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海峽兩岸孫中山思想與多元文化學術研討會紀要及參訪活動/劉碧蓉

壹、前言
  踏著中山先生的足跡,前往中國大陸革命尋根,並邀請台灣學者同行,展開兩岸學者對孫學的觸類引伸、更正條理以及匡補闕疑,成為近年來本館弘揚中山思想的一項重要任務。今年是鄭館長到任以來,首次赴大陸辦理兩岸學術研討會,我們特選在上海與上海師範大學合作辦理,並進一步前往南京展開革命尋根。
  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國際商業城市,由於地處中國海岸線的中央,使它很容易與國際的海洋世界接軌,其又處在長江三角洲東端,中國廣大的內陸自然成為它的腹地。自1843年開埠以來,隨著租界的出現與擴張,近代市政的拓展及工業的興起,已使上海成為中國內地移民的重點城市,至今更是國際間知名的工商業大都會。上海的國際化,讓它成為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城市,上海的多元化,曾是孫中山與國際共黨相識之所,又是他寫《孫文學說》、《實業計畫》等著作,總結革命經驗與勾畫國家架構之創作地。
  因此,我們特結合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針對「孫中山思想與多元文化」之主題進行研討,期望兩岸學者能透過此議題之研討,強化共識,並落實兩岸共同弘揚中山學說之學術文化交流目標。

貳、研討會活動
一、開幕典禮
  研討會於2008年9月2日上午9時在上海師大會議廳舉行,上海師大創建於1954年,此校雖非孫中山的研究重鎮,卻是一所上海培養中等教育師資的重要基地。研討會由該校副校長李和興教授代表學校,歡迎台灣學者來此進行學術研討與交流,接著由上海中山學社常務副社長馬克烈先生講述該學社如何進行中山思想之研究與探討,而本館鄭乃文館長則以台灣代表團團長的身份,感謝上海師大的鼎力協助,提供兩岸學者一個溝通的平台,最後再由會議的承辦單位人文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蘇智良教授,宣布研討會正式開始。

二、研討內容
  本次研討會在「孫中山思想與多元文化」的主題下,分「中山思想研究」與「區域發展與多元文化」二大議題來討論。台灣學者提出8篇、大陸學者提出6篇共14篇論文發表,分三組進行,茲將論文要點披露於下,提供讀者參考。
  在中山思想研究方面,共有8篇文章發表,有關民族主義的文章台灣的曹俊漢教授從民族主義的平等精神來探討2007年聯合國本土民族人權宣言,曹教授指出本土民族在民族國家興起的過程中,因國家認同,使他們的地位與身位處於邊緣隱憂,尤其在土地與資源上更有枯竭的危機。而今日全球化浪潮帶來族群生存權的威脅,迫使其唯有串聯不同地域或國內本土民族族群的團結,以鞏固其權利。曹教授認為2007年聯合國本土民族人權宣言雖已提出,但此人權宣言簽訂基本上是艱難的,因許多權利伸張恐都會面臨緊張情勢。莊明哲教授則透過近代民族主義相關理論,來考察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以及其在當代的意義。莊教授認為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主張是持續變動,他的民族主義思想,工具性遠大於理論性。他的民族主義思想轉折,是從種族民族主義出發,次則走向文化民族主義,最後期待走向公民民族主義的道路。
  有關民權主義的文章,鄭乃文館長從台灣法治面來觀察孫中山民權思想與台灣法治社會的互動關係。鄭館長認為孫中山的民權思想為台灣法治社會奠定良好基礎,而此法治理念已成為穩固台灣法治社會的力量。但台灣法治社會的架構,仍有賴法治文化的深化,方能確保永續發展。上海的謝俊美教授提出中華革命黨體現了孫中山的黨魁集權制,雖然此集權制強化孫中山的領導地位、革命力量,但作者也認為黨魁集權制,也阻礙了國民黨不與他黨共事的事實,進一步還直接影響了當代中國的政黨政治。
  有關民生主義及中山思想的文章,復旦大學的戴鞍鋼教授提出《建國方略》與東西部經濟聯動設想一文,戴教授從孫中山《建國方略》所述,探討上海的發展不僅影響東部及長江流域為主幹的開發,也帶動和促進西部及更廣大地區的振興之關連。劉學照教授認為「知」與「行」是孫中山哲學思想中,最有現實主義。丁鳳麟編審則認為「與群俱進」思想,是支持孫中山實現改造國家,與實現民富國強的目標。
  在區域發展與多元文化議題上,共有6篇文章提出,其中台灣學者的5篇是集中在與台灣多元文化發展有關議題。李酉潭教授主要探討民主化與台灣多元文化的關係,台灣從威權到現今的民主化發展過程,其與台灣多元文化發展的關連,李教授強調台灣民主化在形構台灣主體性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多元文化的發展,才能有助於民主深化目標的達成。洪泉湖教授則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出發,以台灣的鄉土教育、母語教學和原住民教育等為素材,來探討族群關係之改善。洪教授認為台灣政府雖認真的處理族群關係,但在自我中心、見樹不見林,不具實用性的學習和機會平等上,仍有待改進。林國章主任則從文化傳譯面向來探討孫中山行誼及思想,如何在台灣歷史脈絡中,發揮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意義。劉碧蓉研究員則從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所主張的公平正義,是融合多元文化族群與並存發展的先決條件,也是營造一個多元而開放社會的必要條件,更是追求理想社會不可或缺的目標。
  周家華教授提出「社會變遷與老人研究」一文,認為社會的變遷已大勢所趨,對身處在此變遷循環交錯中的老人,確實產生極大影響。周教授針對台灣近30年來,從「社會變遷與人口老化」各層面議題,及「台灣老人研究分析」相關文獻書目、光碟索引系統等論述主題探討,相信有此研究心得後,對將來擬訂或推動的相關老人福利政策、法規等瞭解,具有一個重要參考價值。本次研討提出老人問題,已顯現老人問題是現今社會所不可忽視的議題。最後蘇智良院長以「世博會與上海城市發展」為題,向與會學者報告,上海為迎接2010年的世界博展會,如何在其區域發展上,展現其建設與融入全球化的企圖心。
  縱觀此次的研討,雖無爭鋒相對的議題,但兩岸學者在人權、法治及選舉等議題上,仍有不同的看法。最後,雙方在互贈紀念禮物及感謝上海師大師生為大會所作的辛勞籌備之感恩聲中,結束這場研討會。

參、文化交流參訪
  由館長率台灣學者前往大陸進行兩岸學術研討外,同時拜會孫學研究單位及相關紀念地,成為本館弘揚中山思想及與友館進行館際間合作交流的最佳途徑。本次除在上海師大舉辦學術研討會外,也前往上海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學術重鎮進行交流座談,並拜會上海、南京等有關孫中山紀念地。
  上海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是一所中國人自創的高等研究型綜合性大學,我們與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范麗珠副院長,在社會和諧發展議題上,進行交流。南京大學自1902年創建以來,由三江師範學堂、金陵大學等校改組而成,也是一所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的百年名校,該校設有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民國39年以前中華民國在大陸的這段歷史,是大陸研究中華民國史的重鎮。座談會由歷史系陳謙平主任主持,雙方對於中華民國史、孫中山研究觀點以及弘揚中山思想之議題上,提出看法。由於該校將中華民國史界定在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這段歷史則歸入台灣史研究範圍。出席會議者尚有張憲文教授、李京教授、陳蘊茜教授及鄒亞軍主任等人。
  拜會孫中山相關紀念館也是此行活動的重點,上海的友館則有上海孫中山故居、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上海孫中山故居是孫中山與夫人宋慶齡女士的重要紀念地,自1918年6月孫中山護法受挫,辭去廣州軍政府大元帥之職,偕同夫人回到上海,幾經陳炯明叛變,至1924年11月,應馮玉祥之邀北上,共謀和平為止,其中雖曾回到廣州指揮北伐,此處一直是兩人共同生活地。
  在南京的友館則有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總統府)與中山陵。前者是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所在地,孫中山在此90天的任期裡,除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及臨時參議院,並發佈許多重要法令,同時還與袁世凱進行交涉。此處除是孫中山總統府所在地外,也是清兩江總督署、洪秀全天朝宮殿、國民政府行政院辦公室之地,因此被江蘇省政協更名為「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中山陵是孫中山最後的安息地,也是我政府官員或觀光客前往大陸時,必會前去瞻仰之所。
  我們一行人順著當年孫中山走過的足跡,一站一站的往前參觀,看到各展示場孫中山遺物,不禁對這位曠世偉人,為中華民族前途規畫所展現的睿智,肅然起敬。同時對這幾所紀念館的工作人員,為弘揚孫中山的精神,將蒐集保存孫中山的遺物,完整有系統的展示在我們面前。展品顯現出孫中山為中華民族所作貢獻的情景,一一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館、上海城市發展等幾處現代型的博物館,更是我們此行取經學習的地方。

肆、結語
  兩岸學者面對面共同探討孫學議題,已非首次。多年來,孫學議題隨著兩岸糾葛的政治發展,闡述中山思想時總會出現不同的詮釋,但不可否認的,「孫中山」仍為兩岸人民所推崇的偉人。這次兩岸學者所提出的14篇論文中,也可看出其中異同與奧祕之處。
  台灣學者較會利用社會科學理論,以現代觀點闡述中山思想,尤其是關懷現實,會在論文中直接表達,且富批判性。另一方面,大陸學者傾向重視挖掘、對考證較細膩,多以歷史體驗來論述,對於現實問題,總以引喻方式表達居多。但不論以何種論述表達,都有其正面意義,也有其侷限性,台灣學者對孫學的研究,容易偏離歷史主題,大陸學者則不易切合時代議題。雖是如此,以孫中山為主軸而召開的研討會,仍是兩岸學界所熱衷。其目的不外是藉探討孫中山思想之研究與實踐,瞭解孫中山治國理念,進而思考如何將中國帶往自由民主之途,同時藉著學術的交流,進行異中求同以凝聚共識。
  自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不僅帶給臨海各城市繁榮發展,兩岸的交流也變得頻繁無比。但不可否認的,仍有不少大陸學者不太瞭解台灣的政經發展,他們雖然對台灣選舉富有高度的興趣,但對選舉所出現的亂象,總持負面的印象。殊不知,因不同意見所呈現的多元,正是維持社會向前進的一股穩定力量。總之,雙方多多交流,多多接觸,才不會有誤判現象出現,因此,與會學者一致期待十月在台北再續前緣。
  與大陸友館進行業務及文物交流,也是本館多年來業務推廣的重點項目。為弘揚中山思想,大陸各地新成立不少孫中山有關的紀念館,這正說明孫中山的形象與歷史地位,已為海峽海岸人民所敬仰與肯定。因此,藉由各地孫中山紀念館的館際交流與切磋,相信是兩岸實踐孫中山思想的最好策略。

目錄

目錄[放大圖片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