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山艦博物館簡介/卓娜

偉大的愛國者、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是他生活的時代造就的巨人,直到今天,他仍然生活於現實的中國,他的政治實踐和思想學說仍然影響、澤潤著臺灣海峽兩岸生活著的不同社會制度的炎黃子孫,他的精神遺產依然閃爍著光芒。舉世聞名的中山艦,就是中山先生留給中國人民的一份厚重的精神遺產。中山艦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代名艦,自它加入中國海軍以來,歷經「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孫中山廣州蒙難」、「中山艦事件」和「武漢保衛戰」等五大歷史事件,它是我國近現代史特別是國民革命史上的重要歷史見證物。

   

壹、 中山艦的建造歷史

  「中山」艦最初名「永豐艦」,是清末海軍中興的產物。

  中日甲午之戰,中國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宣統帝登基後,重振海軍之議又起。1909年,清政府任命滿族人載洵為海軍準備大臣,任命薩鎮冰為海軍提督。翌年,他們二人率隊去外國考察各國海軍,並簽約購入一些外國軍艦。先後在德國定購了高速驅逐艦和魚雷艦,在英國定購了3000噸級的巡洋艦。之後到日本,向三菱長崎造船所定購了「永豐」艦,向川崎造船所定購了「永翔」艦。

  「永豐」是三菱造船所建造的第一艘外國軍艦。吃水為2.4米,時速16海裏,350馬力。據記錄,它全長62.48米,寬8.9米,總噸數836噸,船員108人。

  關於炮艦上的裝備,有船首主炮口徑為105毫米阿姆斯特龍水壓式機關炮,船尾的後主炮為75毫米,兩邊的舷炮47毫米4門,高射炮2門。步槍32枝,左輪手槍15枝。據說這些大多是英國造。長崎造船所造的是軍艦的本體,裝備的大炮和機關槍是別的武器工廠造好後運來裝備的。

  「永豐」艦的下水儀式於1912年6月5日上午10時30分在三菱造船所立神工廠舉行。1913年入編北洋政府海軍第一艦隊序列。


貳、中山艦的命名緣由

  中山艦與中山先生的革命因緣起於1922年的陳炯明叛亂。

  民國初年,孫中山與南北軍閥的較量中,深感沒有掌握武裝力量,辦不成事。在廣州護法時,就著意培植援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

  1918年5月孫在桂系軍閥逼迫下,離開廣州,赴上海,就寄希望於陳炯明,希望陳能驅走盤踞廣州的桂系軍閥岑春?、陸榮廷。

  1920年8月,孫中山命陳回師廣州,將岑、陸驅走,重組軍政府,孫中山出任非常大總統。

  1921年底,孫中山在桂林成立北伐大本營,指揮粵、湘、滇、桂、贛軍北伐。陳炯明集內務總長、陸軍總長、粵軍總司令、廣東省長四職於一身,成為軍政府的鐵腕人物。但他很快原形畢露,反對孫中山就職非常大總統,反對孫中山的北伐主張,並勾結唐繼堯、吳佩孚,鼓吹聯省自治,分裂北伐軍,阻撓北伐。6月13日,竟在惠州下達對孫的總攻令。

   在孫中山一生的革命征程中,陳炯明的內部叛變,給予他的打擊是空前的。廣州蒙難,「永豐」艦成為孫中山座艦,孫中山在艦上50多天指揮戰事,先後接見海軍代表、香港記者,召集艦長會議和陸軍指揮員會議,慰勞有功將士,並親自登上指揮台向叛軍發起反擊。在「永豐」艦54天的烽火歲月中,孫中山曆大險,犯大難,但絲毫無動其堅毅之志。而永豐」艦也因為經歷了這場磨難,與偉人孫中山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成為一代名艦。

  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後,1925年3月30日,桂軍總部顧問雷在漢致函國民黨中央党部和中央委員會,懇請將永豐艦改名為中山艦。國民政府接雷在漢函後,與永豐艦官兵商議,一致同意這項提議。

  4月13日,孫中山去世一月之際,國民政府將永豐艦更名為中山艦,以志永久紀念。


參、中山艦的蒙難經過

  1938年上半年,日軍在皖、贛等省作戰,完成對武漢的軍事壓迫。6月,日軍抵安慶,揭開武漢會戰序幕。「中山」、「永績」等八艦奉命駐防武漢上下游,在鄂東南之田家鎮,武漢週邊之葛店水域佈防,協同陸軍加固江防要塞。

  1938年7月20日,「保衛大武漢」戰事方酣,「中山」艦在武漢上游參與抗擊30余架襲擊海軍總司令部(設在岳陽)的日機的戰鬥。後來又在長江中游運送炮彈,警衛長江新堤(洪湖境內)至金口(今武漢市境內)的江防,狙擊渡江日軍。此時,中山艦的艦長為薩師俊。

  10月24日下午3點零6分,電訊官張嵩齡向海軍部發出了最後一份電報,報告「中山」艦與敵遭遇。

  6架敵機飛臨「中山」艦上空,隨即變為一字魚貫式,呈轟炸隊形。根據武漢電視臺向日本駐華使館所詢及之資料證實:當年攻擊「中山」艦的飛機,系日本海軍第十五航空隊水上輕型轟炸機群,機型是單發動機,雙翼式。當時,展開了一場1小時又15分鐘的戰鬥。

  起初,敵機六架魚貫而行,輪番在較高空域對「中山」艦水準飛行,投彈轟炸。長江上升起了一個個的水柱,浪花四濺。「中山」艦在浪頭上起伏,迎戰敵機。中山艦為躲避轟炸,在浪波、水柱間空行,進退回環,巧與周旋。

  後來,敵機見高空水準飛行進行轟炸不能命中「中山」艦,又見艦首火炮啞然失聲,乃改變戰術,開始輪環急速俯衝,低空投擲炸彈。

  此時「中山」艦首高射炮和駕駛台左右兩舷的機關炮,在發射後不久,先後發生故障,而艦尾的高射炮又因桅杆和駕駛台的阻擋,無法向艦首方向射擊,形成了射擊死角,而日機則趁機從艦首前方空隙處,急速俯衝投彈,第一顆炸彈落於艦尾左舷水下爆炸,官員艙水線下船殼破裂進水,舵機損壞,轉動失靈,無線電房受損。

  緊接著的第二顆炸彈落於右舷水中爆炸,前鍋爐艙右舷流水線下的船殼震破,進水甚洶,堵漏無效,爐艙、機艙均有損壞。

  第三顆炸彈落入右舷水中,因爆心離船較遠,受損不大。

  第四顆炸彈又落入左舷水中爆炸,後鍋爐艙水線下的船殼破裂嚴重,進水急劇,堵漏無效,大約在3分鐘的時間內,進水漫過4尺,鍋爐中的燃煤被水淹熄,鍋爐無汽,軍艦動力操縱失靈,艦體開始左傾。

  第五顆炸彈命中艦首,駕駛台被穿透,海圖室、甲板、前望台的一磅炮被炸翻,8名炮手英勇犧牲,彈藥箱爆炸,大火彌漫,海圖室、舵房均被炸毀起火,航海官魏行健和另兩名軍官及舵手吳仙水等陣亡,艦體逐漸失去中樞力量,顛簸不已,無法控制。薩師俊身受重傷,被抬上舢舨。敵機瞄準舢舨掃射,薩師俊頭部、喉部又中數彈,和多名官兵葬身在殷紅的江水之中。此時的「中山」艦因多處破損,堵漏無效,大量江水急劇湧入艙室,艦體逐漸向左傾斜,約傾至40度時,突然艦首稍昂,隨即轟然一聲巨響,水柱沖天,一代名艦—英雄的中山艦,終因負傷過重,於下午4時30分左右沉沒於金口龍床磯。

  「中山」艦沉沒後的第二天,日軍佔領漢口,至27日,武昌、漢陽均淪陷。歷時五個多月的武漢會戰結束。此後,中國的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肆、中山艦修復保護工程

  為了追尋中山艦的風雨革命歷程,弘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主義和民主革命精神,1997年元月,在湖北省政府主持下,中山艦被整體打撈出水,沉沒水下59年的一代各艦終於重見天日.根據國家文物局「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的精神,1999年11月,中山艦在湖北船廠(現南華高速船舶公司)開始艦體的修復保護工程。2001年12月,在漢舉行了中山艦(艦體)修復保護工程竣工儀式。修復竣工後的中山艦,恢復了1925永豐艦命名為中山艦時的歷史原貌,並保留了1938年「武漢保衛戰」中被日機炸沉的歷史痕跡,體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饒、英勇奮鬥、前赴後繼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該艦整體打撈出水時,隨之出水各類文物3400件,期中一級文物就有50件(套)。2002年12月以來,中山艦出水文物先後到廣州市、中山市和香港地區展出。

  中山艦自打撈之日起,就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心和重視。1997年元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李鐵映代表中央出席中山艦打撈儀式。1999年10月,江澤民總書記、李鵬委員長在京觀看了中山艦艦體模型。2001年10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選平在漢參觀了修復竣工後的中山艦。為了加快中山艦博物館的建設,2005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專門就中山艦的有關問題作出重要批示。

  按照武漢市規劃設計制定、武漢市政府市長辦公會議通過的《中山艦旅遊區規劃》,將在中山艦的沉沒地和打撈地,建設一處「中山艦旅遊區」。區由名艦陳列展示區、水上軍事遊樂區、古鎮民俗風情區和旅遊產品拓展區四大部分組成。規劃範圍用地500畝。

  2006年12月28日中山艦博物館奠基儀式在江夏區金口古鎮隆重舉行。省市領導苗圩、韓忠學、王少階、李憲生等出席儀式並揮鍬為中山艦博物館奠基。2008年10月中山艦博物館建成開放,供世人瞻仰。「中山艦旅遊區」及中山艦博物館建成後,將成為一座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教育培訓為一體的主題公園式的新型旅遊文化景區。(作者為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館員)

 

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永豐艦(中山艦原名)上與官兵合影,紀念廣州蒙難一週年

960620-17

 

停靠在長江邊,再度浮出水面的中山艦

960620-18

 

 

經修復後的中山艦樣貌

960620-19

 

中山艦出水文物

960620-20

 

中山艦博物館完工後示意圖

960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