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紀實


一、會議緣起

本次研討會係緣起於本館去年十一月十二日至本(八十七)年五月底舉辦之 「中山文物真蹟大展」及「海峽兩岸孫中山紀念地史料陳列展」,為期能充 分彰顯所展出文物之歷史與時代意義,特於本(八十七)年元月三日至五日 舉辦為期三天之「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

二、開幕

開幕當天,共有來自美國「海外中山學社」、日本「孫文研究會」及大陸「中 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廣東社會科學院」、「廣州中山大 學」、「中山巿孫中山研究會」、「北京湖廣會館孫中山研究室」等單位代表 、研究員與台灣的學者專家百餘位,分別在本館演講廳與多媒體放映室舉行。 教育部次長楊國賜、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及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鵬仁、財團法人逸仙文教基金會等多位長官的蒞臨與指導,首先由本館曾江 源館長說明會議的源起與意義,並介紹中外貴賓,接著政治大學朱堅章教授以 「中山思想與現代中國的發展」為主題,揭開本研討會的序幕。朱教授指出中 山先生開啟現代中國的大門,並引領其發展,為何他有如此功能?此乃其思想 內容符合當時中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源自中國傳統文化,且順應世界朝流 。雖然兩岸對中山思想有不同看法與態度,然兩岸人們都希望有一個自由、平 等、博愛的社會,有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因此中山思想應是一個可 遵循的方向。

「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分組討論

三、會議內容

本研討會共有四十篇論文提出,依內容的不同,分為歷史、思想及時代三組,茲 將各論文要點披露如下,以供讀者參考。

(一)歷史組

共有四場十三篇論文的發表,主要以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為範疇來探討。第一場由陳 鵬仁(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主委)主持,有陳三井、野澤豐及呂實強的報告。陳三井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的《俄國新檔中所見的孫中山》,主要介紹前蘇共中 央檔案館與柏林自由大學於一九九二年整理發表的「俄共(布)與中國革命有關的 未刊秘密檔案」中,兩卷二十年代的《俄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民族革命運動》 有關孫中山的文件;包括孫中山與俄方人員及共產國際代表的週旋,及其對孫中山 的看法。接著是野澤豐(日本《近鄰》雜誌發行人)的《在日本的中華民國史和孫 中山研究的變遷》,野澤教授是戰後日本最早研究孫中山思想的一位學者,他的報 告以該雜誌中,有關中華民國史和孫中山研究的發展資訊為主。他認為近來日本的 研究受到大陸「文革」及「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影響,修正了以往重視中共和毛澤 東研究的趨向,開始關心中華民國史,因而對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論述和觀點,也 有了改變。最後由呂實強(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來談《孫中山先生析論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意義》,作者認為孫中山關懷馬克思治學的精神、方法及社會問 題並稱讚其積極尋求解決之道,但對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論唯物史觀、階級戰爭、 剩餘價值與社會發展卻有不同看法,最後再比較孫中山之外的前人對馬克思主義的 批判來衡量孫中山析論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意義。

第二場由李雲漢(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前主委)主持,有藤井昇三、陳在俊及朱宗震 的三篇論文。這是一場針對孫中山是否出賣國權的尖端對話。藤井昇三(日本富山 國際大學)自從著作《孫文研究》在一九六六年出版後,即以孫文研究為職志,可 說是日本研究孫中山的首席學者。他將孫文與日本的關係,分為辛亥革命期、第一 次世界大戰及五四運動以後的三個階段,其在《孫文的中國革命與日本》論文中, 指出孫文從早期期待日本財政與軍事援助,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止,這種對日依存的 態度一直存在,但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傾向的增強,及其對五四運動與俄國十月革命 之認識後,修正了其對日態度。接著由陳在俊提出《與藤井昇三教授討論孫文密 約之真偽》,雙方辯論源起於藤井在其《孫文研究》中,提及民國四年三月十四日 孫中山曾給日本外務省政務局小池張造一封「密函」,其函後附有一「盟約案」, 內容關連孫中山是否出賣國權,以換取日本支援革命黨對抗袁世凱。一九八一年藤 井發表一篇論文指出︰中日雙方早在該年的二月五日已簽署一份有中、日文並存的 「中日盟約」,盟約中並有孫中山、陳其美、犬塚信太郎、山田純三郎四人簽名及 蓋章。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晚上,在NHK電視台播出的「被發現的日中盟約」 中,藤井更指出真本的「中日密約」藏於早稻田大學的洞富雄教授手中。這一連串 的發表,自然引起海峽兩岸孫學研究者的質疑,尤以曾是「蔣總統秘錄」的譯者, 同時也是三台聯播「大時代的故事」之製作人陳在俊撰文反駁。本次作者更從中日 兩國習慣用法、筆跡真偽及原件為何不敢公開,甚至質疑是日本小說家山中峰太郎 所偽造等八大疑點來與藤井辯論。最後是朱宗震(中國社科院近史所研究員)的《 孫中山就善後借款一案的對策》,主要探討民國元年至二年間,孫中山對四國銀行 團的對華借款政策所採行的態度與策略。本文也提及民國元年中山先生提倡國民捐 、錢幣革命、創辦中外合資銀行等政策,非要和袁世凱發生衝突,而是以袁政權忠 於共和、遵守憲法為假設的善意建議。並指出對善後借款,英國之用心在鼓勵袁世 凱內鬥,俄國則擔心民國強大後,會抗拒其在中國邊疆之侵略。

第三場主要是史料與史蹟的介紹,由林家有(大陸中山大學孫中山研究所教授)主 持,有劉望齡(廣東社科院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孫中山題詞︰被遺忘 的思想領地》,作者主要對年底即將出版的「孫中山題詞墨寶大全」一書,作一簡 要介紹。其從各地出版的專輯,以及相關紀念館、博物館、文史資料室所珍藏約六 百多孫中山題詞原件中分析,題書時間從一八九二年為翠亨新居題詞,至一九二五 年為長沙湘雅醫科大學題詞止,長達三十四年之久;題贈對象有國際友人、華僑、 國內社會政要、賢達人士及各派黨國首腦等;題詞的內容主要集中於主義、理想及 勉詞、頌詞類,尤以「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及「博愛」最多,同時也是孫中 山題詞的核心與精華。接著是劉維開(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總幹事)的《台灣地區孫 中山先生史料的典藏與運用》,作者服務於黨史會,又有參與孫中山革命建國史蹟 展覽及編輯之經歷,論文主要是對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國史館、故 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國父紀念館及史蹟館等處的典藏及運用情形做了介紹。接 著是兩篇有關孫中山與北京之研究︰黃宗漢(北京湖廣會館孫中山研究室主任)提 出《孫中山先生的三次北京之行》,從孫中山北京行的任務來談孫中山事蹟,第一 次是一八九四年,此行促使孫中山走上武裝革命;第二次在一九一二年八月,此行 與袁世凱舉行多次會談,接受其委託籌劃全國鐵路,並在虎坊橋湖廣會館主持國民 黨成立大會;第三次是一九二四年年底,孫中山雖負有謀和平統一之使命,卻不幸 逝世於北京。北京的「湖廣會館」是北京僅存的四座會館戲樓之一,也是孫中山主 持國民黨成立大會的所在地,目前為北京戲曲博物館,該館館長許立人在《孫中山 與北京湖廣會館》一文中,將會館的修復、內部的陳設作了概述,並對孫中山五次 蒞館參加同盟會歡迎會、國民黨成立大會、北京學界歡迎大會、共和黨本部的歡迎 會及國民黨歡迎大會做了說明。

與會學者合影留念

第四場由韋玉華(海外中山學社常董)主持,有文化大學美國所教授郭展禮的《孫 中山先生與台灣》,介紹台灣同胞參與中國革命運動、孫中山三次來台經過及逝世 後台灣同胞對其景仰。由於與台灣有關,因此對材料的不足,遺囑的真偽及三民主 義在台推行情形,引起學者的關注。陳占勤(中山巿孫中山研究會會長)的《孫中 山與陳少白》,這是一篇慶祝陳少白來台灣創興中會百週年的紀念文章,作者與陳 少白是同鄉亦是同族,且曾親自參與陳少白公祭,親聞鄉親父老講述陳公事蹟,因 此由他來談陳少白與孫中山的關係是最恰當不過了。作者指出兩人由於背景接近, 因此無論在建立和發展黨務、或武裝起義及辦報宣傳革命主義上,一直是孫中山革 命運動的重要夥伴。接著是喬寶泰(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副主委)的《孫中山先生的 五權憲法思想》,喬教授從五權憲法的重要性其與三民主義的關係,再談及創立的 源起及以權能區分的原理為基礎,以權能平衡為原則,以國民大會、五院制、總統 制為政治制度。五權憲法是中山先生獨創的,可惜從未有人實行過。評論人朱諶教 授補充說明此乃中山先生未能把五權憲法的定義說明清楚,因五權憲法的基本精神 在於權能區分,而非五權分立。廣義言,是政權與治權分立的二權憲法;狹義言, 是中央政府的五項治權;因此五權憲法是二階段分權,先將政權與治權的分立,再 將政權分為四,治權分為五,故能產生雙重的安全判斷,保險功能。

(二)思想組

以孫中山的救國主張與思想內涵來探討,有四場十三篇論文發表,第一場有張磊( 廣東社科院院長)的《孫中山與中國近代化》,張院長指出中山先生畢生致力革命 ,其目的在追求中國的近代化,無疑的實業化是其近代化的中心,民主政治是促成 近代化的槓桿,科學、教育和文化的革新與發展是近代化的必要條件,其理論與實 踐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政治大學教授趙建民與李酉潭的《孫中山建國三程序與民 主化相關理念分析兼論台灣民主轉型的歷程》,作者嘗試從民主化相關概念的研究 來分析台灣民主轉型的歷程,進而解孫中山建國三程序的主張,在台灣民主轉型過 程中的意義與作用。接著是上海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張忠民的《一九一二─一九一 三年︰孫中山先生的鐵路思想與實踐》,作者指出中山先生三階段的鐵路思想,以 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年最具重要意義,透過該時期他的鐵路思想與實踐,探討其對 中國現代化的貢獻和歷史地位。最後是實踐大學教授陳蓉蓉的《從孫中山先生教育 思想論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這是本次唯一以教育為主題的文章。中山生重 視人才培育,視教育為立國根本,其以愛為出發點,以民為本,重視道德的教育理 念,與我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理念一致,不僅合乎二十一世紀時代需要,其前瞻與務 實,更是中國現代化建設關鍵所在。

第二場有鄭竹圍、林家有及朱秉義三篇論文。鄭竹圍(美國博爾大學經濟學教授) 在《孫中山思想與當代思潮》中指出,以三民主義、實業計劃及孫文學說為核心的 中山思想,不僅為中國留下一套完整的學說,且是當代思想的主流;大陸四十年來 的重大建設,更証明中山先生的建國方案,已在大陸漸次實現。林家有指出《孫中 山近代思想的理論架構》,是建立在對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故採先革命,後近代化 的改革道路。即通過革命實踐政體的演變,改善彼此對立關係,再從事振興中華的 經濟建設,並在實踐中提高國民的民主意識與素養,逐步使中國社會轉型。但民國 成立後,沒有穩定的社會條件可從事建設,故其近代化理論未能在實踐中檢驗。最 後由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朱秉義提出《中山思想精要之引申、補闕初探》,作者認為 中山先生向主明古通今,中西並重;研究科學,也研究哲學;注重理論,亦重實用 。其推崇中山思想,對中山先生為學、論學提出獨到之觸類引申,並引經據典,說 明中山先生將中國政治哲學的道德範圍,放在知識範圍內來講,中山先生為學要明 理,論治須識體,中山思想確能把握治理天下之真精神。

第三場由朱堅章教授主持,台灣師大三研所教授趙玲玲的《孫中山的救國實用哲學 ──戰略哲學──的形上基礎》,近年來戰略理論為科技整合思想研究者所重視, 趙教授認為中山思想發展的過程與形態,很符合戰略發展,因此從此角度來探討, 認為中山先生以「知難行易」學說為基礎,為救亡圖存而求知,因此是以「人」和 「知識」為基礎,不是以戰爭為目的的戰略理論。接著由王杰(廣東社科院中山所 副所長)報告《興中會時期孫中山的政治文化心理試探》,作者指出興中會時期正 好是中山先生政治文化心理建設的奠基期,全文從政治的認知、愛國的情感及革命 的意志力三方向來論證,中山先生的偉大抱負。接著由姜新立(中山大學中山所所 長)提出《由中山先生民族主義理論看當代民族問題》,作者指出二十世紀是泛民 族主義時代,不僅理論概念最為模糊,且呈多類型形態,其民族問題更是世界性問 題。作者一面指出西方帝國主義心態未泯,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是其喪鐘,同時認為 民族主義如無民生主義會貧窮,無民權主義會專制,要解決世界的民族問題,就應 以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思想為大邏輯。

第四場由楊逢泰主持,韋玉華(海外中山學社常董)在《孫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與 與中國政治現代化》中,指出孫中山堅信民主可建國,故擬有完整的理論體系,手 創的中華民國雖處困境,仍按步就班推行憲政,致力民主建設成現代化國家。接著 是丁玉靈(中國社科院學術交流委員會研究員)的《孫中山對外開放主義思想及其 時代意義》,作者指出孫中山主張採對外開放,使外國資金能夠投入中國的實業發 展計劃,其雖遭挫折,但對外主義思想,是既有深遠的歷史與時代意義。最後由淡 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的潘錫堂提出《中山先生與中正先生的國防思想及黃埔建軍 》,作者認為孫中山見於中國處在內憂外患之環境,促使他籌建國防動機,因而有 黃埔軍校的建立。蔣中正國防之政治、經濟、教育、科學及軍事思想就是繼承孫中 山的保、養、管之國防思想並發揚光大的最好證明。

(三)時代組

主要探討孫學的時代意義及其影響,有四場十三篇論文,第一場由凌渝郎(美國法 蘭克林大學威廉斯法學講座教授)提出《孫中山哲理對「人權」安排的研究》,作 者認為人權的安排與保障,取決於一國政府與人民憲法上的規劃,憲法的規劃又決 定一國憲法的政治哲理上,作者重新將孫中山的政治定義為「政治是管理眾人人權 之事」,其規劃的政府是權能區分的全能政府,是對人權安排較合理的大同社會, 其觀點較符合人權思想的國際潮流。接著是葛永光(台大三研所所長)的《國家自 主性與國家發展》,作者提出「新民族主義」是國家建立過程中的一個主要動力, 其論文以台灣經驗為經,再將國家自主性分為經濟自主、外交自主、軍事自主及文 化自主為緯,來探討中華民國發展過程。高永光(政大人文社科所教授)與劉佩怡 (政大人文社科所博士班)的《國家與資本──論中山先生節制資本的時代意義》 ,主要探討國家與資本之間的關係,及新國家主義與孫中山節制資本之主張是否有 趨同之處,能否闡釋台灣發展的經驗。

第二場由政治大學馬起華教授主持‧先由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吳乾兌的《三民主義與 中國近代化》,作者認為三民主義是近代化建設綱領,其理想是追求平等,其內容 更是構成近代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接著是國防醫學院政治科教授的莊政《論 孫文主義與台灣經驗教訓》,作者從孫文主義與國民道德、現代化政治及福利國家 的關連,來探討台灣發展經驗。接著由中山巿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李伯新的《孫中 山的交通航運觀與中山巿的交運業》,作者認為孫中山的航運觀是他實業計劃的主 要部分,今日中山巿航運業的建設與發展就是實現他的願望。最後是歷史博物館展 覽組主任蘇啟明的《民族主義的再詮釋──論孫中山民族主義的時代意義》,作者 認為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較接近「文化菁英主義」,其目的在追求現代化國家,排滿 是其民族主義的來源,物質建設是落實民族主義的主張,因此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 ,是對社會正義的重視,其民生主義應是一種「經濟的民族主義」。

第三場由凌渝郎教授主持,有朱言明(文化大學中山學術所教授)的《蔣介石毛澤 東誰才是孫中山先生的土地政策主張或思想之實踐者》,其論文以土地改革之策略 、手段來說明蔣中正與毛澤東兩位對土地改革之相異,作者更進一步以事實證明土 地改革政策多少對兩岸有所受益,至於雙方土改受了中山學說那些影響,則是日後 兩岸學者研究的課題。接著是台大政治系教授明居正的《孫中山與列寧有關革命問 題的爭論》,作者從革命對象,依賴的基本力量及各階段所採行的策略等三大方向 ,來比較分析孫中山與列寧二位時代相近革命人物的功過得失。作者指出由於對政 治權力本質理解的差異,孫中山在理論或實踐上不及列寧高明,但對掌握國家建設 的方向及理論發展上卻遠遠超過列寧。最後是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從翰香的《孫中山 與二十世紀中國的土地改革》,二十世紀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中國人的重大改 革,作者從土地問題切入,來看歷史的一些現象,將土地政策與改革分孫中山的平 均地權綱領、國民政府時期、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及台 灣省等時期來討論。

第四場由梅可望教授主持,文化大學中山學術所所長楊逢泰的《民族融合與民族平 等的理論與實踐》,指出各宗族平等融合,各民族和平相處是一條民族建設的康莊 大道。朱諶(台灣師範大學三研所教授)《透視兩岸憲法之法理基礎》,兩岸憲法 各以孫中山與馬列毛思想為其法理基礎,作者從兩者思想淵源、民生史觀與唯物史 觀、社會互助與階級鬥爭、全民政治與人民民主專政四項來分析比較,為何兩岸有 如此南轅北轍的差異。最後由第二屆國大代表且有多次修憲經驗的法學專家謝瑞智 (中央警察大學校長)提出《第四次修憲的心路歷程》,作者繼續前面兩階段修憲 ,再度參與第四次修憲的重責,本論文主要說出其從草擬修憲草案,到政黨協商, 進而以國民黨主導修憲的歷程。以五權憲法的維護,及增修條文的體例為修憲的基 本原則,期能達成適應當前民意、貫徹主權在民、保持憲法原貌、地方制度合理化 、充實基本國策及促進兩岸平穩發展之成果。

四、結語

本次研討會雖非兩岸孫學研究者首次的交流,卻是本館跨出社教業務,往學術化、 國際化進而落實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里程碑。因此每位同仁都能共體活動的重要性 ,竭盡所能排除時間倉促、經費短缺、工作繁瑣所帶來的壓力,終使會議順利進行 ,並獲得與會學者和來賓多方讚賞。由於兩岸分治多時,學者間難免有不同的觀點 如︰「中山思想有矛盾部份」、「以馬克斯思想觀點作學術研究」及一些意識形態 等對立的名詞出現,但大家都能在融合的氣氛下進行,藉由孫中山生平事蹟的探討 ,溝通彼此存疑之處。這是本次研討會的最大收穫。

整體論之,這次研討會讓與會學者享受了豐富的知性交流,同時也讓與會的學者藉 由參觀中山樓、故宮博物院、陽明山國家公園及野柳等名勝,瞭解台灣,然彼此關 切的課題之多,可以相互切磋交換心得的時間又嫌不足,難免意猶未盡,只有期待 明年再相聚。

後記︰
在研討會結束之後,本館特輯印「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以便分 送各級學校、研究團體及公私立圖書館等單位,達成宣揚中山思想、並提昇本館國 際學術研究地位。

劉碧蓉 (作者為本館助理研究員)




「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分組討論
「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分組討論

與會學者合影留念
與會學者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