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曾侯乙編鐘編磬古音重現\彭婷婷

  由六十五件青銅鐘器所組成的大型編鐘,與另一組編罄合奏下,所發出的鐘(金)磬(玉)和鳴的金石之聲和國樂莊嚴美感,你可曾聆聽過?一系列別開生面的「曾侯乙編鐘音樂會」已於三月十二日國父逝世紀念日在本館揭開序幕,是項曾侯乙編鐘複製品的音樂會將預計演出二十場。 


  編鐘相傳是創始於五代時期,盛行於周代。這種由大小漸次的青銅鐘組合排列而成的打擊樂器,往往是政治地位和權貴的象徵。一九七八年在大陸湖北省隨州市發掘戰國時期的諸侯墓-曾侯乙,挖出了編鐘、編磬等八種珍貴樂器,這是中國音樂考古史上一次空前的發現,顯示兩千四百多年前周代已有高水準的樂器。而墓中所出土的樂器有編鐘、編磬、鼓、琴、瑟、均鐘、笙、排簫,共一百二十五件,為研究周代禮樂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例,隔年中國湖北省博物館集合考古、文字、音樂、物理等專家成立曾侯乙編鐘複製研究組。其中總重多達五噸的編鐘,最大一口重達兩百多公斤,兩層排列,上層小、下層大,且朝向互為相反,如此的結構與重力考量,經過何種精細的計算,實讓觀者感歎;另外座身繁複的銅雕,以及鐘架上的漆工,都呈現極致的工藝藝術;加上編鐘本身音域達五個半八度,其文明的程度實在令現代人稱奇。這套總重量約四千四百餘公斤的編鐘,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層。中下層的鐘由表面突起的有無可分為「有枚鐘」與「無枚鐘」,「有枚鐘」又可依突起的長短區分為「長枚鐘」與「短枚鐘」。在曾侯乙編鐘裏,尚有一件「博鐘」是由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禮物,由這件博鐘上的銘文記載,則可了解此套編鐘的歷史。

  此套編鐘透過民間鴻禧美術館居中接洽,由行政院文建會出資購買這套曾侯乙編鐘複製品,目前置於本館展示演出,之後將存放於文建會民族音樂中心。本館為向社會大眾介紹館藏曾侯乙編鐘編磬複製品,特從三月十二日國父逝世紀念日持續至十一月十二日國父誕辰紀念日演奏二十場「曾侯乙編鐘音樂會」,並邀請國立台灣藝術學院中國音樂系國樂團以編鐘編磬加上小型樂隊示範演出,並演奏精采的古典樂曲、現代歌曲、台灣民謠及外國歌謠,以表現曾侯乙編鐘、編磬之適應能力,而該系陳裕剛教授亦將以生動而淺出的方式,介紹曾侯乙編鐘、編磬之歷史與特色。「曾侯乙編鐘編磬音樂會」演出場次如下:四月九日(下午一時三十分)、五月十四日(下午一時三十分、下午三時)、五月十六日(上午十一時、下午一時三十分)、五月二十日(下午一時三十分)、六月六日(下午一時三十分、下午三時)、六月十一日(下午一時三十分)、七月九日(下午一時三十分)、八月六日(下午一時三十分)、八月十三日(下午一時三十分)、九月十日(下午一時三十分)、十月十日(下午一時三十分、下午三時,)、十月十五日(下午一時三十分)、十一月十二日(上午十一時、下午一時三十分),有興趣的民眾除了可至本館參觀編鐘外,也可以把握機會前往欣賞音樂會的演出。

(彭婷婷)

 

曾侯乙編鐘編磬

曾侯乙編鐘編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