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本館舉辦「大家如意.吉祥沈繡」聯合大展並發起「我要救救人」賑災義賣活動

  本館為迎接千禧年,廣邀世界各地如意機構及私人收藏家提供如意珍寶,與堪稱中華傳統工藝之美的沈繡,共兩百餘件精品自九月二十九日至十月十日在本館翠亨藝廊盛大展出「大家如意特展-吉祥沈繡合展」。其中有歷經數百年、行遍數萬里的老器物,有現代台灣師父雕鏤的工藝品,也有質地精美的沈繡作品,充滿了意在物中、綿延不絕的民族美感與生活哲學。這兩種難得一見的展品,可以說是珠聯璧合,交放異彩。因逢九二一大地震,本館館長張瑞濱鑑於災情至為慘重,為響應全面救災,特聯合主辦單位發起「我要救救人‧五一九九○賑災義賣活動」,籲請國人發揮高度的同胞愛,伸出溫暖的手,踴躍捐輸,幫助我們血肉相連的災胞,早日走出哀慟,重建家園,而全部捐款已於十月十日是項展覽結束後,在律師及會計師的共同見證下,悉數匯入「郵證劃撥帳戶:行政院○八○八九二一一」賑災捐款專戶。


  長期以來被中國人視為祥瑞祈福之器的如意,為古器物名,其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癢,最如人意,因而得名;就材質言,以骨、角、竹、木、玉、石、銅、鐵等製成。近代因其名稱吉祥,形式雅緻優美,廣受人們喜愛,許多藝術工作者即以如意為題材,運用各種材質與表現手法,創造出令人驚豔的璀璨之作。如意的來源,說法不一,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應該是抓癢的「爪杖」,又叫不求人、孝順、養和子或轂轆子。古籍《稗文歸隱》引《音義指歸》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成人指爪,柄長三尺許。或背脊有癢,手不能到,用以搔爬,必能如人之意。」如意之名,初見於一千六百多年前,晉人王嘉撰著的《拾遺記》中,描寫東吳孫權看到潘夫人的畫像,直言是仙女下凡,高興地以琥珀如意來撫摸畫像,卻把如意折斷了;而孫權的兒子孫和在月夜下舞弄水晶如意,不小心打到他的夫人,把雄霸江東的父子霸主對如意的喜愛,描述得非常細緻。如意在佛教著錄中也有記載,西元四一○年的《大藏經‧四分律》,文中指如意為佛教僧侶日常的生活用品,一般的佛教辭典稱如意為古印度的爪杖,即梵文「阿那律」,含有無滅、無貧的意思。而如意與生活結合,則在唐《酉陽雜俎》中提到,孫權(西元一八五-二五二年)時,掘得昔日秦始皇東遊所埋,用以當作王器,這是中國最早記述使用如意的事蹟,這也證明早在秦始皇時代,已被視為吉祥物。中國歷代如意的形制和功能,因宗教的影響,而有所不同。魏晉南北朝政治紊亂,殺戮過盛,帝王將相因畏懼因果報應而篤信佛法,使得原本在印度左手拿智書,右手執慧劍的文殊菩薩,到了中國之後,慧劍變成了如意,成為智慧及祥瑞的圖像。隋唐時的如意其造型及功能,由早期的供抓癢之用,搖身一變成為宗教人士作為莊嚴、威儀及講經時持用的法具,而如意在造型上亦逐漸轉化為展翅翩翩的蝙蝠。五代宋金時如意成為雕塑繪畫中眾多神明的執物,不再單屬文殊菩薩手中的法器。宋代則發展出今天如意的式樣,其外型優美雅緻,呈雲葉式或三瓣靈芝式,此種形制的如意一直沿用至明清。明代的如意出現多面貌的形制,當時的文人雅士崇尚自然簡單的美學,歷代的如意風格除了繼續沿用外,亦創造出精巧、天然的竹木如意,而明代君王倡導「四民異業同道」,文人與工匠的地位刻意被拉近,工藝的表現便融和了文人詩詞書畫,吉祥文飾發展到了極點,幾乎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成為中國文房藝術最昌盛的時期。清朝的如意材質精美,風格多樣且精雕細琢,極其華麗,清初如意仍然為宗教用的法器,至雍正一朝正式成為各類節慶的貢品,當時以質樸的木製如意為大宗;嘉慶時如意已逐漸開始應用在婚禮之中,此一時期為玉製如意的鼎盛期;而如意正式成為宮廷婚禮儀式中必備的儀器,則是始於同治皇帝的婚禮。本館為使參觀者能共享如意人生,特在展覽場設置別緻的「靈氣如意觸摸區」,陳列世上最大古玉如意,供觀眾觸摸,感應靈氣,藉此展出共同為我們的國家與國人祈福。



  中國刺繡濫觴於商周,三國時代孫權夫人精工繡成軍事地圖,而大型的刺繡佛像則出現在南北朝,盛唐時淨土變相圖,宋元時期佛相繡畫及明代華美的花鳥繡衣、山水樓閣繡都極盛一時。明朝刺繡作品已從宮廷貢品普及於人們的生活之中,嘉慶年間,專事山水花鳥及人物的顧名世,其繡「劈絲細過毛髮,針如毫」,摹繡古今名畫尤為神妙,時稱「顧繡」,顧繡在中國刺繡史上獨領風騷達二百年之久,直到清光緒年間,才被兼具美學特色、重視色澤明暗及韻味和諧的「沈繡」所取代。「沈繡」係因近代刺繡藝術大師沈壽而得名,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繡之一,與湘繡、蜀繡、潮州繡齊名,為極品中的極品,其作品不論是佛像、山水、花鳥,均手工細緻且圖案精美。沈壽原名沈雲芝,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出生於江蘇吳縣,自幼即天資聰穎,七歲即能劈絲度針,八歲從其姐沈立學習刺繡,十五、六歲便揚名蘇州。沈雲芝二十歲與紹興舉人余覺結婚,余覺精通繪畫,婚後兩人以繡畫相觀摩,使得沈雲芝繡藝更加精進。光緒十三年慈禧太后七秩誕辰,余覺精選繡稿,由沈雲芝繡成八幅「八仙上壽」和「無量壽佛」等繡品祝壽,慈禧讚譽有加,親賜「福」、「壽」二字給余氏夫婦,自此沈雲芝更名為沈壽。越明年,他奉旨東渡日本考察美術教育,留日期間,受到西洋油畫注重光影、明暗的啟發,並感受天地間的千姿百態也能應用於繡藝創作上,首創「仿真美術繡」,更加提升中國刺繡的境界。之後,沈壽在清廷繡工科任總教習,一九一一年以仿真繡法繡製的兩幅義大利帝后肖像及一九一五年所繡製的耶穌繡像,均獲得世界博覽會的一等大獎,使中國刺繡瑰寶得以揚名於國際,而他也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大獎的藝師。沈雲芝於一九二一年病逝,得年四十七歲,在重病垂危之時,特口述畢生經驗,由南通狀元張騫筆錄整理,完成專著《雪宦繡譜》一書,對刺繡工具、針法操作、繡線顏色及作者修養,都有極精闢的闡述,使中國刺繡自唐宋畫繡、明代顧繡到清朝沈繡的卓越繡藝得流傳於後。此次主辦單位特遠從大陸蒐集到沈氏與其傳人簡蘭英、周琴、李錦鳳、馮麗、朱曉東、何麗麗、周明明、陸佩華、何燕等名家沈繡精品數十幅同時展出,與如意吉祥物、如意書畫交相輝映,益增光采,實屬空前盛事。  
(彭婷婷)

 

金童玉女如意 民初 長18公分

金童玉女如意 民初 長18公分

< 放大圖片檢視 >

 

長生如意 清朝 長23.5公分 首寬9公分

長生如意 清朝 長23.5公分 首寬9公分

< 放大圖片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