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翠亨驚豔偶拾/高立範

壹、緣起

西元1866年(清同治5年,民國前46年)一代偉人國父孫中山先生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孫中山先生創建民國,為了推展革命事業,足跡遍及大陸各地及全球。然而最重要及影響深遠的即為其出生地---翠亨村。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即為紀念及緬懷中山先生偉大事蹟而設立。從出生地開始研究及探討中山先生一生,特別具有意義,翠亨村孫中山紀念館,是值得前往參訪及交流之紀念館。

弘揚中山思想與學說、推廣社會教育為本館建館宗旨,推廣展覽活動,落實藝術文化的研究與拓展更是本館努力的目標。藉由舉辦紀念中山先生史蹟書畫展覽及提供當代台灣書畫藝術名家作品的展覽,一方面可以宣揚我國開國史實、中山思想暨介紹台灣當代著名書畫藝術家,進而與大陸中山先生紀念館民眾學術文化之交流,增加彼此之認識;藉此活動,促成一次良好的國民外交,增進大陸地區民眾對台灣之進一步瞭解。一睹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及其他博物館、紀念館,更是令人讚嘆,值得介紹。

貳、洽展

本館鑒於孫中山一生為革命事業奔走,足跡遍及全世界,包括亞洲地區的日本、星馬、台灣及美國、歐洲等地,都留下豐富的史料及史蹟。中山先生在革命過程中,僑界的支持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來自家鄉翠亨村的支持,更是令人感動。在革命過程中,翠亨村亦出現多位參與革命的熱心同志,具有深遠的影響。例如:孫眉(1854—1915)字德彰,為中山先生長兄,1871年赴檀香山,1894年加入興中會,並擔任茂宜分會主席,大力支持孫中山革命。孫昌(1891—1917)為孫眉獨子,1910年加入同盟會。其他如:陸皓東、楊鶴齡、楊心如、陳興漢、陸燦、楊殷、楊賀、楊桐…等多位翠亨村同鄉投入革命行列。

  本館此次展覽在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蕭館長潤君支援,願意提供該館展場作為展覽場地,增進彼此的友誼,使此次展覽活動順利圓滿完成。並且參訪相關中山紀念中學、博物館、中山大學、紀念館、等,留下深刻印象。自2007年12月16日啟程,至12月21日返抵臺北,行程匆匆,把握每一參觀機會,

參、參訪

一、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成立於1956年11月,是以孫中山先生為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座落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占地約12萬平方公尺,北距廣州約100公里,南距澳門約30公里,隔珠江口水域與深圳、香港相望。

  該館「孫中山生平史蹟」陳列,曾獲1999年大陸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2000年11月,「孫中山與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變革」學術研討會在翠亨村召開。2002年11月12日在中山市孫中山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成立,並由孫中山先生長孫孫治平先生揭幕。2005年11月12日,「逸仙圖書館」在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成立,將逐步建立為研究孫中山資料和資訊中心。2006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等聯合舉辦紀念中山先生140週年學術研討會在翠亨村召開。

  該館率先導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進行管理,與國際公認的科學管理模式接軌,更是難能可貴。有關該館詳細介紹請參考黃健敏撰<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介紹>一文(註1)

二、中山紀念中學

孫科先生創立「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1934年招生,1949年改為「中山紀念中學」。該校內有「逸仙堂」(紀念中山先生)、「壽屏堂」(紀念中山先生長兄孫眉)、「哲生堂」(紀念該校創辦人孫科)、「皓東堂」(紀念陸皓東)、「鶴齡堂」(紀念楊鶴齡)等即為紀念革命先烈所設置。

 三、中山市中國收音機博物館

  該館於2005年5月18日建成對外試展開放,是收音機專題博物館。展廳面積330餘平方公尺,共分為2層,館藏收音機達2000多台,目前展出約230餘台,包括本土生產第一代收音機到80年代產品,具有研究參考價值。展覽以歷史的發展為陳列安排,經由實物、圖片、場景及多媒體陳列方式,展示收音機發展變遷的歷史,讓觀眾一目了然。

 四、中山市香山商業文化博物館

  香山商業文化博物館是首家商業文化專業博物館,該館為四十年代石岐鎮商會舊址,即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152號。展廳面積2000餘平方公尺,共分三層,目前陳列各種實物近300件,展覽以歷史的發展為陳列安排,經由實物、圖片、場景及多媒體陳列方式,展示清末民國時期中山的商業貿易和富有特色的商業文化以及四大百貨公司創立等,以期能夠向民眾介紹中山深厚歷史文化。(註:參考《廣東‧中山博物館導遊冊》)

 五、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

  該中心座落於興中道73號,佔地54,727平方公尺,總建築面積47368平方公尺,總投資金額5億多人民幣。該工程於2003年8月3日奠基動工,2005年竣工開始使用。該中心係由演藝大樓(大廳有巨型浮雕《藝壇四傑》:粵樂宗師呂文成、著名音樂家蕭友梅、著名導演鄭君裏、一代影后阮玲玉)和培訓大樓兩大部份組成,其中演藝大樓有大劇場,採用傳統馬蹄形設計,設有座位1406個;多功能小劇場,設座位636個,展覽廳、影音展示廳等,並設文化廣場、大型電子顯示螢幕以及大型噴水池、西餐廳、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培訓大樓設有各種藝術門類培訓教室、排練廳、琴房、綜合藝術廳、電影城、文化藝術商廊等。

 六、廣州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位於廣東省。現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分別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各校區樹木蔥籠,綠草如茵,景色秀麗,均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勝境。

  孫中山先生為培養革命和建設人才,於1924年2月4日任命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籌備主任,著即將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等合併改組。2月21日鄒魯就任國立廣東大學籌備主任,成立籌備處。11月11日舉行國立廣東大學成立典禮。孫中山先生因忙於北上準備事宜,未能出席國立廣東大學成立典禮,派省長胡漢民代表到會致詞祝賀,並親筆書訓詞致贈該校。訓詞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為紀念中山先生手創廣東大學,1926年8月17日正式宣佈廣東大學改名中山大學。1953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辰暨中山大學建校29週年,「孫中山先生紀念室」開幕。1966年「孫中山先生紀念室」關閉,1972年中山大學準備對該室恢復重展,12月由宋慶齡為紀念室題名為「孫中山紀念館」,1978年11月12日重新對外開放,並不斷充實和發展,館藏品約1900件,是孫中山紀念館中陳列內容較豐富的一個紀念館。

 七、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大元帥府舊址位於廣州珠海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前身為建於清光緒33(1907)年的廣東士敏土(水泥)廠,因孫中山於1917年和1923年兩次在這裡建立政權而得名。1996年11月大元帥府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17年7月孫中山先生率領部份海軍南下廣州,建立軍政府,選址廣東士敏土廠辦公,領導護法運動。1918年5月護法運動失敗,孫中山先生辭大元帥,離開廣州。1923年3月,孫中山先生驅逐陳?明叛軍後,在廣州重建元帥府。孫中山先生晚年三度在廣東建立政權,而兩次大元帥府均設在士敏土廠辦公。大元帥府是孫中山先生晚年的革命大本營,從改組國民黨、創辦廣東大學、陸軍軍官學校,到東征、北伐等各項方針的制定和實施,均在此進行,1924年孫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是,亦是由此出發,可見大元帥府之重要性。1998年10月大元帥府舊址籌建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由南北兩座主體大樓、東西廣場和門樓等組成。

 八、廣州市中山紀念堂管理處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偉大的孫中山先生而籌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先生設計,1929年動工,1931完成。廣州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八角形建築,外形莊嚴宏偉,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設計師巧妙運用了建築力學的結構原理,採用鋼架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跨度達71公尺的建築空間內不設一柱,更顯氣勢恢宏。紀念堂及庭園用地面積為62,000平方公尺,主體建築面積6600平方公尺,高52公尺,舞臺口寬15公尺,深20公尺,座位3238個。廣州中山?念堂是廣州最具指標性的建築物之一,又是廣州市大型集會和演出的重要場所。

九、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

黃埔軍校是一間中華民國的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設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軍校在1924年由中國國民黨成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軍訓練軍官,然後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黃埔軍校改制為陸軍軍官學校,並於政府遷台後,一併遷至台灣。而昔日的黃埔軍校舊址於1988年被中國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埔軍校大部分建築物於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1965年,做了一次較大修繕,基本恢復原貌。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國家文物局批覆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積10,600平方公尺,耗資2000餘萬元,復原了孫中山、廖仲愷、周恩來及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的辦公室和課室、師生的飯堂、寢室等。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樸實,中央上方橫匾上「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是譚延闓所書。

十、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原為陳氏書院,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籌建於清光緒14年(1888),至20年(1894)落成,位於清代廣州城西門外。是廣東省72縣陳姓族人捐資興建的合族祠,供奉陳氏始祖。陳氏書院是典型嶺南祠堂建築,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5000平方公尺。主體建築由大小19座單體計建築組成,呈正方形,以中路為線,兩邊廳堂、廂房圍合;中間以長廊相連、庭院穿插。建築布局主次分明、縱橫規整、嚴謹對稱。廳堂軒昂、空間寬敞、庭院幽雅。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保存最完好的傳統建築,被譽為嶺南建築的明珠。

  陳氏書院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在建築上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雕、陶雕、鐵鑄和繪畫等裝置藝術。其題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豐富、技藝精湛,是一座民間工藝的璀璨殿堂。1959年陳氏書院闢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研究、展出以廣東地區為主兼及全國各地的民間工藝品。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與廣東民間歷代民間工藝精品共置一堂,交相輝映。

十一、廣州博物館

  廣州博物館位於廣州風景秀麗的越秀公園,館址為廣州有名的古建築—鎮海樓。鎮海樓曾名望海樓,因樓高五層,俗稱「五層樓」。始建於明代洪武13 (西元1380)年,時守將朱亮祖為拓展城區,合宋代三城為一,修城牆橫跨北越秀山,並在最高處建此城樓。登樓眺望,羊城景色盡收眼底。數百年來詩人墨客?嘆之篇不絕。清以來一直為「羊城八景」之一。

  1928年修葺之後闢為博物館至今,廣州博物館為地方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館內常設廣州歷史陳列,有廣州出土和採集的近千件各時期的文物、照片和資料等展品,展示廣州五、六千年文化、風俗和城市發展等變遷軌跡。

十二、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簡介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位於廣州解放北路867號。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眛墓,是嶺南所見規模最大的唯一的漢代彩繪石室墓。該墓出土文物一千餘件(套),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錯金銘文虎節、印花銅版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它們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多方面的內容,被列為中國二十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1988年對外正式開放,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和它的出土文物。該館遵循《威尼斯憲章》的文物保護原則,以古墓為中心,依山而建,將綜合陳列大樓、古墓保護區、主體陳列大樓幾個不同序列的空間聯繫在一起。突出遺址博物館的群體氣派,是嶺南建築的一個輝煌代表。該館曾獲得國際建協(UTA)頒發的「二十世紀建築精品」等六項建築大獎。

十三、黃花崗公園

廣州黃花崗公園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先烈中路,是1911年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廣州起義所犧牲的烈士所葬之處,共埋葬72烈士和鄧仲元、馮如、潘達微、史堅如和楊仙逸之墓;廣州黃花崗原名紅花崗,1912年改名且改建後成為紀念性公園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約為12.9萬平方公尺,高約13公尺的正門牌坊刻著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詞的『浩氣長存』四字。廣州黃花崗公園內以300多公尺長的層級主幹道為中軸,兩旁種滿松柏充滿著莊嚴且肅穆的氣氛,1986年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黃花浩氣」,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美景之一「辛亥之光」,2002年再次成為新世紀羊城八景之-「黃花浩月」,並於2004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點。

十四、佛山市博物館

  佛山位於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東距廣州僅17公里,西接肇慶,是著名的僑鄉。佛山市簡稱「禪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佛山「肇蹟於晉,得名於唐」。早在秦漢年間就已形成頗具規模的農漁鄉村,隋代叫季華鄉。唐貞觀二年,鄉人挖地得到一尊銅佛,遂改稱「佛山」。佛山的經濟、文化開發較早,唐宋時已是我國南方的商貿重鎮,與湖北漢口、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並列為手工業商業四大名鎮,素有「廣紗中心」、「南國陶都」等稱號。有「南國紅豆」美譽的粵劇也起源於佛山。 佛山風景優美,名勝古蹟較多,有建於宋朝的道教建築祖廟。

佛山市博物館成立於1959年,是地級市公共綜合博物館;是廣東省廣東十個文明旅遊景區示範點之一。佛山市博物館位於佛山禪城區祖廟路21號,占地面積1.8萬平方公尺,其中包括祖廟、孔廟、黃飛鴻紀念館、葉問堂,同時還管轄廣東粵劇博物館、佛山鴻勝紀念館等文物保護單位。館藏以地方文物為主,有瓷器、陶瓷、玉器、字畫、木雕、端硯、錢幣以及佛山地方民俗文物等,共 2萬件。對外展覽以佛山歷史,武術文化,粵劇文化,佛山民間藝術等為主題。館內長年舉辦“佛山孔廟學童開筆禮”、“佛山黃飛鴻醒獅表演”、“佛山少年黃飛鴻武術醒獅表演”、“佛山粵劇表演”等民俗文化動態展示活動。

十五、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

飾石灣陶瓷博物館是廣東首個以陶瓷為主題的行業博物館,它以彙聚、展示石灣民間陶瓷文化為目標,並生動地展現陶業的歷史演變。

  館內展覽共分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窯的演變、石灣二十四行、石灣陶藝、陶瓷發展六大部分。其中以第四部分「石灣二十四行」為重點,介紹了明代至民國時期石灣陶業的歷史源流。整個展覽表現手法新穎而多樣,在視覺、聽覺、觸覺上都給觀眾以全新的感受。

肆、 偶 拾

    綜觀此次活動,對於嶺南的史蹟及風光,令人驚豔,觀摩博物館、紀念館行程中,驚豔偶拾,略述一、二:

一、相關紀念館、博物館,專業與專精值得學習

本館為文化藝術機構,經常舉辦藝文展覽活動,此次有機會參觀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等紀念館、博物館,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對於展覽業務改進有所助益。各館各有專精及特色,例如:收音機、民間工藝、石灣陶瓷等,館藏更不必求多,在各自領域內展現其特色。本館係綜合性紀念館,如何朝更專業方向邁進,值得省思。

二、大陸孫中山紀念館以發揚中山先生之精神推展館務

  此次展覽活動與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共同合辦展覽,展期一個月。隨後參訪中山大學及紀念堂管理處等處,令人感覺到各館對中山先生的一股熱忱,常聽到的是感謝中山先生,才能有現在這一份工作,心存感激,更因為中山先生才能使友館緊密合作。這一份感謝、接待熱忱及努力推展業務的心,是令人感佩。行前僅與翠亨村孫中山紀念館聯繫,其他友館則是主動要求,希望本館一行至該館參觀,積極把握機會介紹館務及詢問改善之道,更是留下深刻印象。

三、翠亨村新舊並陳,推陳出新

  此次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聯繫方面,由該館張?梅主任的負責協調及聯絡,在該館蕭潤君館長大力支持及林華?副館長、黃健敏主任等多位同仁幫忙,使本次展覽活動圓滿順利。該館申請國際標準組織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進行管理認證成功,與國際接軌。

  該館除了中山先生故居為其重要特色外,亦保存部份翠亨村舊有建築及田地,諸如:龍田、櫻桃番茄、熊寶貝、葫蘆、老鼠瓜、絲瓜、家禽飼養區、苦苣菜、茼蒿菜、生菜等生鮮果菜,另有「翠亨村民俗展覽館」並仿建幾間民房,舉辦「翠亨民居展覽」等。將百年古蹟以現代科學化經營管理,又符合中山先生「治本於農」精神,誠屬得天獨厚之發展條件。

伍、結語

  <蘇東坡行香子詞>有云:「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休去勞神!…幾時歸去做箇閒人,背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翠亨村猶如一座世外桃源,遠離塵囂,令人驚豔。紀念館經營有如企業般,接待人員的專業與熱忱,更是值得學習,博物館之旅不虛此行。




註1:黃健敏,<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介紹>,《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4期,民國2004年11月,頁261-265資料來源:參考各館簡介及網路介紹資料。

 

鄭館長與蕭館長於開幕式合影

鄭館長與蕭館長於開幕式合影

 

同仁合影於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

同仁合影於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

 

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開幕式合影

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開幕式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