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中山先生是海峽兩岸人民所尊敬的偉人,邀請兩岸對孫學有專研的學者,針對「中山思想」的內涵及其與國家社會發展等相關議題,分別在台灣或大陸各地舉辦學術研討會,近年來成為本館推進弘揚中山思想與促進兩岸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工作。今年本館再度邀請兩岸學者,分別以「公平正義」及「社會和諧」之議題,在台北與桂林兩地舉行研討,茲將本館最近舉辦的三個學術研討會之概要羅列於下,以供讀者參考。
貳、第五屆(2006年)海峽兩岸倫理學術研討會
近年來社會的快速變遷,思想觀念與社會價值也隨之變化,而最直接、最明顯的衝擊,莫過於作為核心價值的「倫理」議題,實有必要重新加以審視與建立。因此,本館於民國95年5月16日、17日與中華倫理教育學會、中國倫理學會、中國孔學會及中華兩岸文化藝術基金會、藏峰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邀請海峽兩岸學者在本館中山講堂,針對「社會公平正義與倫理」等議題,提出看法並進行討論。
本次研討會由元智大學所承辦,共發表34篇論文。由於追求公平、正義為人類理想目標,公正不僅是個人私德修養,更是全體社會賴以維持不墜的公德與責任。因此兩岸學者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多瑪斯及羅爾斯等哲人的正義觀,到儒家、墨家、基督教、佛教對公平正義與倫理等相關議題提出看法;也對於生命倫理、資訊倫理、政治倫理、企業倫理、環境倫理等倫理議題在不同時代呈現其不同的規範與運作方式彼此交換意見,期望能為新世紀的各項倫理,尋繹若干可能的向度,成為本次學術研討會探討的重要內涵。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孫震博士在其主題演說中,從史密斯的《國富論》找出對追求「自利與公益」是否調和或衝突提出其看法。一般觀念中,自利與公益是兩件不相容的事,孫教授認為史密斯尋求以強烈的利己心為動力,讓人們追求自利,以推動社會的公益,而「自利與公益」能調和是來自於價值的創造與分享。因為企業在生產過程讓地主有租金、員工得到薪資、資本主得到利息、材料的供應商得到價款、投資人獲得利益,因此社會因個人追求自利而達到公益,但必須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在公平的原則下追求自利,才能將努力引導至經濟價值的創造,這些觀點給與參加研討者很多啟示。
倫理關係是人類為正常生存而定下應遵循的規則,也是一種道德規範。縱令社會環境如何的變遷,一個和諧社會的建構是必須有一個公平與正義的理念,因此,從兩岸學者引經據典的論述,無非是想從古今中外哲人的智慧中,尋找出一條可為大家接受遵循的法則。
參、「孫中山與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
今(95)年7月15日由本館張瑞濱館長帶領著台灣各大學10位學者來到廣西桂林,參加由本館與民革廣西孫中山研究會合辦的海峽兩岸「孫中山與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兩岸學者針對「孫中山與社會和諧」等議題進行研討與交流,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140週年誕辰之賀禮。
「社會和諧」這個主題,不僅為解決中國大陸面臨經濟快速成長所帶來的社會衝突與轉型問題,也是台灣為追求民主化過程中,急需建構的一個社會體系,無疑的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的諸多概念,提供許多參考指標與依據。因此,孫中山的人文思想、民生主義的互助、養民、均富、大同等概念,都是本次兩峽兩岸學者所關注的重要議題。
地處中國南疆的廣西,是中山先生革命的重要基地,他曾於1907到1908年的半年裡發動了三次起義,也曾親臨鎮南關(現稱「友誼關」)前線指揮戰役。民國成立後,為了北伐,統一中國,中山先生更於1921年來到桂林,在此設立北伐大本營,並向廣西的人民講解他以三民主義建設國家的理念。因此,本館首度與廣西地區學者進行研討與學術交流,不僅俱有學術意義,對文化的交流與溝通也會產生實質的影響。
肆、李友邦先生與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紀念李友邦先生百歲冥誕
與大陸學者進行學術交流與研討外,加強本土化教育之推展,亦是本館弘揚中山思想之重點工作。欲使國人瞭解本土文化之精髓,莫如從台灣先賢對台灣所作的關懷探究起。因此,本館特於民國95年9月9日(星期六)與財團法人蘆洲李宅古蹟維護文教基金會合作,舉辦「台灣先賢李友邦將軍」的一系列活動。
當天,展覽會場呈現的是「台灣先賢-李友邦先生百年回顧」之展示,由該會董事長嚴秀峰、台北市長馬英九及本館張瑞濱館長共同剪彩,揭開本研討與展覽活動之序幕。接著在本館中山講堂進行「李友邦先生與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將李友邦事蹟分成國民革命、抗日時期及光復時期三個階段,探討其對台灣及抗日活動所做的努力,作為李友邦百歲冥誕之紀念。
會後本館並租借二輛遊覽車,帶領大家參訪蘆洲李宅(台北縣蘆洲市中正路243巷19號)將本系列活動帶入高潮。當大夥兒來到李宅,見證了這座有140餘年歷史,在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清代閩南建築,心中頗多感觸。因為這座三落四合院約400餘坪面積大的李宅得以保留,就是要感謝李友邦遺孀嚴秀峰女士帶領三百餘位族人主動將這座價值十億的祖產獻給政府列為古蹟,民國74年8月19日再為政府指定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近年來又經該基金會的努力與策畫,終將於今(95)年10月25日以「李友邦將軍紀念館」為名對外開放。我們可以說蘆洲李宅的開放,為我們保留了早期蘆洲地方的集體記憶。
伍、結語
自從海峽兩岸開放學術文化交流以來,兩岸學術機構的互訪,可說是兩岸學者暸解互信的最好橋樑。本館依循此原則,每年舉辦學術研討會,期望藉著研討與溝通,暸解彼此的理念,也藉著對中山先生的不同解讀,縮短兩岸對現實政治所帶來的差距,並讓中山思想成為指引兩岸和諧發展的途徑。
本館首次來到廣西召開研討會,不僅受到當地學者熱烈的歡迎,兩岸學者的學術論點,更成為彼此爭相討論的話題。這種熱烈的場景,給予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更期待下次還能有個相聚討論的空間。大陸幅員廣大,在經費短缺,處處受限的環境下,如何再尋一條兩岸可溝通的平台,我想也是今後必須思索的方向。因為實際走訪暸解,是勝於紙上談兵的。也因為如此,在當今一片本土化的熱潮中,以文物、古蹟來驗證歷史,是瞭解歷史發展的最好策略。所以我們在「李友邦先生與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後,也安排蘆洲李宅的參訪,目的是希望從實際踏訪中,見證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事蹟。(作者為本館助理研究員)
「孫中山與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學者合影
蘆洲李宅外觀
李宅一隅
附錄 一、第五屆(2006年)海峽兩岸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目次
二、李友邦先生與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目次
三、「孫中山與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