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建立學習社會雛型,取代單一的學校教育管道
建立學習社會是開發國家跨世紀教育改革的共同方向,其目的在以終身多元的學習機會,開發個人潛能,培養具有新觀念﹑新知能﹑新生活型態,能因應未來快速變遷社會的現代社會國民。因此,在教育體系上,必須提供每個人終身均可隨時隨地繼續學習的機會。包括縱的方面要聯繫家庭、學校、社會,發揮整體的教育功能;橫的方面要規劃推展正規﹑非正規﹑及非正式的各種教育活動,以建立「人人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的學習社會。二十一世紀來臨以前,我國將已建立學習社會雛型,取代單一的學校教育管道。
教育部為建立學習社會,已將八十七年定為「終身學習年」,並於三月發布「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內容包括十四項具體方案,其範圍涵括回流教育制度的建立、終身教育法規的研訂、入學管道的放寬、課程教學的調整、全民外語學習的推廣、成就知能認證制度的建立、終身學習場所的普設、學習資訊的整合、終身學習卡(護照)的發行等。期以整合政府各部門與民間團體組統,運用各種可行的管道和資源,逐步建立一個充滿學習機會的社會,以激發全民的活力,創造國家競爭力。
貳、從課程﹑教學方法及評量三方面根本改進國民教育
學校教育是整體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而國民教育更是培養全體國民基本生活能力,以便繼續學習的重要歷程。國民教育的成敗與否,攸關國民基本素質的良窳。全面提升國民教育品質,除兼顧軟硬體教育措施的整體改善外,更須從課程﹑教學方法及教學評量三者根本改進。
在課程的革新方面,教育部已規劃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目的在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十項基本能力。包括: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主動探索與研究﹑溝通表達與分享﹑欣賞審美與創新﹑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應用科技與資訊﹑做事與服務社會﹑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學習領域則以人為中心,學生為主體,從「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三個面向,提供健康與體能﹑語文﹑人文素養與藝術﹑社會﹑數學﹑自然與科技﹑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並朝學科整合,賦予學校建構課程教材內容的彈性空間,如強資訊教育﹑環境教育*..等方向,繼續規劃與推動。
在教學方法的改進方面,配合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計畫,教育部自八十七學年度起實施「推動小班教學精神發展計畫」,依據「多元化﹑個別化﹑適性化」的教學原則,輔導教師改變傳統教學觀念與方式,以滿足學生個別學習需求。計畫內容包括八大項二十三小項具體實施策略,經由教學方法的改進,提供國民教育品質。
教學評量的功能在了解學生學習的能力和成果,過去評量的功能被窄化並淪為升學選才的工具,導致學生無法適性發展。教育部為因應高級中學學校入學方式之變革,已委請學術機構發展比聯招更公平的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在民國九十年取代傳統聯招考試,期以具科學性﹑公平性﹑教育性之評量方式,引導國民教育正常化教學。
參、適度擴充教育數量及建立回流教育制度
邁向新世紀的教育政策規劃,將在已有的基礎上,繼續在正規教育體系適度地擴充國民教育的機會;並經由回流教育(recurent education)的推動,提供國民更彈性﹑多元且寬廣的學習管道。預計至九十學年度(公元二OO丘年),五歲幼兒入園(含就托)率達八O%以上;國民教育的在學率由目前的九八.三八%,趨近於百分之百;高中﹑高職容量由三.六比六.四調整為約五比五,提供國中畢業生更多就讀高中的機會;國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則達到九六%以上。
在高等教育方面,將在維持及提高水準的前提下,適度提高高等教育人口占終人口的百分比,由目前的三.一五%增加為三.三五%,並朝向關發國家的相對比例努力。未來在國民教育之上經由回流教育的推動,擴充高中﹑高職﹑五專畢業生的升學進修機會,使每一個人不一定要以「直達車」的方式完成學校教育,可以在人生任何階段,工作一段時間後,重回學校再學習。
為推動回流教育,教育部已提出「建立高等及技職教育回流教育體系實施方案」,計劃透過擴大研究所在職進修管道,使研究所正規班與回流教育研究生人數約達一比一比例;並使大專校院提供充分回流教育機會,使個人在工作數年有意願繼續接受高等教育者,都有機會再進修學習。
肆、有效提升中小學及高等教育水準
全面提升教育水準,是目前重要的教育政策。為了全面提升學校教育品質,教育部除專案推動國民中小學降低班級學生人數﹑提高教師員額標準,繼續補助各級學校充實重要儀器設備,輔導各級學校推動中程校務發展計畫,更新課程與教材內容,推動學校多元評鑑制度外;對於強化教師專業知能方面,專案推動小班教學精神發展計畫,並採取教師終身進修的觀點取代傳統偏重養成教育的作法。目前已完成教師終身進修制度方案,經由整合教師進修組織,規劃多元進修途徑,試辦教學碩士班﹑學校行政碩士班及特教教學碩士班,進而研議「教師分級制度」,建立「以學校為中心」的進修體制,增進教師專業知能與服務熱忱。另並建立「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學生輔導新體制」,協助學生適應學習生活與從事生涯規劃,增進學生自我成長的能力。
另,為提高高等教育品質,教育部已研訂「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希望經由評比與重點補助的方式,整合教育資源,引導各大學發展重點特色,追求學術卓越,全面提升大學的學術水準。
伍、改革傳統入學考試,並建立合理回流教育入學方式
改進入學方式主要係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改進傳統的升學考試;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回流教育入學方式。
目前教育部正推展多元入學方案,在中學教育階段,主要以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取代傳統聯招考試,並配合推薦甄選﹑保送﹑直升﹑自願就學方案﹑申請入學等,共同構成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大學及技專校院則將研議適時實施「考招分離制」,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發展具科學性﹑公平性及教育性之測驗,招生則由學校更公平地辦理;學生可依其志趣﹑能力並參照擬進大專的入學條件,安排自己的學習計畫;學校也由自訂招生方式和標準,選擇其所需要的學生,達成適才適所的理想。
另外,為落實回流教育的推動,傳統以考試為主的入學考式,已無法適應學生多元的特性與需求。因此如:採計工作經驗﹑專業技術證照﹑其他工作貢獻,作為部份入學條件等方式,均將推動實施。
陸、規劃設置社區學院,並建立前瞻的教育制度
配合社會需要,建立前瞻的教育制度至為重要。例如,教育部目前已研擬完成「社區學院設置條例草案」,將報請行政院核轉立法院審議,俟完成立法程序後,將可設置社區學院。社區學院具有專科轉銜大學﹑通才教育、職業訓練、社區改造、繼續教育等綜合功能。未來將以獨立設置﹑改辦﹑改制﹑附設等方式,由政府或鼓勵私人辦理。師資遴聘﹑入學條件﹑課程設計﹑教學方式等並將趨向彈性多元化,以因應民眾多元特性與不同的學習需求。
此外,整體教育制度的建構與運作,將重新思考與調整,趨向更開放﹑多元發展,使學生在正規教育系統外所獲得的能力和知識,能獲得肯定和承認。普通教育﹑技職教育﹑回流教育彼此間亦有相互交流管道,學生的學習機會四通八達,學習的興趣和意願相對提昇,終身學習社會的理想亦可實現。
柒、進一步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
憲法保障國民教育的機會一律平等,使每一位國民有機會接受適性教育是教育部一貫的政策,尤其當社會發展達到富足之後,弱勢族群的教育必須受到更多的關注。
關於加強身心障礙學生教育方面,除已規劃向下延伸至三歲幼童外,並向上延伸,規劃身心障礙學生之職業教育,鼓勵視﹑聽障學生繼續升學大專。教育部已研擬「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加強身心障礙學生教育計畫」,內容涵蓋行政體制的調整﹑軟硬體特教設施的改進等十二項措施,對提供身心障礙學生充分就學,接受適性教育,發展身心潛能等目標之達成,均有具體的發展策略。
關於加強原住民教育方面,八十七年六月已公布「原住民族教育法」,奠定原住民教育的法源基礎,有利整體規劃原住民教育措施,強化原住民學生教育,全面提升原住民教育效果。教育部已計畫建立原住民教育體系,加強原住民學生生活及輔導體系,強化相關課程與教學,提升原住民師資水準,重視中途輟學原住民學生之復學輔導,提供公費留學名額,以培育原住民人才。另外,教育部亦已訂定計畫,加強推展原住民音樂教育,如設置原住民地區國民中小學合唱團,推展高中階段原住民音樂教育,並補助原住民地區學校出國表演訪問。對於原住民地區體育人才的培植,也訂定計畫,包括指定原住民長跑重點學校,廣羅具長跑潛能原住民學生,建立原住民學生長跑培訓制度,辦理原住民學生長跑活動,輔導優秀原住民學生學業及生活等。凡此措施,均期望達成「維護並創新傳統文化﹑積極參與現代社會」的原住民教育目標。
此外,為關懷與輔導中途輟學的學生,教育部正全力督導地方政府,針對個案類型,發展各項具體追蹤輔導與教育策略,期能在三年內使中輟學生人數由八千人大幅降低至二千人以下。
捌、建立職前﹑實習及終身進修的完整制度,持續有效提高師資水準
邁向新世紀的師資培育政策,將建立教師養成教育﹑實習制度﹑在職進修的一貫體制,以維持師資水準。目前教育部已成立專案小組,研修師資培育法,以達成此一目標。
此外,教育部已規劃教師終身進修體制,設計符合教師教學需要的進修課程,並以彈性多元的進修方式,激勵教師依其教學與輔導之專業生涯需求,主動規劃個人專業成長的進修時程,厚植教師教學專業自主的能力,提高教師敬業的熱忱。另並規劃發展以學校為中心的進修模式,發揮資優對資淺教師經驗交流與傳承的輔導功能,結合教學理論與實務,有效提高師資水準。
玖、促使家庭﹑社區與學校均成為學習型組織
過去我國偏重學校教育,輕忽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功能,因而形成學校教育的過度負荷、負面的家庭與社會文化抵銷學校教育的效果。目前須使家庭﹑社區與學校均成為學習型組織,並使三者彼此相輔相成,才能彰顯教育的整體功能。
在十二項教育改革行動方案中,已將推展家庭教育列為重要方案之一。教育部刻正研擬「家庭教育法」(草案),藉以整合政府、民間團體、學校教育及專責機構的功能,建立完整的家庭教育工作網路體系。辦理未婚男女之婚前家庭教育研習課程,研究優先提供弱勢族群﹑身心障礙者等文化或經濟不利之家庭諮詢與教育服務,預防問題家庭的形成。
推動社區的學習風氣,可以增進社區認同及團體意識。因此,組織社區學習團體,成立社區終身學習中心,建立社區學習體系,激勵社區民眾共同學習,流通學習資訊,倡導學習風氣,將使社區發揮其積極的教育功能。
學校也要發展成為學習型組織。其目的在改善教師心智模式,規劃教師經由團隊合作學習,追求專業教學知能的不斷自我超越和成長,並輔導各校依其學校條件和特性,策訂學校發展願景,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標和任務。
拾、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並研議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比
教育的投資是厚槙國家社會永續發展的根基。一個國家投資在教育經費上的比例與其經濟產出和社會發展間,有極密切的關係。
目前政府大力推動教育改革工作,行政院院會並已通過,在未來五年內使用新台幣一千五百七十億餘元從事教育改革。教育部決定有效妥慎運用此類教育經費,以期早日獲得教育改革的效益。惟政府未來尚須逐年增加每位國民教育投資的經費。依一九九七年IMD(國際管理學院)世界競爭力年鑑所列教育指標排名,中華民國以平均每人每年分享政府教育經費為六八八美元,排名世界第二十三名,相較第八名日本的一﹑二七六美元﹑第七名美國的一﹑二八六美元﹑第九名法國的一﹑二四六美元等歐﹑美先進國家及排名二十一新加坡的七六四美元等都低。再就教育經費占GDP的百分比而言,一九九二年時北美的加拿大即已為七﹑四%,美國當年即為七%。我國進入開發國家時宜增加教育投資占GDP的比例達百分之七以上,促使教育的投資帶動國家社會的永續進步與發展。
結語
以上就政策層面,報告當前重要的十項教育政策。近年穩健推展的各項教育改革措施,已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同和支持,相信在二十一世紀來臨之前,定可形成新的教育制度和全民終身學習的環境。
(本文係教育部部長於八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報告專文)
(作者為教育部部長林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