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自明末清初,中國沿海居民陸續渡過險惡的黑水溝(臺灣海峽的黑潮)來到臺灣,也陸續的屯田開墾,安身立命,傳承了大陸彼岸的風土民情,舉凡社會形態、教育文化、宗教信仰、經濟結構、和風俗習慣處處都帶有閩粵原鄉的內涵與形式。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木板水印」古代印刷術,也隨著移民的引進發展了開來,逐漸在美麗之島上生根茁壯,表現了濃厚的泉漳特色。清代中葉以後,赴台移民日漸增多,年畫和神禡等印刷品市場需求日益增高,台商經年累月將故鄉版印年畫以戎克船裝載,運銷臺灣。然而臺灣海峽風波險惡,運輸成本昂貴,考量盈虧利弊,於是就在臺灣就地興辦「紙莊」、設置「紙店」自製自售,發兌全島。台灣傳統版印的產地,即以府城台南為中心,台南米街(今新美街)作坊櫛比鱗次,作坊主人聘請刻版老師傅及購得名師畫稿,請師傅照樣刻印,再由拓印的師傅水印成品,經由一道道的裁切、裝訂、加工等程序而製成成品,置於作坊前的門市販售或批發至各地店面,民眾每當過年過節、清明祭祖、喜慶裝飾,都會來紙店購買成品回加張貼或焚化,當時的名店如「王泉盈」、「王源順」、「林榮芳」、「林坤記」、「吳源興」、「聯發」、「成發」、「隆發」、「結成」、「益成」、「源裕」、「以文」、「敦厚」、「楊記」、「勝記」、「瑞發」、「正利成」、「復興」、「德記」、「玉記」、「錦華堂」等名店不一而足,遍及全島,共同締造傳統版印在臺灣的黃金年代。
台中市舊稱「大墩」,昔日金紙店、紙莊林立,為臺灣傳統版印的重鎮之一,但隨著科技進步,傳統木刻印刷術逐漸被機器所取代,冰冷的機器無情的代替了老師傅們有情的雙手,傳統技藝也隨之式微。民國八十五年為促地方文化特色的提升,文建會特別挹注經費,幫助台中市立文化中心興建主題展示館(臺灣傳統版印特藏室),並於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六日開館,目前特藏室設置於台中市立文化中心文英館二樓,於開館以來即不斷推廣臺灣傳統版印藝術,並以創造完整的臺灣版畫脈絡為己任,先後舉辦過開館特展、金銀紙特展及神氣活現--中國年畫群仙會特展等。此次為配合文建會舉辦認識鄉土文化系列特展,特別安排本中心臺灣傳統版印特藏室藏品精美,赴台北國父紀念館翠溪藝廊展出,舉辦大墩版印特展。
認識鄉土文化系列特展是文建會主辦之全國性大展,集合全國各縣市文化中心主題展示館齊聚於台北國父紀念館展出,使台北民眾有機會認識本省各地主題館及各地方文化特色。台中市立文化中心特將臺灣傳統版印特藏室藏品精華濃縮,設計成與原「臺灣傳統版印特藏室」一般,猶如一間小的特藏室成一小的特色館,使民眾有機會能認識本市文化發展及推廣臺灣傳統木刻版印藝術的成果。展品特別針對典藏版印分門別類作規劃設計,此次共展出臺灣傳統版印原版片一一六塊,珍本古版書籍十冊、拓印紙本與實物一四七件及裝框原版畫廿五幅,總計三百件展品,亦同於原特藏室的展出規劃,分成四個主題區,而涵蓋範圍更擴及全台。以版話台灣為主題,主要在勾畫臺灣傳統版印發展的史綱,探討民族圖騰沿襲進化過程。並規劃展場,羅列古版畫、新拓本與舊版片,推出實物與模型的排比對照,借重提綱挈領的說明文字與圖片,詮釋製作流程中的秩序與節奏,企圖演繹常民歲時傳承、生命禮儀的必要物件,凸顯民俗工藝、審美觀念的實踐理念。
本次展品大略可分為四大主題區為:
一、糊紙版畫:
包括天公燈座、七娘媽亭等套印流程。利用竹蔑作骨架,綿紙條加醬糊綁黏固定,糊貼木板水印刷製的版畫,由平面組架成立體造型,作為敬天法祖、慎終追遠的紙具。
二、符籙紙錢:
包括法術符令、金銀紙錢,由道壇、寺廟、金紙行雕刻版刊印。不論是威儀顯赫的詰曲字體,還是幽冥兩界的通貨,圖案造型或沿用舊規,或自出機梳,表達出造型美感與宗教神秘。
三、神禡籤詩:
包括觀音媽聯、寺廟靈籤。將鐫刻神佛姿態的版片,塗墨刷印於紙上,在祭拜後焚化,象徵送神歸天,祝禱實現願望,禳災賜福。並且透過神祇開示的詩句,預測行事吉凶,判斷應對進退的準則。
四、文字遊藝:
包括典籍、插圖、遊戲、字樣、文獻、商標。排比反應臺灣先民身處太平盛世,豐衣足食,行有餘力從事的育樂活動與精神生活。上述四區約略可看出臺灣傳統版印發展史的梗概,其中尤以館藏古版印書籍澎湖廳志、松雲軒出版圖書、定光古佛神禡籤詩、葫蘆問、陞官圖、鍾馗、紙虎、台北商標等尤為臺灣傳統版印中難得一見的精品。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為重視此次展出,特別與主辦單位國父紀念館館方接洽,安排於三月七日星期日上午十點至十二點及下午兩點至四點,舉辦兩場古法版印的拓印教學活動及拓本分贈,由版印學者楊永智先生親自示範教學,讓來參觀的民眾可以親手拓印珍貴的古代吉祥版畫回家,學習傳統版印知識,以期有效落實鄉土文化,推廣臺灣傳統版印藝術。面對這批碩果僅存的臺灣文物精華,她們不僅凸顯閩、粵文化的本色,更能夠標榜臺灣先民播遷至新天地後,各族文明融合後轉化的成績,可以確定的是這項區域性民俗文化,在貫時性與同時性的座標點上,應該賦予相當重要的定位。也許跳開時下活耀的民俗遊藝的傳習推廣外,我們另闢視窗,嘗試從這一項民藝素材作觀照,釐清文化傳承的來龍去脈,歸納常民圖騰的詮釋定義,追溯前人的智慧經驗,品讀箇中精深博大的歷史光澤。
時勢所趨,潮流演進,興旺蓬勃的臺灣學,近年來已鼓動國人普遍的關心和珍視,臺灣本土文物史料接踵出土、相繼發現,樣本材料無論質量莫不超越前代,正是千載難逢的契機,我們殷切企盼今天臺灣傳統版印特藏室的啟用,可為臺灣鄉土特色為主題的同類型展示館,樹立起嶄新的里程碑。除了摩挲古道顏色的餘暉,但願也能夠相對提昇有關學域知識的更上層樓,並且開放解讀臺灣民俗文化豐厚內蘊的探索空間,繼往開來,發揚絕代風華。
(作者任職於台中市立文化中心-陳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