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性別來肯定李重重的藝術表現,並不公平;作為一位女性藝術家,即使在以男性為絕大多數的抽象水墨創作中,李重重仍是極為突顯且傑出的一位。她的作品,既具傳統的沈實穩重,又具現代的輕靈巧韻,蒼勁中帶著婉約的柔美。李重重是當今現代水墨畫壇中不容輕忽、且具指標性意義的傑出創作者。
出身書香人家的李重重,河北邢台人,1942年誕生於安徽省屯溪縣。父親李金玉先生,也是一位學習藝術的近代知識份子;早年畢業於北平美術學院,專習傳統水墨。1947年,李重重4歲,跟隨父母來到台灣,父親任職台鹽七股鹽場,李重重便在台南鄉下,安靜而幸福地度過了她的童年。
學習美術的父親,從中國大陸帶來許多畫冊、書籍,生性文靜、害羞的李重重,成天就是躲在家裡翻閱這些畫冊、書籍。假日、黃昏,李重重也會隨著哥哥們赤足奔馳在潔白、遼闊的海邊沙灘上;男孩子下海捕捉螃蟹,李重重就自己一個人坐在沙灘上畫起小人兒來。風來了,把沙吹平,好脾氣的李重重就再重新畫過。藍天、鹽山、沙灘、陽光,占滿了李重重童年的回憶,也成為日後創作生命最深沉的記憶。
父親下班回家,吃過晚飯,會在房間裡作畫,李重重便在一旁觀看、學習。父親那種專注、投入的神情,在無形中影響了李重重一生的志向。
年齡稍長,父親開始教導李重重寫字、畫畫。顏真卿、張黑女的字帖,都是當時的教本。
暑假時,父親給她的家庭作業,就是每天至少交一張畫。因此,當別的小朋友成天在屋外呼朋引伴、嬉鬧玩樂時,李重重已經習慣於安靜地面對畫紙,在書畫之中獲得更大的快樂。
這種畫畫寫字的樂趣,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成為天性。即使母親交待她幫忙掃地、擦地板,她也會拿蘸著清水的大毛筆,在平滑的地板上東畫西抹、又寫又畫,然後再整個抹去,自得其樂;既得到了書畫的樂趣,也完成了幫忙家事的任務。
水墨是李重重進入繪畫世界最早的媒材;儘管那個時候,她尚未有清晰的創作意識,也沒有現代藝術的概念,但玩水弄墨早就成為她的一種天賦和本能。
高中唸的是日後出過許多藝術家的台南縣北門高中。當時的校長特別重視美術教育,只要一點點傑出的表現,便有上台發表的機會。高二那年,李重重就在老師的指導協助下,和哥哥以及一位後來也成為知名水墨畫家的學弟李義弘,在學校舉行了一次聯合畫展,作品貼滿了整個教室,內容什麼都有,相當熱鬧有趣。
考慮到家中六個兄弟姊妹的龐大負擔,身為長女的李重重,高中畢業後,便選擇進入公費的復興崗政戰學校美術系就讀。在這裡,開始了學院式的美術教育,也有機會廣泛地接觸各種各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從唱平劇、寫劇本、演出舞台劇,到製作服裝設計,年輕而快樂的學習生活,充份滿足了這位熱愛藝術的小女孩。
繪畫方面,她開始投入更多的時間跟隨林克恭老師學習油畫,奠定了紮實的造型基礎與素描能力。
1965年,自復興崗畢業。隔年(1966),便和父親合辦了一次畫展。同樣是傳統國畫的題材,父親細膩端正的風格,和她豪邁奔放的作風,讓參觀者都誤認了兩人的作品。
1967年,她和一些同好,包括:王愷、金開鑫、楊勝雄、沈臨彬、陳文藏等學長,組成「奔雨畫會」;從畫會的名稱,便可以感受到浪漫、青春的屬性。
這段期間,她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也為中央研究院繪作了一幅巨大的水墨畫作。
明顯地,她在踏出校門後,持續了兩三年的油畫創作之後,創作的媒材,仍然是回到她童年以來便相當嫻熟的水墨之上,因為她自覺水墨表現似乎更契合她的性情與情緒。但曾經有過的油畫學院訓練,顯然也提供了她許多的幫助。她曾說:油畫的訓練,教給了我經驗與膽識,使我勇於去突破和創新。
然而真正對創作問題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則是1968年以後的事。那年,李重重加入劉國松等人所倡導的「中國水墨畫學會」,開始了現代水墨畫的實驗與開拓。
台灣的現代水墨繪畫運動,開展於1950年代末期,當時在「台灣現代繪畫導師」李仲生指導下的「東方畫會」成員,如:蕭勤、蕭明賢、夏陽、歐陽文苑……等人,已經以中國的毛筆、墨汁,做出許多完全不具實物形象的水墨作品。這種探討,一方面固然與李氏在教學中,始終強調要從傳統及民間的文化中去尋求創作養份的思想(受其師藤田嗣治影響)有關;另一方面,則是蕭勤自歐洲帶回來有關日本畫家菅井汲在書法方面的創作訊息,所產生的啟發。
1962年第5屆「五月畫展」,後來成為現代水墨運動最重要推手的劉國松,首度推出他以中國紙墨所創作出來的「抽象水墨」作品,而「五月畫會」成員,尤其莊、馮鍾睿等,亦均以各具意趣的同類型作品,予以呼應。配合當時「五月」最有力的理論支持者詩人余光中,及學者張隆延的詮釋、鼓舞,終於帶動了戰後台灣1960年代以降,最具聲勢與影響力的第一波「現代水墨」風潮。
1968年,台灣從事現代水墨創作的畫家,在劉國松主導下成立「中國水墨畫學會」於台北,李重重已是其中的成員之一。1970年6月,台北故宮舉辦「中國古畫討論會」的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水墨畫學會」適時推出水墨畫展,向國際人士展現當代台灣水墨創作的新貌;1971年,「中國水墨畫學會」為「慶祝建國六十週年紀念及文化復興運動」,又舉辦了一場規模更大的「中國水墨畫大展」;李重重都是其中重要的成員。而1971、1975年,她也分別在台北凌雲畫廊和台北美國新聞處,推出個展。
從家學淵源的傳統水墨,到學院教育的油畫訓練,同時也透過國內外豐富的參展經歷,李重重接受並投身現代水墨的洗禮與歷練,是源自一種創作實驗的內在思維與反省。她對水墨媒材所潛藏的無限可能性,以及傳統表現手法的狹隘拘限,具有深刻的自覺與反省。
初期,她從技巧的更新和媒材的實驗著手,嘗試了許多以拓墨和自動技法為主體的創作。之後,她逐漸從自己既有的傳統筆墨中去發掘新意,用筆用墨重新成為畫面的主體,但造形已經是一種全新的語彙;各種技法退位成只是從旁輔助的工具,不再是主體。正是這種被文學研究者兼藝評家的尉天聰稱美為「有根的現代」的風格,使李重重成為台灣現代抽象水墨在70年代之後,倍受矚目與肯定的一位重要藝術家。
李重重的作品,在完全拋棄傳統形式語彙的過程中,卻傳承了中國傳統水墨中最動人的墨韻和精神。因此,她的作品不僅擁有現代的形式,也呈現深刻、動人的傳統文人內涵。她的創作,從佈局入手,自墨韻收尾;因此,她的繪畫,不僅有縱橫蒼潤的筆觸線條,也有塊面渲染的空間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她在層層營造的墨韻層次中,創造了作品蒼潤婉約的動人氣質,與深厚渾成的紮實質感。為了達成這種效果,李重重作畫的過程,表面上看,似乎恣意揮洒、逸筆草草,實際上則是舉重若輕,墨色堆疊往往幾達數十次,進行得相當緩慢。
李重重說:我希望作品要有大象重重跺腳時那樣的震動。
因此,豪邁之氣就出自這位嫵媚女子之手,蒼潤之感就浮現於那些婉約靈動的線條之間。李重重的風格,之和乃父的傳統作風告別,是一種痛苦的無奈,也是不得不然的抉擇。她以略帶玩笑的語氣說:以往在我舉行畫展之前,必須先經過父親的審核,有時他甚至會改我的畫。但在決意走向嘗試創新之路以後,她就不再讓父親看她的作品了。
父親代表的是一個令人懷念又已然遠去的時代,外形婉約而內心豪邁的李重重,決然告別父親、告別那個已然遠去的時代;也正因此,她得以成功地走向現代的表現,開創了屬於現代的風貌,也成為傳統的父親的驕傲。而其成功和獨特,卻又正是在現代的形式下,保持及轉化了父親傳承給她的那份傳統的溫潤與內涵。
1977年,李重重有機會進行一趟歐洲之旅。在這一次的旅程中,她實地觀賞了許多以往只能在印刷品中看到的重要作品,西方美術館豐富的典藏給了她極大的震撼,也再次提供她自省、前進的借鑑。她說:
「中國畫必須注入現代觀念的內涵才有希望;過去那些試驗性的經驗,我的確受益很多,但現在作起來,倍感親切,也體會得深刻多了。」
又說:
「我的畫是從傳統中走出來的,傳統繪畫的造型觀念,不是附著於自然的形貌,就是發自心中主觀的佈局,是較為墨守成規的,也較適合於古人寄情山水,傲嘯風雲的悠遊生活。但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們要表達的題材與情感跟著複雜了,我們不能在傳統的陰影下苟延殘喘,也不必在傳統的枷鎖中掙扎。所以我覺得以中國固有的精神與特質,表現現代人的生活與感情,賦予時代的精神與生命,應該是值得嘗試與必要的。」
1980年代是李重重現代水墨創作的成熟期,許多重要的作品源源而來。如創作於1983年的《思木》,在看似隨意刷、染、拓、點之間,畫面猶如一個局部特寫的老樹枝幹,樹皮的皺紋帶著古老歲月的痕跡,卻仍不失生命蹦發的生意。在似與非似間、在像與不像之間,李重重擅於掌握質感與韻律的變化,但筆筆恰到好處,節制有序,且舉重著輕、瀟洒自若。
同年傑出的作品,又有《春訪》、《山》、《追懷》、《秋意》、《無限江山夢裡遊》等等。
1984、85年間,李重重的作品加入更多水份和色彩的運用,以往較為乾澀、蒼茫的景緻,也逐漸轉為明麗、婉約,溫潤而輕快。先前還帶著苦心經營的感覺,如今已完全放鬆、開朗,筆筆流溢而出,有一種春天的喜悅。這也是她1984年在美國文化中心個展時的主要面?。
1985年,李重重又有一次前往印度、錫蘭旅遊的機會,參觀了東方古老文明的古蹟與城市,前後25天。
旅遊像是飽覽一本本豐厚的大書,在參訪的過程中,李重重並不強調寫生,但她搜納各種資訊、材料,在心中沈澱、消化,然後以主觀的意象重現。自印度返回之後的作品,讓人有一種更為明朗、寬闊的氣象。李重重說:
「繪畫在現代生活中有著移情作用,工巧不如味拙,甜美不如清淡。石濤和八大的創作態度,從入世到出世,超越凡俗,極為可貴。」
李重重正是在人間與自然間一再出入、超越。《與我同行》(1985)、《秋之聲》(1985)、《秋韻風聲》(1986、《放懷於天地外》(1986、《飛鳥相與還》(1986)、《山外山》(1986)、《山的聯想》(1986)、《景》(1987)、《山水有情》(1987)、《得趣在山水間》(1987)、《回到自然》(1988)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佳作,也多件被美術館所典藏。
從初入現代水墨畫壇起始,李重重的作品便不斷受邀參加國內外的各種水墨聯展,許多場合,她的作品,總是被優先作為畫卡或海報的宣傳圖像。
1990年5月,李重重有機會赴中國大陸,遊覽了黃山、灕江等著名風景區,對中國山水入畫之美有更深一層的瞭解,一系列名為「心象」的山水系列,正是這些旅遊的成果。
1991年,李重重的水墨創作獲得中國文藝協會的肯定,頒「現代水墨創作獎」的榮譽。同年,她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大型個展,深受好評。作品多件獲得典藏。
在基本的抒情抽象水墨風格外,90年代之後的李重重,有意在自然的禮讚與心景的呈現外,加入更多人文的關懷,因此也有一批較具人形、物象暗示的作品,但畫面飛揚流動的線條,仍是構築其藝術精微質地的主體。
1998,她參與中國大陸在深圳舉辦的「第一屆國際水墨畫雙年展」,並發表多年來創作的心得,提出一些足供創作者思考的問題。她說:
「1.水墨是一種思想,獨立,人格化,內在感悟及心靈思維的延續,蘊藏著詩情畫意,充滿了感動與生命力,它含有非常濃厚的民族文明感情。
2.在水墨畫的領域裡表達『點』的觀念(可大可小),墨色加強張力在畫面上讓它獨立去發揮,從書法中吸取精華或局部潑拓在畫面中,以形式組合規格,發展成另一種的氣魄與視覺的震憾力。
3.如何把『緣』解放出來,感動表現,技法與緣互動組合,而形成中國水墨畫獨特的繪畫語言,如何轉化,實驗(發現)中發揮成為新的『緣』的生命。」
同年,李重重的水墨作品受邀參加法國巴黎重要的「今日大師與新秀展」,這在一向以油彩等西方媒材為主體的西方大展中,是極為難得的肯定。
2000年以後,李重重的創作進入一種更具主題與系列的階段,除了持續自1995年以來的「大地墨靈」系列,與1997年以來的「視覺思維」系列以外,2000年更展開「動與靜」的系列創作。多是聯屏式的多幅創作。
在這些作品中,李重重運用焦墨與淡墨的對比,細線與色塊的對映,傳達出中國傳統哲學中,亦動亦靜、動靜相參、物我合一的種種聯想與共鳴。有時是一種墨彩相容、連綿不絕的滾動造型,有時則如某一斷面中突然湧現的色彩精靈,給人一種斷、續,存、滅的衝擊與並置的感受。而物情、物象、物緣的層層敷衍,引人進入一種生命思索的深沈境域。
李重重在台灣現代水墨發展史上,最為突顯且重要的成就與貢獻,是她在現代的水墨形式中,掌握及呈顯了中國傳統獨特的空靈、氣韻與意境,正是所謂「筆墨相濡、意超象外」的筆勢與墨韻,蒼勁與婉約並存,物性與人性輝映,是這個時代最值得珍惜的一種姿態與聲音。(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幻秘天山,1990
生機,1998(參加法國巴黎「今日大師與新秀大展」作品)
靜與動系列之一,2003
雲的呼換,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