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香港孫中山紀念館簡介

壹、前言
  孫中山先生與香港關係密切,他在香港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並在此孕育革命思想和籌劃革命起義活動。孫中山紀念館將突顯孫先生與香港的密切關係,讓本地市民和海外遊客緬懷這位一代偉人在港的活動足跡。 
  孫中山紀念館置有兩個常設展廳,展出多件珍貴的歷史文物,配合多元化的視聽節目,全面地闡述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蹟,以及香港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維新與革命運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貳、孫中山與香港 
  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孕育於香港,他的革命事業亦與香港關係密切。 
  1883年,孫先生從檀香山返國時首次途經香港,這次雖屬過境性質,但香港的市容、城市建設及衛生管理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他日後赴港求學奠下了契機。同年秋天,孫中山先生再次到香港,先就讀於拔萃書室,後轉赴中央書院(即今皇仁書院)肄業。1883-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孫先生正在香港就學,香港華人為抗議法國侵略而拒絕給法國貨船卸貨,以至各行各業的罷工、罷市等舉動,對照於滿清政府的屈辱求和,進一步萌發了他的革命思想。 
  1886年夏,孫先生入讀廣州博濟醫院附設的醫科學校。次年,他得悉香港西醫書院的開辦,認為該校的課程較完備,而且香港的言論較自由,方便鼓吹革命,於是他再次回到香港讀書。1892年,孫先生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孫中山先生在校期間,交遊至廣,尤與楊鶴齡、陳少白、尢列朝夕相處,倡談革命,被時人冠以「四大寇」的稱號。 
  孫中山先生自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曾在澳門及廣州行醫,直至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由於檀香山遠離中國,未能發揮革命基地的作用,於是孫中山先生等人先後回港,並於1895年2月12日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乾亨行」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入會者除「四大寇」外,尚有孫先生的好友如鄭士良、陸皓東及區鳳墀,以至香港輔仁文社的楊衢雲、謝纘泰等人,由楊衢雲出任會長。新會員黃詠商及余育之亦為革命起義提供了不少經費。 
  香港興中會總會成立後,曾於1895年和1900年分別在廣州及惠州起義。1896年3月4日,香港政府藉口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危害本地的治安與秩序,禁止孫先生在香港居留活動。由於孫先生未能在香港登岸,只好多次乘船進入香港水域,在船上會見及指揮在港的革命黨人,並於1899年派陳少白回香港創辦第一份的革命機關報 ─《中國日報》。1905年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後,孫中山先生繼續以香港為起義的策源地及海外籌餉的樞紐。從此至民國成立前,孫先生領導的革命起義,便有多次直接透過同盟會香港分會及南方支部統籌策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孫中山先生正在美國宣傳革命及籌募經費。同年12月21日,孫先生在返國的途中路經香港。民國成立後,他仍多次進出香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孫先生於1923年2月17日重臨香港,次日與港督司徒拔午宴,並於20日到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1924年11月14日,孫中山在北上共商國是時途經香港,最後一次踏足香港的土地。 
  由於孫中山先生一生與香港關係如此密切,香港孫中山紀念館的成立意義深遠。 
參、香港孫中山紀念館與孫中山史蹟徑 
  「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則閒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閎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這是孫中山先生於1923年2月20日到訪香港大學時所憶述的一番話,雖然事過境遷,香港的市容面貌依然活現於他的腦海中。事實上,孫中山先生自1883年返國途中路經香港,與香港結下一面之緣後,他的一生便與香港緊扣起來。特別是在辛亥革命成功前,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匯點,拔萃書室、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及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成功地孕育了孫先生的劃時代思想。孫先生在港結束了求學的階段後,至民國成立前,一直以香港為組黨、招募、策劃及統籌起義的根據地,特別在港島的中西區更留下了不少足印。有見及此,中西區區議會於1996年樹立了「孫中山史蹟徑」,自此史蹟徑便成為香港市民與外地旅客憑弔孫先生革命事蹟的必到之處。 
  事實上,香港特區政府所以選定甘棠第為孫中山紀念館,其中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是甘棠第與孫中山史蹟徑僅咫尺之近,鄰近孫先生昔日在港活動的範圍,例如孫先生受洗的美國公理會佈道所、唸中學的中央書院、與革命友人聚會議事的道濟會堂、接受大學教育的香港西醫書院,以至香港興中會總會的所在地乾亨行等等。有見及此,館方在籌建紀念館的過程中,一直很留意紀念館與孫中山史蹟徑的配套,務求更全面地闡釋孫先生的行誼。孫中山紀念館全面啟用後,將沿孫中山史蹟徑加置指示牌,讓參觀者按圖索驥,在憑弔孫先生的革命事蹟後,可沿路前往紀念館參觀。此外,館方亦會定期安排導賞員,以紀念館為起點,帶領參觀者漫遊孫中山史蹟徑,並分享孫先生在港的軼聞趣事,從不同的角度闡述香港於孫先生的革命事業及近代中國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此外,孫中山紀念館更會透過館內的展覽陳列及多媒體節目,藉文字及圖片以補足孫中山史蹟徑的資料,例如中央書院的歷史沿革、孫先生督信基督教的原因及經過、孫先生就讀香港西醫書院時的考試成績及香港興中會總會的成立經過。換言之,紀念館全面啟用後,將與史蹟徑融為一體。前往孫中山史蹟徑、緬懷往昔的參觀者,必定會踏足孫中山紀念館,藉以擴闊知識的層面;紀念館的參觀者亦可涉足坊間巷里,重踏孫先生的足印,以發思古之幽情。在兩者相輔相成的情況下,孫中山先生在港的事蹟將更具體及全面地呈現出來。 

肆、甘棠第與香港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為世人所尊崇,與香港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他早年便在香港求學,並萌生了劃時代的革命思想。自1894年成立興中會,以至1912年民國成立的18年間,孫先生一直以香港為革命運動的根據地,其足?主要集中於港島的中西區,當中包括了孫先生接受大學教育的香港西醫書院(上環荷李活道77至81號)及領導革命的香港興中會總部乾亨行(中環士丹頓街13號)。由於中西區記錄了孫中山先生昔日的足?,亦是孫中山史蹟徑的所在地,所以特區政府於2004年初選定甘棠第(港島中環衛城道7號)為孫中山紀念館的館址,具體的籌備工作由香港歷史博物館負責,望能趕及於2006年年底開幕,以紀念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140歲的冥壽。 
  香港孫中山紀念館的館址甘棠第,是由香港富商何東之弟、怡和洋行買辦何甘棠於1914年興建的,亦是他於1950年終老的地方。甘棠第樓高三層,一樓和二樓的弧形露台有希臘式巨柱承托;樓房分前後樓梯,前梯供何氏家族上落,後梯則予傭人使用,俗稱「妹仔樓梯」。整座大樓的建築屬英皇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風格,內部裝修瑰麗堂皇,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陽台牆身的瓷磚,以及柚木樓梯的欄杆至今依然保存良好,是一座保存良好的20世紀初建築物。自1960年起,甘棠第一直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管理,直至2004年初由香港特區政府斥資購入,藉以改建修葺為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先生雖然未曾踏足過甘棠第,但他與甘棠第的原主人何甘棠卻有不解之緣。何甘棠生於1866年,與孫中山先生是同年,兩人均曾就讀於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並同於1886年在該校畢業,所以他們兩人原是同學。何甘棠的長兄何東更曾襄助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孫先生於1923年2月18日從上海返廣州時途經香港,便曾訪晤何東;兩日後,孫先生更在何東的陪同下前往香港大學陸佑堂演講,接待他的港大師生代表包括了何東的兒子,即當時的港大學生會主席何世儉。孫先生在演講後與港大師生於本部大樓外的合照中,何世儉更坐於孫先生的身旁,可見何家與孫中山先生的關係密切,甘棠第亦是在港修建孫中山紀念館最理想不過的場地。 
一、孫中山紀念館的館址「甘棠第」於1914年建成,原為香港殷商何東胞弟何甘棠的住宅,樓高四層。整座大樓的建築屬英皇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風格,弧形陽台有希臘式巨柱承托。內部裝修瑰麗堂皇,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陽台牆身的瓷磚,以及柚木樓梯的欄杆至今依然保存良好,是香港現存有數的二十世紀初建築物。 
二、甘棠第不單在外觀上美輪美奐,亦是香港其中一座最早以鋼筋構建,並有供電線路舖設的私人住宅,堪稱香港建築史上的里程碑。
三、孫中山紀念館全面啟用後,將與鄰近的孫中山史蹟徑配套,讓廣大市民追思昔遊,憑弔孫中山先生及眾革命同志的活動足跡。 
              (資料由香港孫中山紀念館提供)



1911年12月21日,孫中山從海外經香港回國時攝於船上

1911年12月21日,孫中山從海外經香港回國時攝於船上

 

孫中山史蹟徑沿途每個點皆設有指示牌

孫中山史蹟徑沿途每個點皆設有指示牌

 

孫中山先生在港就讀中央書院時,曾於1884年出席該校新址的奠基禮,至1894年後中央書院改稱皇仁書院。此圖攝於士丹頓街與城皇街側,現址為荷李活道前警察宿舍。

孫中山先生在港就讀中央書院時,曾於1884年出席該校新址的奠基禮,至1894年後中央書院改稱皇仁書院。此圖攝於士丹頓街與城皇街側,現址為荷李活道前警察宿舍。

 

甘棠第的外貌

甘棠第的外貌

 

甘棠第內色彩斑爛的玻璃窗

甘棠第內色彩斑爛的玻璃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