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館『儀』日遊/李維中

一提到國父紀念館,除了雄偉的建築及莊嚴肅穆的國父銅像之外,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每個整點都會進行的儀隊交接了。每當整點一到,國父紀念館大殿裡外總是聚集了無數的中外遊客,為的就是要一睹儀隊交接時那整齊劃一的步伐與精湛的槍法表演,儀隊禮兵的一舉手、一投足間,總是能吸引無數鎂光燈的焦點。不過或許許多遊客心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何謂儀隊?」「儀隊從哪裡來?」「儀隊是否就是憲兵?」

事實上,「儀隊」較為正式的名稱應為「國防部三軍儀隊」,係隸屬於我國國防部軍務辦公室公共事務處,並由陸、海、空軍儀隊所組成(所以並非憲兵喔!),距民國四十六年成立以來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當時,南韓儀隊跨海來我國舉行五場表演,時任參謀總長的彭孟緝將軍為了推動三軍儀隊的成立,遂命各軍士官均須到場觀摩學習。雖然第一、二場時毫無頭緒,但到了第三場以後已經有人開始拿著木槍試著練習,再加上當時一名士官長-施克順教練的努力琢磨,不斷的研究那僅僅五場的表演操之下,加以改革創新之後,終於研究出一套屬於我們自己的槍法。五十多年來,隨著不停的與各國儀隊交流,三軍儀隊的槍法亦日益精進,並經過無數次的表演之後,早已成為了國軍與中華民國的代表與驕傲!

究竟是如何的訓練,才打造了這支馳名中外的「榮譽部隊(Honor Guard)」呢?首先,要成為三軍儀隊的一員,即有著嚴格的限制,必須身高達一百七十八公分以上,儀表端正,身上無刺青或其他缺陷,且無不良前科者,才有可能被選進三軍儀隊。被選進三軍儀隊的人,下部隊之後必須先接受四個月的基本訓練,包括體能、儀態、基本槍法等。許多儀隊弟兄曾說過:「加入儀隊之後,我才發現人的體能是沒有極限的!」在這四個月的基本訓練當中,每天伏地挺身動輒就是數百下;訓練儀態時,在大太陽下訓練站姿時一站就是一、二個小時;訓練基本槍法時,一個簡單的拍槍或倒槍的動作,一次就要做個幾百遍,更不用說那些花俏的旋槍或轉槍了,一天做個一千次都有可能!四個月的基本訓練下來,扣掉受傷、自願退出或長官認為不適合的人,最後仍能留在儀隊的,可能只剩不到當初進來的二分之一!如此嚴格訓練的原因無他,為的就是這四個字-榮譽部隊。

等到通過了這四個月的考驗之後,儀隊隊員才有得以出勤務的資格。三軍儀隊的主要勤務除了每年一次的國慶、元旦的表演操、襄儀以及為了迎接外國元首或貴賓而在總統府前出的全軍禮外,最重要以及最常見的應該就是在特定地點的「駐防勤務」了。目前三軍儀隊的駐防點有四個:忠烈祠、國父紀念館、慈湖陵寢以及頭寮陵寢,往年都是由三軍輪流駐防,每四個月輪替一次,但從民國九十七年二月一號開始,改由三軍聯合駐防,並一直延續至今。

國父紀念館自民國六十一年啟用以來,即由儀隊駐防至今,主要勤務除了早晚的升降旗外,還有站禮兵哨,每天由上午九點開始到下午五點為止,以兩位禮兵為一組,依照陸-海-空的順序分別上哨,每小時交接一次,其中除了整點交接時會有槍法表演之外,當禮兵上到禮兵台稍息站定後即不能再有任何動作,直到下哨為止。

曾經看過儀隊表演的人或許會覺得,禮槍在他們手中好像玩具一樣,隨隨便便就又是旋又是拋的,所以可能有不少人心中又產生了疑問:「儀隊用的是真槍嗎?」「槍上的刺刀是真的嗎?」事實上,三軍儀隊所使用的禮槍係美製M1 Grand步槍,由二次大戰留存至今,全槍由實心木質部及槍管等金屬部組成,為了給三軍儀隊使用而重新加上黑色烤漆,配上刺刀(亦為真品,只是尚未開鋒)後平均重達六公斤以上,若非經過嚴格的訓練,是很難將槍在手中旋轉甚或拋上空中的!另外刺刀雖然尚未開鋒,但是要把手腳劃傷卻也不是件這麼困難的事情,許多儀隊弟兄手腳上都有被刺刀「摸」過的傷痕,而這些傷痕,是一輩子都無法除去的。足見要成為真正儀隊的一員,是不知道要花費多少血汗才能換來的成果!所謂「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用來形容儀隊是再也貼切不過的了!

所以,如果您有機會來到國父紀念館,看到禮兵台上一動也不動的禮兵,請別懷疑,他們是真人!並且在看完他們精湛的槍法表演之餘,也別忘了給予這些辛苦的三軍儀隊弟兄們一點掌聲喔!

 

儀隊禮兵的舉手投足間總是成為民眾注目的焦點(圖為陸軍禮兵長帶領兩位陸軍禮兵準備下哨)

971117-1

 

旋槍的一瞬間(圖為整點交接時之槍法表演。中為海軍儀隊,左右兩側為空軍儀隊)

971117-2

 

一位模仿空軍儀隊裝扮的小朋友

971117-3

 

三軍儀隊依照陸-海-空的順序分別上哨並每小時交接一次(圖為陸軍禮兵準備下哨,海軍禮兵長帶領禮兵準備上哨)

971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