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版選單
搜尋
搜尋
進階搜尋
分享
Facebook
X
line
Email
認識本館
誕生
沿革
館長介紹
歷任館長
本館簡介
組織架構
本館願景
主要紀事
專業人員專區
古蹟之美
參觀
地理位置
辦公時間
文創商品
博物之島
演藝資訊
講座系列列表
園區之美
園區生態導覽
活動
當期活動
重要活動訊息
藝文展覽回顧
線上服務
線上展覽
線上講座
線上商城
線上影音
線上典藏
館史網
電子報
我的E政府(申辦業務)
資料開放服務網
新聞與公告
新聞稿
各項公告
徵才公告
招標公告
政令宣導
便民服務
美學課程
中山文化園區申請及表單下載
民眾服務
消費者保護專區
志工園地
為民服務白皮書
常見問題集
法令與規章
政府公共網站
資訊圖像化
訂閱電子報
研究
圖像授權
館刊
館刊數位版
歷史館刊
中山學術資料庫
出版品
孫逸仙博士圖書館
孫學期刊
國父年譜
國館紀要
三民主義全文檢索系統
性別平等
性別主流化
CEDAW
性別統計
性別預算
性別影響評估
性別分析
性別平等工作小組
性別意識培力成果
性別平等文宣
性別平等研究
相關網站連結
政府資訊公開
內部控制聲明書
資訊公開專區
公開徵信
行政指導有關文書
業務統計及研究報告
預算、決算及會計報告
請願之處理結果及訴願之決定
書面公共工程及採購契約
支付或接受之補助
廉政專區
政策宣導相關廣告執行情形
熱門關鍵字
下方連結
隱私權宣告及資訊安全政策
著作權聲明
雙語詞彙對照表
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上方連結
回首頁
網站導覽
意見信箱
常見問答
友善措施服務
英文版
Instagram
facebook
youtube
:::
上方連結
回首頁
網站導覽
意見信箱
常見問答
友善措施服務
英文版
Instagram
facebook
youtube
國立國父紀念館
搜尋
搜尋
進階搜尋
分享
Facebook
X
line
Email
字級
小
中
大
認識本館
誕生
沿革
館長介紹
歷任館長
本館簡介
組織架構
本館願景
主要紀事
專業人員專區
古蹟之美
參觀
地理位置
辦公時間
文創商品
博物之島
演藝資訊
講座系列列表
園區之美
園區生態導覽
活動
當期活動
重要活動訊息
藝文展覽回顧
線上服務
線上展覽
線上講座
線上商城
線上影音
線上典藏
館史網
電子報
我的E政府(申辦業務)
資料開放服務網
新聞與公告
新聞稿
各項公告
徵才公告
招標公告
政令宣導
便民服務
美學課程
中山文化園區申請及表單下載
民眾服務
消費者保護專區
志工園地
設置管理要點
志工報名表
國父紀念館志工部落格
為民服務白皮書
常見問題集
法令與規章
政府公共網站
資訊圖像化
訂閱電子報
研究
圖像授權
館刊
館刊數位版
歷史館刊
創刊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更多歷史館刊
中山學術資料庫
出版品
藝術文化圖書
孫學期刊
孫學圖書
展售處
GPI政府出版品資訊網
更多出版品
孫逸仙博士圖書館
圖書查詢
線上資料庫
孫學期刊
國父年譜
國館紀要
三民主義全文檢索系統
性別平等
性別主流化
CEDAW
性別統計
性別預算
性別影響評估
性別分析
性別平等工作小組
性別意識培力成果
107年度
108年度
109年度
110年度
111年度
112年度
113年度
性別平等文宣
107年度
108年度
109年度
110年度
111年度
112年度
113年度
性別平等研究
107年度
108年度
109年度
110年度
111年度
112年度
113年度
相關網站連結
政府資訊公開
內部控制聲明書
資訊公開專區
公開徵信
行政指導有關文書
業務統計及研究報告
業務統計
研究報告
公務出國報告
預算、決算及會計報告
決算
會計報告
出國、赴大陸計畫執行情形
預算
請願之處理結果及訴願之決定
書面公共工程及採購契約
支付或接受之補助
廉政專區
政策宣導相關廣告執行情形
:::
歷史館刊
創刊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第十一期
第十二期
第十三期
第十四期
第十五期
第十六期
第十七期
第十八期
第十九期
第二十期
第二十一期
第二十二期
第二十三期
第二十四期
:::
首頁
研究
歷史館刊
第二十四期
第二十四期
_
網頁功能
Facebook
X
line
Email
列印內容
千古奇人徐霞客vs國父孫中山先生/劉燕玲
內文
徐霞客堪稱中國古代歷史上地學探險家之第一人,蹤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包括今蘇、浙、皖、魯、豫、冀、京、津、晉、陝、鄂、湘、贛、閩、桂、黔、滇、川等省區,更走歷了泰山、天臺山、雁蕩山、黃山、武夷山、嵩山、華山、五臺山、落迦山、太和山、恒山、羅浮山、盤山,又邀遊了大渡河、金沙江、瀾滄江、星宿海等地,號稱是全世界走最遠的人,在當時應舉成風的時代,他不入世俗,以考察大自然為己任,將中華大地名山大川盡收眼底,可謂“飽嘗河山美,收盡天下奇”,他不畏寒暑艱難,不求名利,勇於探索;他途窮不憂,行誤不悔,多次遇盜,幾度絕糧,仍孜孜不倦地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並忠實記錄沿途所見山川地貌,風土人情等地理事物,為世人留下60餘萬字的「徐霞客遊記」,後人尊稱他是慢遊背包客的祖師爺。
緣 起
臺灣徐霞客研究會成立於2008年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目前成員有三百餘人,成員皆為熱愛中華文化,喜愛觀光旅遊,來自產官學民之社會菁英與賢達人士。此會「以推動優質旅遊與文化交流活動為手段,以邁向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來號召會員與友好,共同努力達成目標,並秉持宗旨,發揚徐學,持續推動優質與深度旅遊,藉此提升人文素養,推動建設台灣為更友善的旅遊環境與居住環境;成立至今已辦理過大陸、臺灣各地優質深度旅遊已近十次,學術研討會多次,並派員赴大陸參與徐霞客相關之研討、座談、節慶、祭典等活動,發表深入看法,闡揚徐霞客精神,充分發揮民間社團引領社會風氣的功能。
在此旅遊風潮盛行,生態人文環境備受壓力的台灣,如何讓台灣與全世界的華人建立正確的旅遊觀、瞭解旅遊商業機制與旅遊政、推廣徐霞客精神及應用徐霞客精神以增進世界華人福祉。由臺灣徐霞客研究會籌劃,以國父孫中山先生思想為中心舉辦「中山思想暨徐霞客精神學術研討會」,作為發揚徐霞客與我國知識份子民胞物與的精神,提供政府、相關團體,與有識之士,於旅遊觀上做更進一步的思索,以期產出有文化基礎,有推行依據,能達深入效果的策略方向,建構高品質的文化建設機制,共創優質的永續環境。
徐霞客、江陰與國父孫中山先生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出生於明代南直隸江陰(今江陰市)。他以廣闊而踏實的遊山歷水、理性而深入的觀察分析,據以創作出詳實而優美,舉世聞名的【徐霞客遊記】,成為影響中華歷史文化的名人。徐霞客博覽史籍及圖經地志,以「問奇於名山大川」為志,自21歲起出遊,對環境的觀察、體會與詮釋,不論在生態與人文方面,皆非常深刻。尤其他「艱苦卓絕」、「以性靈遊,以軀命遊」、「格物致知」與「民胞物與」的思想和風格,皆對國人產生重大影響,不僅可稱得上是我國科學地理學之父,更被今人尊稱為「遊聖」。
另一方面,國父孫中山先生當年受袁世凱之命,擔任全國鐵路總辦的職務時,也到達江陰,對黃山炮台等進行視察。他進城後,在桐梓堂(江蘇學衙所在,今中山公園內)發表演說,要求江陰修建馬路,發展交通,引進文明,並號召「叫全國的文明從江陰發起」;今日江蘇省江陰市政府已將國父發表演說地—中山公園桐梓堂,列為與徐霞客故居同為極重要之史蹟與文化資產。故徐霞客考察了我國河山,國父孫中山先生擘劃了我國河山的建設藍圖,二人皆經實地的遊歷與考察,對後代知識分子為學、建設家園、關愛國土的基礎根本精神之造成深遠之影響。
開幕與會議
由臺灣徐霞客研究會籌劃、國父紀念館與醒吾技術學院主辦,以國父孫中山先生思想為中心,舉辦之「中山思想暨徐霞客精神學術研討會」,以國父思想為出發,提高台灣社會品德、品質、品味,發揚徐霞客與我國知識份子民胞物與的精神。此研討會乃首創國父思想與徐霞客精神之探討,基於此探討,提升台灣的「三品」,建立愛國、愛民且正確的旅遊觀與人生觀。
研討會於98年9月26日(星期六)於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舉行,研究專家約百餘人參與,針對孫中山志業與外國之關係、中山思想與當代思潮及時代意義等三大議題,提出4場專題演講及8篇論文,深獲好評。從這次研討會中,我們要學習的是徐霞客的意志,他用一雙腳,一根拐杖而走遍大中國。反觀我們卻是在極其優越環境和充足後援的基礎上進行旅行的,幾乎每一趟行程都是在先進的汽車、飛機,還有觀光景點的纜車、輪船、快艇的幫助下完成的;更為要緊的是,我們沒有他那種敢於放棄榮華富貴的勇氣。徐霞客在那封建統治下,敢於放棄功名,選擇了一條屬於他自己的艱險而瑰麗的路,而我們生活在一個開放文明的時代,卻,庸庸碌碌地為那一場場考試而學習,沒有勇氣去突破這一層層的束縛。
徐霞客是一個張開理想翅膀,飛出制度缺陷的人,在封建制度的明朝,全社會遵循著“學而優則仕”這條亙古不變的信條,可是他身在書香門第卻有著勇於突破的心,為了夢想耗費了他一生的心血,所以我們要學習徐霞客在制度的缺陷中努力完善自己,努力讓自己永遠不被現實禁錮的精神。(本文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國父紀念館鄭館長與醒吾技術學院周校長
<
放大圖片檢視
>
現代徐霞客合影
<
放大圖片檢視
>
研討會現場人聲鼎沸
<
放大圖片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