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版百元新鈔趣談/獨孤曄

導因於美國次級房貸所引發的金融風暴迅速席捲全球,不只全球股市一片慘綠,許多國外百年老字號金融機構應聲倒地,讓許多人的投資一夕之間化為烏有。而這樣的金融風暴更是伴隨著嚴重的通貨膨脹,使得萬物飆漲卻只有薪水不漲,民眾莫不為實質購買力的下滑怨聲載道,大家都說新台幣變薄了,然而台灣的通膨還不算嚴重呢。

今年七月,非洲的辛巴威政府竟然推出一千億的超大面額鈔票,這一千億有多大?多數民眾恐怕連後面有幾個零都數不清楚,而辛巴威的一千億元,居然只等於台幣三十塊,連一條麵包都買不到。一千萬紙鈔就已經夠誇張了,可是在通貨膨脹突破幾萬倍的辛巴威,我想一般民眾寧願要實物也比鈔票好吧。

包括上述紙幣在內的貨幣,可以說是人類共同生活長久的歷史演進中,為有效解決經濟生活的交易問題,最聰明的「發明」。從貝殼、金屬、琉璃珠到石塊等,都曾作為交換的媒介。這個統稱為貨幣媒介的出現,使交易活動得以順利運行,免除原始以物易物的限制。從貨幣發展的歷史來看,從早先的實體貨幣或稱為商品貨幣,進展到現在包括紙鈔、硬幣、支票等所謂的信用貨幣,可說是金融史的一大進展。

早先的金屬貨幣本身即具一定的價值,他往往是由黃金或白銀等貴重金屬鑄成,不只可以作為交換媒介,需要時還能將錢幣熔解,轉為非貨幣的商品用途。這個時期發行的紙幣其運作也是以得以兌換同等價值的貴重金屬為保證,因此當近代各國政府壟斷紙幣發行權的同時,也將紙幣與貴金屬的可兌換關係切斷,使貨幣的發行與貴重金屬儲備脫鉤,形成現代意義下的貨幣。(李榮謙,2007:10-14;張紹台等,2006:17-58)

台灣貨幣的演進

撇開原住民的部分不談,台灣貨幣發展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崇禎年間(1628-1644年),當時鄭芝龍為了招募災民移墾台灣,給予「三金一牛」為獎勵,三金即是明朝的貨幣,也台灣使用中國貨幣的濫觴。十七世紀隨著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的統治,以及台灣作為一個貿易與移民中心,不只荷蘭里爾與西班牙里爾在台流通,連日本與中國的銅錢都大量出現,充分體現台灣的海洋性格。

其後隨著鄭成功的統治,他打造的「永曆通寶」算是第一個「本土化」鑄造的貨幣,1688年永曆通寶正式廢止,台灣流通的貨幣開始與清朝接軌。清代流通的貨幣雖以銀幣與銅錢為主,但同時間「光緒元寶」與日本龍銀、英國貿易銀、墨西哥鷹銀及香港的圓銀都可見於當時的台灣社會,基本上來說,銀幣主要流通於商埠,農村則以銅錢為主。

1895年日本統治以後,對台灣貨幣最重要的便是在1899年成立「株式會社台灣銀行」,同年度發行壹圓銀券、伍圓銀券等,這些銀券是台灣銀行發行紙鈔的始祖,為了有別於日本本土所發行的紙鈔,特別稱之為「台幣」,自此台幣有了法定名稱。殖民政府隨後又以金券取代銀券,1914年又以台灣銀行券取代之,期間經多次改版而於1947年停止使用。(祝漢毅,2006:16-19)

1945年日本戰敗後,也像1895年一樣,台灣的貨幣經歷一段混亂期。國民政府接收初期仍繼續沿用日本人所發行的台灣銀行券,一直到1946年五月才以上海中央印製廠印製的壹元、伍圓、拾圓三種台幣取代之,這也是我們俗稱的舊台幣。然而隨著中國內戰持續擴大,社會動盪、民生凋敝,通貨膨脹也持續惡化,這段期間政府持續發行面額越來越大的鈔票,從伍拾圓券、壹佰圓券,到1948年不過兩年的時間,甚至發行到拾萬圓、壹佰萬圓的「即期定額本票」,金融體系瀕臨瓦解,遂有同年的「新台幣發行辦法」,以舊台幣四萬圓折換新台幣壹圓,並發行七種貨幣,自此才有現在的新台幣。(祝漢毅,2006:20-21;莊銘國,2006:145-148)

新台幣自1949年5月15日正式發行以來,歷經多次改版。五十餘年來共發行了包括直式與橫式各種不同面額紙鈔近百種,其樣式與風格也反應不同時期台灣社會政治文化的變遷,日漸活潑,可以說是政治社會發展的縮影。




新版台幣的特色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新台幣主要是中央銀行在1999年系列改版計劃的一環,由新店安康廠負責印製。這批包括壹仟圓、伍佰圓、壹佰圓、貳佰圓及貳仟圓五種紙鈔,在蒐藏家統稱為「安一版」,除版面設計較以往活潑外,在紙張、油墨、製版、印刷與防偽設計上,均有大幅的更新,具備先進國家相同的水準。以每半年速度完成一種面額改版的安一版,在版面規劃上具有下列特點:(祝漢毅, 2006:22、30、35)

一、 券面上發行銀行由台灣銀行字樣改為中央銀行,使長久委託台灣銀行發行的新台幣正式由中央銀行收回發行,新台幣也正式成為國幣。
二、 採歐式風格設計,完全打破以往傳統美式框架結構,券面的安排平穩協調、圖紋活潑富創意,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新風貌。
三、 除壹佰圓與貳佰圓外,正背面主、副題與台灣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給人親切感,券面構圖採拚貼方式處理,圖示內容兼具敘事性。
四、 色彩設計採多層次重疊融合,色彩豐富明亮,區隔分明。
五、 增加多項新穎防偽功能,並融入券面構圖中,其中右下角連續調隱藏圖紋為世界首創。在紙張、製版印刷與防偽材料亦與世界同步。
六、 選用梅、蘭、竹、菊、松分別代表每個面額的象徵圖騰及水印圖案,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
七、 各面額紙鈔等寬不等長,均為七公分,方便辨識。


前面說過這次的改版打破以往的傳統,政治人物不再是鈔票唯一的設計主題。假如說鈔票上的圖案代表各國政府最願意呈現給世人該國的價值觀與文化取向、喜好,那麼這次的圖像充分體現了台灣人的企圖與多元價值。除了維持傳統的壹佰圓及貳佰圓紙鈔外,另三種紙鈔都可見設計者的巧心。

從正面來看,伍佰圓的主題是被稱為國球的棒球運動、壹仟圓是學童教育、貳仟圓則是華衛一號、碟型天線、貿易、電子等,不僅訴求我們對棒球的驕傲,對教育的重視,也把台灣這幾年在高科技的成就與願景,都變成新鈔主題的核心。對應於前述前瞻性的訴求,莊銘國教授認為前述鈔票背面的圖案,梅花鹿、大?尖山、帝雉、玉山、櫻花鉤吻鮭及南湖大山,更是本土化的體現,(莊銘國,2006:7-8、89)新版的新台幣,可以說是兼顧傳統與前瞻、國際化與本土化。

佰圓新鈔

介紹完了這次改版的特徵,將焦點轉到流通率最高的壹佰圓鈔票上。這款於2000年印製,2001年7月1日正式發行的佰圓新鈔,其寬度為五款新鈔中最小的145公釐(mm),高度則均為70公釐,正面是以孫中山肖像為主,並輔以禮運大同篇,背後則是中山樓。在水印的設計上,則為「梅」與「100」字樣,與上述梅、蘭、竹、菊、松互相關連。顏色上選擇國人最偏好的紅色,有吉祥喜氣、鴻(紅)運高照的象徵,因此佰圓新鈔始終都是過年紅包不可或缺的要角。(祝漢毅,2006:123;莊銘國,2006:21)

圖片來源:中央銀行

在設計主題上,雖然同樣選擇孫中山肖像為正面的主題,但為與過去相對嚴肅、呆板的頭像有所區隔,特別選用孫先生著長袍的半身坐姿,輔以「博愛」、禮運大同篇與親民圖的陪襯。藉由左右主題的的結合,不僅讓人對中山先生思想核心一目了然,同時也拉近與民眾的距離,體現在畫面主角孫先生的臉部表情上,便不再是過去高不可攀的嚴肅表情,呈現出祥和端莊的親民新形象。中山先生人像下是一排內含隱藏文字的寬邊花飾,自左向右顏色漸深,花飾上並有壹佰圓字樣來與左上角的「100」相呼應。而鈔票中心則為凹印的國民與中央銀行名,中軸線下方偏左並有印製廠名。(陳木淦,2001:16)

圖片來源:中央銀行

紙鈔的背面雖仍是以中山樓為主角,細心點觀察的話,會發現設計者特別以四十五度角近距離取景,藉以呈現中山樓本身的宏偉。和這次一起發行的貳佰圓券一樣,在背面設計上都採單一主題,不像伍佰圓、壹仟元、貳仟元採雙主題設計,使券面完整而整齊。與正面相仿,紙鈔背面右下角、左上角位置,一樣有「壹佰圓」、「100」字樣,左下方則是製版資訊。

除了上述的主題外,這次改版的佰圓鈔不因面額小在防偽上有絲毫的馬虎,而有水印、變色油墨、正背面套印、安全線、隱藏字、微小字、隱形螢光纖維絲等設計,這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盲人點的安排,在鈔票正面水印側邊,如用手觸摸,可以發現有個凹印的小圓點,圓點內尚有反白的微小字,除具有防偽辨識功能外,也能讓視障者輕鬆辨識,這貼心的小設計,不也是這次改版「親民」的另一體現?(陳木淦,2001:16-21)

紙鈔已經我們每天生活必要的交易媒介之一,特別是壹佰圓券可以說是每天都與他脫離不了關係,本文從貨幣的功能、新台幣的歷史談起,採輕鬆的角度切入,並不是說這些鈔票不重要,相反的,筆者認為這次改版的壹佰圓新鈔除交換功能外,更有許多有意義的故事待發掘。他不僅體現了台灣社會邁向民主與自由化發展的成果,也在許多細小處留意到即便是極少數視障同胞的需求。希望藉由這篇小文的介紹,讓國人更加留意到許多生活上的點滴,使生活更加有趣。




參考書目:

李榮謙,2007:「貨幣銀行學」,台北:東華書局。
祝漢毅,2006:「新台幣紙鈔設計創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紹台、胡漢揚、王偉芳、尹治平,2006:「金融探險之旅(一):貨幣的演進」,台北:台灣金融研訓院。
陳木淦,2001:『新台幣、新形象、新內涵:簡介新版壹佰元鈔券』,「印刷科技」第十七卷第三期,頁15-21。
莊銘國,2006:「典藏鈔票異數」,台北:五南圖書。

 

佰圓新鈔

971114-16

 

佰圓新鈔

971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