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雲南學術研討與交流會」紀要/劉碧蓉

2005年6月9日至16日,本館應雲南大學之邀,由狄德蔭副館長帶領謝政諭(東吳大)、李光大(台北護理學院)、杜奉賢(屏東科技大)、唐彥博(中國文化大)、張火木(實踐大)、陳世岳(高雄中山大)、吳秀玲(台大)、國史館卓遵宏、楊懿麗夫婦、卓薪以及本館的林國章、簡明有和我,共14位台灣學者專家,參加雲南大學、保山市政府主辦,騰衝縣委宣傳部所承辦的「雲南學術研討與交流會」,以紀念孫中山逝世八十週年暨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週年。參加本次會議的尚有雲南黃埔軍校、雲南同鄉會及雲南大學、騰衝、保山等地學者專家約150位,出席這項研討及交流盛會。

  會議在騰衝舉行,騰衝位於雲南西部,離緬甸邊境不到200多公里。「騰衝戰役」是對日抗戰主戰場之一,也是「滇西抗日戰爭」中,最壯烈的一個戰場。1942年5月10日,日軍僅以292名軍力佔領騰衝,這是日軍繼珍珠港事變後(1941年12月),為截斷中印公路(盟軍援助中國抗戰運送物資之大動脈)所採行之侵華暴行。日軍為佔領昆明,進而控制陪都重慶,乃沿襲蒙古人之作法,以怒江以西之「滇西」為佔領目標。同年4月當日軍侵占緬甸全境後,就大舉攻擊騰衝等滇西之地,取得滇西後,再從緬北進入印度,接著控制南亞,最後再與德軍的歐洲戰場串聯,形成軸心國大會師之戰略。

  日軍進入騰衝,大肆轟炸這座近500年歷史的明代古城,滿地頹垣敗牆,約有萬人死於戰火,村寨倒塌、鄉民流離失所。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張問德臨危授命,毅然擔負起騰衝縣長之重任,而雲貴監察史李根源更發表「告滇西父老書」,請櫻西上拒敵,激勵軍民奔赴抗日前線。騰衝軍民就在張縣長的領導下,展開搶運物資、救助難民、成立抗日聯合中學、協助抗日部隊進行游擊戰爭等工作。

  雖然日軍駐騰衝行政班本部長田島壽嗣,不斷挑撥,動搖軍民抗戰信心,但縣長張問德的「答田島書」,更堅定騰衝軍民反擊日軍誘降之決心,終於獲得盟軍之物資及中國遠征軍之派遣。當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以6個師的兵力在盟國美軍的配合下,向侵略滇西的日軍舉行反攻。民族意識的驅使下,張縣長更發動4萬6千多名民工,運送彈藥糧草,搶修建設中印緬公路,1944年9月14日,終於光復了騰衝,打通國際援華運送軍用物資的中印公路,為對日作戰奠定勝利基礎。在2年4個月又4天的859個淪陷日子,記錄著日軍暴行、騰衝軍民赤膽忠心為家園付出慘痛犧牲等痕跡,就是這座「國殤墓園」。

  「國殤墓園」落成於1945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八週年紀念日,整座墓園由大門、通道、陳列館、忠烈祠、烈士墓碑、英勇將士的紀念碑等組成。我們一路走進去,看到展示室內抗戰軍民的遺物照片、以及中國遠征軍和盟軍對日作戰之紀實鏡頭、軍事將領的楹聯、弔詞、碑文、陣亡將士名錄牌等,這些歷史文物,不難想像當年為對抗日軍,騰衝軍民所付出的慘烈犧牲。到「國殤墓園」向抗日民族英雄敬獻花圈,在紀念碑上瞻仰抗日英雄,走訪騰衝親臨抗日戰場,讓我們與會的台灣學者感觸特別深。對騰衝軍民展現的民族傲骨,由衷表示敬佩。

  學術研討與交流是我們此行的重點,11日下午海峽海岸學者相聚在騰衝政協大樓,當天由保山市政協陳自鋒副主席、雲南大學倪慧芳副校長、本館狄德蔭副館長等人,揭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暨孫中山逝世80週年學術研討交流會」之序幕。這是一場結合民間團體、學術單位以及官方協助的會議,也是海峽兩岸共同探討「抗戰期間之民族存亡保衛戰」議題之學術交流會。

  會議中,北京大學臧運祜教授,從「論滇西緬北會戰中的中國遠征軍及其戰術」,為與會學者從戰術的立場,論述中國遠征軍作戰的意義。其中遠征軍與地方軍是否配合問題,李根源的寧為玉碎之代價是否過當,日軍的暴行,英軍的不願作戰等等議題,引發學者諸多討論。台灣學者分別從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科技興國、經濟平等等角度,論述孫中山思想與兩岸關係,當然「國民大會的憲政原理與實際運作」,因與台灣現實環境有關聯,頗受與會學者關注。一般論者都以1937年的「七七事變」,視為對日抗戰之開端,但在台灣學者的論文中,早在189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同胞為民族意識,已經對日展開英勇作戰。

  雲南的地理風貌以及風土人情與台灣迥然不同,「雲南十八怪」之諺語,道盡了雲南的奇特風情。民風純樸的雲南離台灣頗為遙遠,對我們而言頗為陌生。幸好保山市新聞部王建新主任,特別為我們安排李根源故居、艾思奇故居以及北海溼地、熱海、騰衝火山博物館等一系列自然人文風光,就是希望我們能細細品味雲南之美,當然也給我們留下美好印象。

  其次,親臨戰場體會。不論昆明、騰衝對我們而言,只是個課本裡的地理名詞,此次能親臨昔日對日抗戰之戰場,瞭解騰衝軍民的凜然正氣,遠征軍越過高黎貢山的艱辛,讓與會的台灣學者特別興奮,但感觸也特別深。

  最後,看到坊間出售不少記載史實的紀錄片。今年不僅是孫中山逝世八十週年,也是對日抗戰勝利六十週年,同時也是孫中山創建同盟會百週年紀念,坊間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十週年、辛亥革命九十週年、黃埔軍校建校八十週年到今年的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週年,都有一系列的紀錄片出版。出版紀錄片本是好事,但這段時間正是國共鬥爭時期,這段史實的解釋權,往往操之在中國共產黨手上。因此出現不少扭曲歷史事實,造成對中華民國的發展,有錯誤之解釋,我想這也是台灣學者所不得不重視的問題。(作者為本館助理研究員)

 附錄:


94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