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07年廈門大學學術交流座談會/劉碧蓉

一、前言
  本館自與大陸孫中山有關紀念地、學術團體交流以來,前往大陸舉辦展覽、學術研討及座談,並拜訪孫中山研究單位以及參觀孫中山各地遺址,成為理解大陸孫學研究,增進兩岸館際間友誼的最佳途徑。去(96)年12月是本館鄭乃文館長到任以來,首次前往中國大陸舉辦活動,因此,特選擇孫中山的故鄉翠亨故居作為展覽場所,前往廣州中山大學及廈門大學進行交流座談,最後,再造訪香港孫中山紀念館,作為此行學術交流的最後一站。
二、學術交流座談會 
(一)廣州中山大學孫中山研究所
  充實中山思想內涵,拓展兩岸孫學研究視野,一直是本館職責所在。12月19日,鄭館長等一行5人參與了中山大學孫中山研究所,為我們安排的學術交流活動。雙方在「孫中山與多元文化教育」的主題下,進行交流,前所長林家有教授及現任桑兵所長詳細為我們說明,該所的發展近況及未來展望,隨後與在座者的趙立彬教授、孫宏雲教授等人進行意見交換,雙方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結束了交流座談。
  會後,由本館鄭館長贈送張炳煌教授揮毫之「民族民權民生、自由平等博愛」 作品一幅,以及感謝牌一面,作為兩岸學術文化交流之見証。並由桑兵所長、林家有教授等人的陪同下,參訪中山大學校園及其與中山先生有關的歷史遺蹟,順利圓滿的完成這一趟學術交化交流任務。
(二)廈門大學人文學院
  12月20日本館鄭乃文館長、狄德蔭副館長、林國章主任及侯欣怡及筆者等一行來到廈門,與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陳支平院長,在「中山思想與公民人文教育」的主題下,進行交流座談。會中,陳院長為我們說明廈門大學與台灣的關連、廈門大學的歷史淵源及未來發展,雙方針對「兩岸公民人文教育之發展」之論題,發表了意見,順利完成座談。
  會議得以順利圓滿的達成任務,要感謝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陳支平院長及其助理等人的協調與聯繫,因此由本館鄭館長贈送張炳煌教授揮毫之「同心協力、有志竟成」 作品一幅,以及感謝牌一面作為謝禮。會後在陳支平院長陪同下參觀廈門大學校園、魯迅紀念館、人類博物館等紀念建築,並接受陳院長的晚宴招待。
(三)香港孫中山紀念館
  香港孫中山紀念館是本次活動行程的最後一站,它位於香港中環半山衛城7號,其前身為「甘棠地」,此樓建於1914年,是由香港富商何東之弟、怡和洋行買辦何甘棠所命名,是一座中西混合建築風格,其間經歷何氏家族及耶蘇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多年來的妥善保存。
  紀念館目前設置「孫中山與近代中國」、「孫中山時期的香港」等常設展覽。在劉副館長的陪同下,一路為我們解說展場展示品的來源及特色,最後在館外孫中山年輕時的銅像前,留影紀念。
三、孫中山在福建的歷史見証
(一)孫中山的福州行
孫中山曾於民國元年四月,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拜訪福建(福州)。此時正是他辭去大總統之職,懷抱周遊各省、宣傳主義及發展實業之弘願,從南京、上海,轉往武昌,再回到上海,經福建,返回廣州。19日下午,孫中山一行人,搭乘泰順輪進港,閩都督孫道仁登輪迎接。隨即前往中國同盟會福建分會所在地的倉前山橋南公益社與革命志士暢談及合影留念,接著偕胡漢民至廣東會館,接受旅閩廣東同鄉會歡迎款待。20日前往都督府和政務院所在的諮議局視察,此地為民革(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所轄,現已被修繕開闢為「孫中山紀念館」。
21日,孫中山到馬江的馬尾船政局視察,由船政局長沈希南(沈葆禎之孫)引導,孫中山在此接見各局人員,並以「興船政以擴充海軍」為題,和大眾交換意見。沈希南曾留學歐美學習製造,因此孫中山對他寄予諸多期待,希望沈局長繼承祖父精神,興船政以擴海軍,期使民國的海軍與列強並駕齊驅。
(二)孫中山與廈門
  孫中山沒到過廈門,但廈門與他首次在台發動惠州起義,有著密切關連。1900年北方義和團排外招來八國聯軍攻伐,中國處於瓜分危急之際,孫中山接受了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援助,來台灣發動第二次軍事革命-惠州起義。
  何以後藤長官允許孫中山入境台灣,此乃日本將進佔廈門,保住台灣,才有機會將國力拓展到南洋,視為日本南進政策的主張,這也是兒玉總督與後藤長官的心願。因此,利用北方義和團之亂時,製造火燒本願寺的「廈門事件」,乘機進佔廈門,但遭英、美列強的抗議而作罷。最後乃以誘發孫中山來台,完成其「南進」政策。可見後藤援助孫中山的動機,可看成是日本「南進政策」之一環1。
(三)孫中山與泉州培元中學
位於泉州市區的培元中學,創辦於1904年,此校曾於1920年接受孫中山的捐款,以及「協興教育」(捐冊扉頁)和「共進大同」二幅題詞之贈勉。1980年5月,又接到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的「為國樹人」之題詞。一行人受到校長熱忱的接待,參觀了校史樓,最後,並在大同門、孫中山坐像前,留影紀念。我想培元中學與孫中山、宋慶齡有了這段歷史淵源,長期以來應該也是對培元中學師生的一項鼓舞和鞭策。一行人得以拜訪培元中學,這是受到前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的告之,讓我們在革命尋根運動中,又增加一處孫中山歷史紀念地。
四、人文景觀的學習-參訪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閩台緣博館
泉州為中國沿海重要大港,自宋元以來,各國商旅往來頻繁,帶動了科技、文化和宗教之交流,因此我們來到了布置著海外交通往來、宗教文化交流、宗教藝術等重要文物展示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一行人受到前後二位館長的接待,並為我們解說館內珍藏品的特色,以及泉州的文化發展等。
接著來到閩台緣博物館,位於泉州西北側清源山下,佔地154.2畝,是一座2005年興建,以展現閩台淵源深厚的「五緣」為主題的博物館。進入大廳有一幅「榕樹」的巨型火藥爆繪壁畫,被命名為「同文、同種、同根生」,由泉州籍旅美現代藝術家蔡國強所作,台灣與福建淵源的史料圖片,是此行參訪的重點。
五、心得與感想
  此行以革命尋根之旅為目的,除拜會蒐集孫中山先生相關?所及資料外,也學習到各館陳列的特色,各館為了不斷革新突迫,無不以豐富的館藏,現代化之設備,活化展示品,來吸引人參觀學習。此行也是一趟傳統文化探訪之旅,聽到廈門人的閩南口音,使人備感親切;看到傳統的閩南民居建築,讓人有歸鄉
之感;來到隔海可見的海峽對岸(金門),一股窺視對岸人民舉動之情,油然而生。綜觀此次交流座談及參訪中,提出幾項心得與感想,以供參考。
一、活化歷史觀光產業,值得學習
  廈門、泉州雖沒有很多中山先生的歷史遺蹟,卻是諸多台灣人的祖籍和中國僑鄉之所在地。廈門是鄭成功的故鄉,也是一處海峽兩岸軍事對峙之重要地;泉州為古代「海上絲路」的起點,閩台兩地文化頻繁交流處。為推展當地觀光發展,除配合本土人文景觀,活用旅遊資源外,還開闢不少道路及人文觀光景點,如英雄三島戰地、閩台緣博物館等,來吸引觀光。尤以廈門地區,為發展旅遊觀光事業,除開闢行人觀光徒步區、整頓街道立面,還嚴禁全市騎乘摩托車,以維護街道的整潔。
二、建立孫中山在台史蹟行跡圖
  近年來大陸地區興起「孫中山熱」,有關孫中山的紀念館、紀念會及研究會相繼在各地成立,這些舉動證明孫中山及其思想頗受到海峽兩岸人民相當程度的肯定。近年來為弘揚中山思想,各地孫中山紀念館,除了豐富館內所藏的孫中山及其相關文史資料外,最大的突破在於建立孫中山史蹟行徑圖。如香港孫中山紀念館,就以敘述史事方式,將孫中山在港的活動地點,標出其探尋路線,設計成一幅孫中山在港史蹟行進圖。提供參觀遊客或尋幽訪勝者,從踏尋當年孫中山的足跡過程中,體察孫中山革命行動與思想醞釀之動力,以及瞭解孫中山與香港的密切關係。 
  孫中山曾三次到台灣,在台留下諸多史蹟,如在台北貴德街組織興中會台灣分會,在新起町成立惠州起義指揮所,滯留於中山北路的國父史蹟紀念館等地。尋找古蹟,見證歷史,是時代潮流,雖然本館已在東展覽室裡,展示有孫中山三次來台策畫革命的地圖,但尚未將其設計成一條「孫中山在台史蹟行跡路線圖」,供有心人探尋。為使台灣人尋著國民革命在台發展脈動,以及實際從踏訪孫中山在台之行跡中,找出孫中山先生與台灣關連的這段歷史淵源,實有必要設計一條「孫中山在台史蹟行跡圖」,供參訪者尋幽訪勝。因為歷史古蹟是時代的見證,永恆的紀念,也是現代與過去之間無休止的對話。
  進行革命尋根,促進學術文化交流,是本館推動中山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環,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建設中國,獲得各地革命志士的響應與協助,從海外至中國各鄉鎮,均留有不少足跡。這些革命舞台,不僅建構世界各國與中國友誼的橋樑,也是溝通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橋樑,坐落在各地的孫中山紀念館,如香港孫中山紀念館、翠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培元中學,以及學術研究機構如孫中山研究會,中山大學等,就成為促進海峽兩岸交流互信的最好橋樑。
  最後看到各地的展示館所,莫不配合本地人文景觀,將歷史文化當成產業來生產推動,透過生動活潑的影像,取代冗長的文字敘述,處處「以客為尊」理念來服務參訪者,更是此行另一項收獲與啟示。

1 劉碧蓉,〈從孫中山來台看日本對華政策〉,《第九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