雙贏。
第四場由中國社科院徐輝祺教授主持,香港報業研究的香港學者李國成教授以「香港中國報的創辦與經營」,李教授以中國報的創辦背景及其歷史功績、開辦及營運經費、版面設計等方面作了簡要介紹。接著是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樊衛國在「孫中山與近代國貨運動」報告中,主要闡述孫中山參與國貨運動的活動和言論雖然不多,但有關發展民族經濟的言論和主張真實反映了他對國貨運動的見解和態度,是孫中山經濟思想的重要部分。文中並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貨運動的成就和發展作了較詳細的分析與評估。接著是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馬軍提出「孫中山建都言論之演變」。馬教授指出孫中山建都之言論,學界已有文章發表,其主要從地理政治學的角度進行考察和探索。最後由來自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江琳女士,其在「孫中山和廣州商團事變」中,論述廣州商團事變發生之因有多方面,故應從多角度進行研究。
第五場由中國文化大學的喬寶泰教授主持,共有四篇文章,首先由政治大學的李酉覃教授提出「約翰彌勒與孫中山政治平等觀的比較」,李教授認為彌勒的有限制之自由觀,影響了孫中山。彌勒所主張的政治平等乃人人都有代表的平等,而不是一人一票的平等;而孫中山強調全體公民平等的擁有「選罷創複」四項直接民權,同時也主張候選與任用須經考試。但兩人所主張的保障知識精英影響力之精神則相類似。第二篇是台大國發所的賴顯英教授發表的「權能區分在歐美自由與民主兩大民權思潮辯證發展中的意義」,從權能區分的定義、目的及在孫中山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性作了說明,並論述自由主義與民主主義,同時也對「權能區分」在歐美自由民主辯證發展中的意義作了說明。第三篇是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張開森教授所提的「孫中山對帝王意識的撻伐」,作者指出孫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是他革命的泉源,故孫中山以加強「公民意識」與「公僕意識」作為消除帝王意識之方法。第四篇是國父紀念館的助研究員劉碧蓉所提「孫中山的國權與民權觀之研究」,作者以政治學的理論,印證孫中山伸張國權,維護民權的基本主張,並針對時空環境之不同有所重點,但基本上兩者是具有相輔相成的關係。
第六場由台大社科院包宗和院長主持,首先由政大中山人文所邵宗海所長報告的「邁向中國統一的整合機制之探討」,劭所長指出中國「統一」是兩岸重要課題,現階段兩岸雖有交流,但互動仍有僵局,因台灣對「統一」,尚有「選項」的變數,同時對整合過程所產生的變數,也會使既有的機制與模式產生不可預測的結果。兩岸政府所提的構想,可否成為中國邁向統一的機制?或促進統一而產生一個基本的共識是本文論述之重點。第二篇是中國社科院近史所馬勇教授所提的「中國現代化的轉型:孫中山的思考」,馬教授認為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關於中國現代化理論的一個創見,這是孫中山基於中國民族主義的立場,企圖超越西方,而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孫中山的現代化理論,不僅反映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趨勢與選擇,但難免囿於後發展國家的歷史條件和焦慮情緒,導致某些理論的混亂與矛盾,從而導入本可避免的理論與實踐之誤區。第三篇是台灣師範大學公領系教授洪泉湖所提的「從公平正義觀點論台灣原住民民族教育」,洪教授從自由主義、族群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基礎入手,歸納其發展趨勢,作為探討台灣原住民「民族教育」的基礎。最後為中央大學的鍾國允教授報告「論法國憲政運作中多數政府之形成」,鍾教授認我國的憲改後的中央體制,相當符合法國學者所界定的「半總統制」,本文探討法國憲政運作中,總統為何要任命國會多數黨領袖組閣,是政治造成?或是其他憲法與法律的規範?
第七場由中華學術文教基金會謝瑞智教授主持,首先由北京大學德育所的程立顯教授提出「關於社會公正的理論思考」,作者以孫中山「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權利」取向的文化改造,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原則,「以民為主,以法治國」的政治公正等,說明孫中山對社會正義議題已有所關懷。並從權利與正義,正義、平等與個人自由,以及法律與政治三各面向來論述社會正義相關議題。最後以公正與權利平等,經濟平等與效率,效率與公正來總結本文。第二篇是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的朱浤源研究員提出「革命心理與教育改革:公正與正義的理論與實踐」,朱教授指出孫中山以美式民主為設計來引領國家改造,朱教授關心傳統與現代間的公平與正義,從我推動教改的基本心態談起,來理解其間所涉及理論和實際間之難題。朱教授以美國教育學界的研究成果,作為觀察視角,並以「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諮議報告內容與美國Dr.Stevenson的研究發現加以比較。從公平與正義的理論,及其在台灣的實踐加以印證,最後再針對未來的發展提出建議。第三篇是台灣師範大學黃人傑教授提出的「論公平正義的人性基礎與實踐規範」,黃教授認為在公平正義上,若不能究明公平的人性本質為何?很難建構有效的可行理論。公平正義不能因學派不同,或個人的差異而有不同的人性本質或思維判準,如何妥善處置衝突中的公平正義,是本文探討的重點。第四篇是輔仁大學歷史所林立樹教授所提的「現代社會倫理探討:己群關係」,林教授認為從古至今,人際關係的認知決定了政治體制、社會型態。本文主要研究戰後人類社會在群己關係的重大變遷,由群己發展到己群的過程,有關其成因、特色、意義以及未來的展望。
參、結語
辦理學術研討會以推廣孫學研究,是本館的重要職志,多年來在挖掘新資料,探究中山思想的本質,以及落實兩岸學術交流,獲得重大成效。雖然兩岸對孫中山的詮釋有不同的論點,但經過多年的相互探討、相互交流,那種隨意引發或影射的不和諧的燥音顯然少了,這是本次研討會的一大進步。研討中不論是發表人或是評論人,以中、青年學者居多,學者的年輕化,代表著學術有所連貫與傳承,更是本次研討的另一特色。
整體而言,本次會議出現多篇探討時局及社會問題之文章,頗富時代感,尤以「教改」更是學者所關切之問題。對於「教改」的不重傳統、不重專業能力的培養甚至不重基層教師的心聲,則為學者所擔憂、指摘。而29篇論文中,只有六篇是圍繞在本次會議主題發展的,切合主題的文章分量不夠,無法將議題作深入的探討,則是本次研討會唯一美中不足之處。
(作者為本館助理研究員)

內文1

附錄:「第六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目次
第一場 歷史組(一)    主持人:陳永發
發表人
論文題目
評論人
田子渝
孫中山1924-1925年北上若干問題論評
蔣永敬
鄧志松
正義的代價:革命黨人的恐怖行動
林能士
尚小明
乙巳(1905)年孟秋留東學生歡迎孫逸仙盛會的歷史影響
黃福慶
第二場 思想組(一)    主持人:王曉波
嵯峨隆
民國初年的無政府主義與自由、民主、公正──原則與變易之間
許育銘
徐松榮
辛亥前後國民性改造思潮述論
陳三井
章揚定
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思潮中的孫中山與日本明治維新
黃自進
潘光哲
「國父」形象的歷史形成:一個初步的考察
盧瑞鍾
第三場 時代組(一)    主持人:姜新立
徐輝琪
馮玉祥與孫中山
劉維開
劉阿榮
民族衝突與國際正義
林安梧
黃 城
周維萱
後冷戰時期民族主義運動三種類型分析──以德國、魁北克及東帝汶為例
楊逢泰
曾成貴
後孫中山時代中共對三民主義之論評
朱言明
潘錫堂
加入世貿組織對兩岸經貿關係的意涵與影響──兼評兩岸直航談判的展望
周 煦
第四場 歷史組(二)    主持人:徐輝琪
李國成
香港中國報的創辦與經營
邵銘煌
樊衛國
孫中山與近代國貨運動
孫劍秋
馬 軍
孫中山建都言論之演變
高純淑
江 琳
孫中山和廣州商團事變
陳立文
第五場 思想組(二)    主持人:喬寶泰
李酉潭
約翰彌勒與孫中山政治平等觀的比較
許雅棠
賴顯英
「權能區分」在歐美自由與民主兩大民權思潮辯證發展中的意義
邱榮舉
張開森
孫中山對帝王意識的撻伐
陳文政
劉碧蓉
孫中山的國權與民權觀之研究──兼論日本之影響
何輝慶
第六場 時代組(二)    主持人:包宗和
邵宗海
邁向中國統一的「整合機制」之探討
張五岳
馬 勇
中國現代化的轉型:孫中山的思考
張世賢
洪泉湖
從公平正義觀點論台灣原住民民族教育
謝政諭
鍾國允
論法國憲政運作中多數政府之形成
陳啟清


第七場 思想組(三)    主持人:謝瑞智
程立顯
關於社會公正的理論思考
黃 藿
朱浤源
革命心理與教育改革:公平與正義的理論與實踐
謝小芩
黃人傑
論公平正義的人性基礎與實踐規範
張福建
林立樹
現代社會倫理探討:己群關係
陳福濱

與會學者與貴賓合影留念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