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淺談孫中山的文學思想與文學實踐/劉旭

孫中山先生的文學思想與文學實踐活動,產生於他所從事的民主革命事業中。孫中山先生文學思想與文學實踐活動由三個部分構成,包括孫中山先生的文學理論、孫中山先生的文學批評和孫中山先生的文學創作等。這三個組成部分既互相獨立、又互相聯系,其中,孫中山先生的文學理論居於主導核心地位,孫中山先生的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是其文學理論的具體表現。




  一般來說,文學思想是人們通過研究各種文學現象,從而闡明其基本規律、原理的主要看法和全部主張,它包括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等。縱觀中國近代文學史,我們從中不難發現,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事業影響了中國近代文學的發展。中國近代文學受孫中山民主革命風潮影響,以1917年為轉折點,開始了內容與形式兩方面的變化,封建腐朽的舊文學被革命民主的新文學所取代,僵化死板的文言文被通俗流暢的白話文所取代。

一、孫中山先生的文學理論

  1918年12月,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哲學著作《建國方略?心理建設》(即《孫文學說》)中,提出“知難行易”的哲學思想。孫中山先生堅信不逾的“行之非艱,知之惟艱”,實際上就是“行先知後”的認識論。強調“行”(即實踐)是首位的,“知”(即認識)來源於“行”。《孫文學說》第三章的標題為《以作文為證》,該章以作文為例,詳盡闡述了孫中山先生的文學理論。孫中山先生文學理論的基礎,是“知難行易”的哲學思想。

  文學理論指有關文學的本質、特徵、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的基本原理及一般規律,它以文學的基本原理、概念、範疇等為其研究對象。具體地說,孫中山先生文學理論強調“行”對“知”的決定作用,也就是強調實踐對文學的決定作用。認為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起源於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實踐決定作用是該文學理論的突出特點,因此,該文學理論就被我們稱之為“知難行易”的文學理論。孫中山先生生活在疾風暴雨般的民主革命時代,客觀環境不允許他對文學的基本原理、概念、範疇等進行系統地、細致地考察。在如此艱難的客觀條件下,孫中山先生能夠創立“知難行易”的文學理論,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知難行易”文學理論的主要觀點為:

1、在沒有比較成熟的文學理論指導下,只要人們投身到社會實踐中,不懈地進行文學創作實踐活動,也可以掌握文學創作客觀規律,創作出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




  孫中山先生說:“中國數千年來,以文為尚,……多數才俊之士,廢棄百藝,惟文是務。……然以其文論,終不能不謂為富麗殊絕。……中國自古以來,無文法、文理之學,為文者窮年揣摩,久而忽通,暗合於文法則有之;……然雖以中國文字勢力之大,與歷代能文之士之多,試一問此超越歐美之中國文學家中,果有能心知作文之法則而後含毫命簡者乎?則將應之曰:否。……故能文之士,研精構思,而作成不朽之文章。”(1)由此可見,中國幾千年來,雖然形成崇尚文學的風氣,卻並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文學理論。在沒有比較成熟的文學理論指導下,有許多優秀人才通過積極從事文學創作實踐活動,掌握了文學創作客觀規律,創作了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




  孫中山先生認為,這種現象說明,人們從事文學創作實踐活動,就必須投身到社會實踐中,觀察、研究各種社會現象,這是文學創作實踐活動的前提。生活是文學的唯一源泉,作者的生活積累越深厚,就越能培育出豐碩的果實。在沒有比較成熟的文學理論指導下,只要人們投身到社會實踐中,不懈地進行文學創作實踐活動,也可以掌握文學創作客觀規律,創作出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




2、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必然要反映社會生活。文學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對社會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




  1917年,孫中山先生會見革命黨人劉成禺,使用英國作家莎士比亞歷史劇《尤裏斯?凱撒》中的典故,闡明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他要求文學更加貼近群眾,充分發揮文學影響社會生活的作用。孫中山先生說:“凡綱領,命語愈簡單,人愈明瞭。……凡民眾相信,在憑據,不在理論。不觀索士比亞戲曲乎?羅馬凱撒演說,民眾歸凱撒,而呼殺布魯特;及布魯特演說,民眾又歸布魯特,而呼殺凱撒。民眾之從違無常,在能舉簡單事實證據,使群倫相信耳。今用排滿口號,其簡單明瞭,過於反清復明矣,故革命甚速。至若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立國之根本,中人以上能言之,大批中下民眾,甚難解釋。行之恐周章時日,不若排滿口號,推倒滿清之易。民國成立以來,民國無皇帝,民眾一說即知,故反對帝制,袁世凱八十三日而崩潰。今來廣州,以護法為號召,所護何法?法如何護?難為一般民眾詳盡告之,恐此事難結良果。故予今以革命努力樹口號,所謂一切不良有害民眾者,較易成功耳,必改易之。” 




  長篇小說《黑奴籲天錄》今譯作《湯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國作家哈裏特?比徹?斯托夫人的作品。《黑奴籲天錄》講述了黑奴湯姆叔叔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奴隸制的殘忍本質,在美國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引起了廢除奴隸制運動,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美國南北戰爭。美國總統林肯接見斯托夫人時,曾風趣地對她說:“你就是那位引發了一場大戰的小婦人。”




  1924年,孫中山先生系統演講《三民主義》,在《民權主義?第三講》中,他說:“這本小說是叫做《黑奴籲天錄》。自這本書做出之後,大家都知道黑奴是怎?樣受苦,便替黑奴來報不平。……到了六十年前,才爆發出來,構成美國的南北戰爭。”(3)孫中山先生以《黑奴籲天錄》為例,論證文學作品能夠對社會生活產生一定影響,在具備某種條件時,影響有可能是巨大的。




  從上述幾個事例中不難看出,孫中山先生認為,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必然要反映社會生活。文學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對社會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




3、作為宣揚民主思潮、鼓吹國民革命的工具,文學作品應當表達作者思想感情,教育廣大民眾,推動歷史向前發展。




  鑒於太平天國史是中國“民族大革命之輝煌史,只有清廷官書,難徵文獻”,孫中山先生讓“深明漢學”的劉成禺創作《太平天國戰史》,做為“發揚先烈,用昭信史,為今日吾黨宣傳排滿好資料……。”(4)1903年,劉成禺不負重托,創作完成《太平天國戰史》,共16卷。孫中山先生十分高興,親自為該書作序,序中說:“漢公是編,可謂揚皇漢之武功,舉從前穢史一澄清其奸,俾讀者識太平朝之所以異於朱明,漢家謀恢復者不可謂無人。洪門諸君子手此一編,亦足征高曾矩矱之遺,當世守其誌而勿替也,予亦有光榮焉。”(5)




  1907年,孫中山邀請日本作家池亨吉來中國,擔任自己的英文秘書,參加反清武裝起義,希望他將“親身見聞,自始至終,筆之於書。”讓革命誌士“作為莊重的革命殉國者而為後世識者所悼念。”,“更有囑望於池君者,務將天下人有所誤解之處,為我革命誌士闡明,並使他們的值得贊頌地方為世所知。”(6)次年6月,池亨吉創作完成《支那革命實見記》,在日本大阪《朝日新聞》上連載。孫中山在該書序言中說:“今君以其親歷者著之於書,餘知君必能明揭吾黨得失利鈍之跡,以示天下也。余尤企君不徒敘述吾黨得意之事而已,必詳舉其困厄與失敗之原因,俾吾黨之士得以自儆,抑亦將使天下之人恤其孤厄而為之助焉。”




  袁世凱宣佈恢復帝制,把傳統京劇《安天會》改編成當代鬧劇《新安天會》。《新安天會》劇情為:孫悟空(即孫中山)大鬧天宮,玉帝派廣德星君(即袁世凱)下凡,孫悟空只得翻起跟鬥雲,逃往東勝神洲(即日本)。1922年3月,劉成禺創作完成《洪憲紀事詩》,其中共有200餘首詩。該書揭露了袁世凱帝制自為醜行,也記載了《新安天會》這出鬧劇。孫中山先生為該書作敘辭,在敘辭中說:“禺生方著《洪憲紀事詩》成,暢談《新安天會》劇曲故事,予亦不禁啞然自笑。回憶二十年前,……年余成《太平天國戰史》十六卷,予序而行之。今又成《洪憲紀事詩》,幾三百篇。前著之書,發揚民族主義;今著之詩,宣闡民主主義。鑒前事之得失,示來者之懲戒。國史庶有宗主,亦吾黨之光榮也。”




  從上述幾個事例中不難看出,孫中山先生認為,文學創作實踐活動是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與民主革命實踐活動融為一體。作為宣揚民主思潮、鼓吹國民革命的工具,文學作品應當表達作者思想感情,教育廣大民眾,推動歷史向前發展。




4、中國文學雖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需要借鑒外國文學經驗。中國文學發展壯大離不開交流,這是中國文學發展的內部規律之一。




  孫中山先生說:“夫中國之文章富矣麗矣,中國之文人多矣能矣……然而數千年以來,中國文人只能作文章,而不能知文章,所以無人發明文法之學與理則之學,必待外人輸來,而乃始知吾文學向來之缺憾。”“時至今日,非學術無以救國,非參考外籍,資為牖鑰,厥學術不能躋於高深。”由此可見,經過幾千年來發展壯大,中國文學已達到豐富、繁榮的頂峰。




  孫中山先生認為,中國文學雖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需要借鑒外國文學經驗。中國文學發展壯大離不開交流,這是中國文學發展的內部規律之一。它不僅需要本民族內部各種文學的交流,而且需要與外國文學的交流。對外文學交流加深了中國文學對西方文學的認識,擴大了中國文學的眼界,為中國文學繼續發展提供了借鑒。




  孫中山先生對外國文學情有獨鐘,特別是對歐美文學有很深刻的研究。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先生和宋慶齡在日本舉行婚禮,他們用英語朗誦了裴多菲的情詩《你愛的是春天》。這首匈牙利革命詩人獻給未婚妻尤麗婭的情詩,正好代表了孫中山先生和宋慶齡的心聲。




  孫中山先生率先開展中外文學交流,努力為中外文學交流做出貢獻。1924年3月,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印度作家泰戈爾,乘輪船到中國北京訪問。4月,泰戈爾乘坐的輪船抵達香港。身在廣州的孫中山先生聞訊,特地派專使去見泰戈爾,並送去自己的一封親筆邀請信。在這封信裏,孫中山先生熱情地說:“我極為希望在你抵華時,能獲得親自迎接你的特殊榮幸,向學者表示敬意乃是我們的古老風尚,但我將歡迎的你,不僅是一個曾為印度文學增添光輝的作家。而且還是一個在辛勤耕耘的土地上播下了人類未來福利和精神成就的種子的傑出勞動者。”泰戈爾也很想前往廣州,與孫中山先生會見,開展中印文學交流活動。可惜輪船在香港停留時間太短,他無法前往廣州。泰戈爾只得讓專使轉告孫中山先生,表示自己離開中國前,一定到廣州訪問。後來,泰戈爾轉往上海訪問,孫中山先生又電邀他前往廣州。泰戈爾接到電報,給孫中山先生回電,表示5月底或6月初轉往廣州。遺憾的是,由於各種條件阻礙,泰戈爾最終沒能到廣州訪問。




  辛亥革命時期,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特別是歐美文學的交流達到高峰,開始系統地引進英、美、法、德等國文學作品。以1917年為轉折點,除繼續引進法、德、英、美等歐美文學作品,俄國文學作品引進漸成重點,印度等東方文學作品也同時開始引進。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孫中山先生提倡中外文學交流有很大關系。

二、孫中山先生的文學批評

  孫中山先生說:“一篇文章能當做一章讀,一章文章能當做一段讀,一段文字能當做一句讀,這便是好文章。因為唯有這樣的文章,全篇氣勢方能貫註,作文之道亦如此。”由此可見,孫中山先生認為,文學作品內容上應當言之有物、意義深刻;反對空洞無物、思想束縛。形式上應當言簡意賅、自然樸素;反對語言僵化、繁文縟節。風格上應當氣勢恢弘,多彩獨到;反對猥瑣卑劣,呆板平庸。否則的話,便不能稱之為好的文學作品。




  文學批評是人們對文學作品、文學創作以及文學現象所作的分析、評價和總結,它以具體的文學理論作為分析、評價和總結的標準。孫中山先生文學批評的標準,是其“知難行易”文學理論。根據“知難行易”文學理論,結合散文、辭賦、詩詞、小說等不同文學體裁特點,孫中山先生進行了細致、詳盡、嚴謹地文學批評。

  1、孫中山先生批評漢賦。

  漢賦由楚辭演化而來,是騷體詩向散文的演變。漢賦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就是以手法鋪張為能事。西漢作家揚雄在官場上終生不得意,先後創作《甘泉》、《羽獵》、《長楊》等賦。他模擬《答客難》作《解嘲》賦,模擬《易經》作《太玄》等。在《解嘲》賦中,揚雄表示不願趨炎附勢,自甘淡泊,要專心致誌地創作《太玄》。




  孫中山先生認為,做為一篇手法鋪張的漢賦,《解嘲》揭露了朝政的黑暗腐敗,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在內容和形式上呈現出獨特的風格。《解嘲》具有縱橫馳說、言辭鋒利、文彩絢爛、胸襟博大等特點,賦中“深者入黃泉,高者出蒼天,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幾句話,尤其令孫中山先生欣賞。

  2、孫中山先生批評近體詩和新體詩。

  戊戌變法失敗後,保皇黨人梁啟超逃亡國外,積極推動“詩界革命”,在《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刊物上,發表康有為、黃遵憲等人的新體詩。這些新體詩大多語言粗俗,不受格律束縛,違反近體詩古典文學傳統。




  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會見胡漢民、朱執信,結合梁啟超的“詩界革命”,全面批評近體詩和新體詩。孫中山先生說:“中國詩之美,逾越各國,如三百篇以逮唐宋名家,有一韻數句,可演為彼方數千百言而不盡者,或以格律為束縛,不知能者以是益見工巧,至於塗飾無意味,自非好詩。”孫中山先生以唐代詩人李白《靜夜思》詩為例說:“然如‘床前明月光’之絕唱,謂妙手偶得則可,惟決非常人能道也。今倡為至粗率淺俚之詩,不復尋求二千餘年吾國之粹美,或者人人能詩而中國已無詩矣!”眾所周知,李白追求豪放瀟灑、浪漫風流、氣勢雄渾的詩風,他的詩具有構思奇特、想像豐富、感情強烈、意境瑰麗等特點,代表作《靜夜思》,更是膾炙人口。




  孫中山先生認為,與手法鋪張的漢賦相比,近體詩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用生動的形象來表達詩意,給讀者留有更多的想像餘地。近體詩是語言的藝術,雖言簡意賅、篇幅短小,卻煉字造句、意在言外。近體詩格律嚴格,對平仄、押韻和對仗等均有要求。格律是近體詩的重要特色,他使近體詩呈現出音節、形式上的美感。因此,詩人應當遵守格律,不能隨便打破格律。對近體詩用詞精煉、格律整齊,孫中山先生盛贊不已,認為其藝術水準,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孫中山先生反對新體詩隨便打破格律,違反近體詩古典文學傳統,發出“中國已無詩矣”的感慨!




  3、孫中山先生批評中國古典小說。

  《三國演義》是四部著名中國古典小說之一,也是中國最早的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明末作家羅貫中運用誇張、對比、烘托、渲染等藝術手法,塑造了劉備、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趙雲、阿鬥等一批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描寫了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之間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鬥爭,反映了當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社會生活場景。




  1924年,孫中山先生系統演講《三民主義》,在《民權主義?第三講》中說:“尤其是《三國演義》,差不多人人都看過的,我們可以拿《三國演義》來證明。譬如諸葛亮是很有才學,很有能幹的。他所輔的主,先是劉備,後是阿鬥。阿鬥是很庸愚的,沒有一點能幹。” 由此可見,孫中山先生深受《三國演義》影響,達到耳熟能詳的地步,對該書有其獨到見解,認為“諸葛亮”和“阿鬥”是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盡管《三國演義》反映的是古代社會生活,孫中山先生卻熟練地使用其中的典故,借鑒其中的情節,闡述當代民權主義“權能分立”的理論觀點。上述這個事例說明,凡是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同時對社會生活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孫中山先生的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指文學藝術作品的創造,它是最基本的文學實踐活動。文學創作是作者根據對社會生活的審美體驗,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通過頭腦的加工改造,以語言為材料創造出藝術形象來的創造性實踐活動。孫中山先生的文學創作歷來不為世人所矚目,其原因在於,孫中山先生取得的偉大革命成就,如日在中天,使其文學創作的光輝相形失色。孫中山先生一生進行了大量的文學創作,使用過豐富的文學體裁形式,其中大多是中國古典文學範疇內的辭賦、詩詞、對聯、散文等。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孫中山先生進行文學創作時,能夠熟練地使用英語。

  1、孫中山先生創作的騷體詩。

  1921年,孫中山創作《挽朱執信》,詩中說:“嗟天道之無知兮,哲人早摧。誠民國之不幸兮,失此曠世之逸才。早歲讀書兮,既於學無所不窺;惟文章與道德兮,為朋輩所交推。既嫉惡其如仇兮,復見義而勇為。誓以身殉我祖國兮,革命之役無不追隨。廣州之戰倖免於難兮,傷黃花崗荒塚之累累。滿清之既覆亡兮,偕自由以來歸。民軍累萬兮,憑君如意之指揮。早知袁氏之不可恃兮,無以破國人之迷癡。學問之猛進兮,君乃處亡命之時期。以文章發揮真理兮,君實為國民之導師。護法南下兮,遂朝夕以相依。逢強寇之抵抗兮,致百事與願相違。自治之戰爭既起兮,復挺身以為先驅。虎門之堅壘已下兮,喜恢復之可期。以一身為媒劑兮,欲調和群帥之參差。降軍之反復無常兮,痛長城之崩頹。生物莫不有死兮,君之死則舉世所共悲。山川變其顏色兮,日月失其光輝。世界之奇才必早死兮,若文學界之擺倫,物理學界之赫支,音樂界之蘇伯特,政治界之拉沙兒。前例既歷歷可舉兮,世稱為自然界之忌才。惟君之死乃以身殉祖國兮,樹永久之模範於將來!”




  1919年,孫中山創作《祝孫周氏期頤》,詩中說:“三從四德兮巾幗之英,貧而無怨兮德性廉明,克勤克儉兮鄉黨貰聲,篤信基督兮不慕虛榮,獲福無量兮子孫昌盛,耶和華錫兮嘏壽百齡。”

  2、孫中山先生創作的近體詩。

  1897年,孫中山先生對日本友人宮畸寅藏說:“弟不能為詩,蓋無風流天性也。”從上述這段話中不難看出,孫中山先生是極謙虛的人,盡量不渲染自己的文學才能。他認為寫近體詩要有出眾的文采,特殊的氣質和風度。據胡漢民回憶說,孫中山先生“必能為詩,但不肯示人。”從僅存於世的幾首近體詩中可以看出,孫中山先生善寫慷慨激昂的豪放詩,這些詩感情真摯、用典古奧、對仗工整、音律和諧。




  1899年,孫中山先生創作《七絕?聯絡暗語》,詩中說:“萬象陰霾打不開,紅羊劫運日相摧。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

  1906年,孫中山先生創作《七律?挽劉道一》,詩中說:“半璧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尚餘遺孽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風嘶戰馬,神州落日泣哀鴻。幾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

  1907年,孫中山先生創作《五絕?別唐群英》,詩中說:“此去浪滔天,應知身在船。若還瀟湘日,為我問陳癲。”

  1907年,孫中山先生創作《七絕?詠鎮南關之役》,詩中說:“感來意氣不論功,魂夢忽驚怔馬中。漠漠東亞方萬疊,鐵鞭叱吒厲天風!”

  1917年,孫中山先生創作《七律?祝童潔泉七十壽》,詩中說:“階前雙鳳戾天飛,覽揆年華屆古稀。治國安民兒輩事,博施濟眾我公徽。玉槐花照瑤觥讌,竇桂香凝彩舞衣。所欲從心皆絜矩,蘭孫繞膝慶祥暉。”

  1924年,孫中山先生創作《五絕?贈陳樹人》,詩中說:“史臣重朱家,君乃隱於酒。時事尚縱橫,雄心寧復有?”

  3、孫中山先生創作的詞。

  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是詩歌在形式上的發展演變,其藝術風格分豪放派和婉約派兩種。孫中山先生不僅善寫慷慨激昂的豪放詩,而且善寫抒情細膩的婉約詞。

  1918年,孫中山先生創作《虞美人?題謝逸橋詩鈔》,詞中說:“吉光片羽珍同璧,瀟灑追秦七。好詩讀到謝先生,別有一番天籟任縱橫。五陵結客賒豪興,揮金為革命。憑君紐帶作橋梁,輸送僑胞熱血慨而慷。”

  4、孫中山先生創作的對聯。

  對聯又稱兩行詩,是從近體詩對仗發展而來的,其句數、字數可任意變化,只要上下聯對仗就行。孫中山先生創作的對聯思想性強、藝術性高,存留於世的大約有七十餘副。其中,有四字聯、五字聯、六字聯、七字聯、八字聯、九字聯,也有十字聯、十一字聯、十二字聯、十三字聯,還有十五字以上聯。

  四字聯有:

  1892年,孫中山先生創作《題翠亨新居》聯:“一椽得所;五桂安居。”
  1895年,孫中山先生創作《題廣東順德蠶子公司》聯:“興創自我;利歸於農。”
  1910年,孫中山先生創作《贈╳╳》聯:“大風已作;壯士思歸。”
  1914年9月,孫中山先生創作《贈戴季陶》聯:“淡薄明誌;寧靜致遠。”
  1919年,孫中山先生創作《贈趙家藝》聯:“行之非艱;知之惟艱。”
  1920年12月,孫中山先生創作《題廣東花縣三華店徐公祠》聯:“毀家紓難;功在黨國。”
  1921年12月,孫中山先生創作《題益智書報社》聯:“宣傳主義;啟牖文明。”
  1922年,孫中山先生創作《贈戴季陶》聯:“人群進化;世界大同。”
  1923年7月,孫中山先生創作《題廣東肇慶鼎湖山慶雲寺》聯:“眾生平等;一切有情。”
  孫中山先生創作《題內田良平天真館柔道場》聯:“白虹貫日;紫氣滔天。”
  孫中山先生創作《贈╳╳》聯:“努力向學;尉為國用。”
  孫中山先生創作《贈戴季陶》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五字聯有:
  1914年,孫中山先生創作《贈犬養毅》聯:“依民意國建;逆民意國亡。”
  1914年,孫中山先生創作《贈朱之洪》聯:“天地本逆旅;道義憑仔肩。”
  1918年5月,孫中山先生創作《題廣東梅縣愛春樓》聯:“博愛從吾好;宜春有此家。”
  1923年1月,孫中山先生創作《贈蔣介石》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孫中山先生創作《集句贈翁朝言聯》聯:“松枝垂百世;筠操蔭千秋。”
  孫中山先生創作《贈林樹椿》聯:“道因時以立;事惟公乃成。”

  六字聯有:
  1921年12月,孫中山先生創作《題吉礁坡中國閱書報社》聯:“振三民之木鐸,導五權之先河。”
  1923年11月,孫中山先生創作《題〈國民黨週刊〉》聯:“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

  七字聯有:
  1899年12月,孫中山先生創作《集句題〈支那現勢地圖〉聯》:“陰平窮寇非難禦,如此江山坐付人。”
  1905年,孫中山先生創作《題陸皓東像》聯:“眼底兩行專制淚;胸中一卷自由書。”
      孫中山先生創作《自題》聯:“願乘風破萬裏浪,甘面壁讀十年書。”

  1906年,孫中山先生創作《戲贈鄧慕韓陳和》聯:“鄧師爺廚房演說;陳和叔冷巷失鞋。”
  1907年,孫中山先生創作《挽徐錫麟》聯:“丹心一點祭餘肉;白骨三年死後香。”
  1912年,孫中山先生創作《題山西太原文瀛湖》聯:“莫嫌老圃秋容淡;最愛黃花晚節香。”
  1912年4月,孫中山先生創作《集句贈黃興》聯:“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
  1913年8月,孫中山先生創作《贈頭山滿》聯:“西彥曰血重於水;東古訓唇齒相依。”
  1916年7月,孫中山先生創作《挽龔鐵錚》聯:“可憐麟鳳供炰脯;如此江山待祓除。”
  1916年11月,孫中山先生創作《挽蔡愕》聯:“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裏間關馬伏波。”
  1918年,孫中山先生創作《贈宮崎滔天》聯:“環翠樓中虯髯客;湧金門外嶽飛魂。”
  1918年,孫中山先生創作《祝蔣介石之母王氏五秩五榮慶》聯:“素行乎豐約夷險;斯錫之福壽康疆。”
      1919年,孫中山先生創作《贈╳╳╳》聯:“修身豈為名傳世,作事惟思利及人。”
  1922年,孫中山先生創作《贈張靜江》聯:“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
  1922年,孫中山先生創作《贈宋慶齡》聯:“精誠無間同憂樂;篤愛有緣共死生。”
  1923年1月,孫中山先生創作《贈蔣介石》聯:“從容乎疆場之上;沈潛於仁義之中。”
  1923年5月,孫中山先生創作《贈鄧演達》聯:“養成樂死之誌氣;革去貪生之性根。”
  孫中山先生創作《題翠亨村故居雙親臥室》聯:“德雨沾濡松柏茂;春風披拂桂蘭香。”
  孫中山先生創作《題廣東肇慶鼎湖山慶雲寺》聯:“塵事未除人自苦;江山無恙我重憂。”
  孫中山先生創作《贈╳╳》聯:“是友無情切莫交;非親有義須當敬。”

  八字聯有:
  1916年,孫中山先生創作《觀浙江海寧錢塘潮》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1917年,孫中山先生創作《贈山田浩藏八秩榮慶》聯:“美意延年,宜登上壽;高懷曠代,合應昌期。” 
  1918年10月,孫中山先生創作《挽陳家鼎之母鄧氏》聯:“生於九月,歿於九月;男善漢書,女善漢書。” 
  1921年2月,孫中山先生創作《挽粵軍陣亡將士》聯:“殺敵致果,殺身成仁;為民請命,為國除害。” 
  1923年9月,孫中山先生創作《挽楊仙逸》聯:“技術湛深,誌行純潔;盡瘁國事,懋著勛勞。”
  孫中山先生創作《贈╳飛如》聯:“勾深索微,振紛埋廢;破疑儆怒,節憂平矜。”

  九字聯有:
  1920年1月,孫中山先生創作《贈國民黨同誌》聯:“喚起民眾,導之以奮鬥;實現革命,繼之以努力。” 
  1923年1月,孫中山先生創作《贈蔣介石》聯:“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 
  1923年4月,孫中山先生創作《挽滇軍陣亡將士》聯:“討賊矢孤忠,魂兮不朽;為誰易幸福,生者勿忘。” 

  十字聯有:
      1913年4月,孫中山先生創作《挽宋教仁》聯:“作公民保障,誰非後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十一字聯有:
  1913年,孫中山先生創作《挽刀安仁》聯:“中華精英,癸醜同慟悲屈子;邊塞偉男,辛亥舉義冠遇春。” 
  1918年5月,孫中山先生創作《再題廣東梅縣愛春樓》聯:“愛國愛民,玉樹芝蘭佳子弟;春風春雨,朱樓畫棟好家居。” 

  十二字聯有:
      191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創作《挽秋瑾》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流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 
  1920年10月,孫中山先生創作《挽魯子材》聯:“為國惜英忠,搗龍事遠烝民苦;瓣香嗟萬裏,化鶴魂歸蜀道難。”
  1924年6月,孫中山先生創作《挽伍廷芳》聯:“革命未成功,扶植邦基斯碩德;善鄰應有道,綢繆國際賴賢郎。” 
  1924年9月,孫中山先生創作《挽彭素民》聯:“吾黨惜斯人,應有註海傾江淚;廿年共患難,未遂乘風破浪心。” 
  孫中山先生創作《挽趙又新》聯:“大局賴同撐,我在粵嶠君在蜀;束芻聊借奠,生為名將死為神。”

  十三字聯:
  1912年5月,孫中山先生創作《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周年祭》聯:“五族同風,是七十有二頭顱價值;千秋墮淚,為三月念九刀俎英雄。” 
  192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創作《挽張荊野》聯:“革命尚未成,國步維艱,誰與孫策;同袍還剩幾,楚天噩耗,又墜張星。”

  十五字以上聯有:
  1921年6月,孫中山先生創作《題蔣介石之母王氏像》聯:“陟彼四明,名山蒼蒼,瞻彼南海,大風泱泱;中有賢母,儀式四方,厥生公琰,為國之良。” 
  1923年5月,孫中山先生創作《題╳╳像》聯:“明德之後,必有達人,卓哉令子,乃紹賢君;庭闈訓義,鄉黨稱仁,韋瞻儀範,允式典型。” 
  191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創作《挽黃鐘瑛》聯:“盡力民國最多,締造艱難,回首思南都儔侶;屈指將才有幾,老成雕謝,傷心問東亞海權。” 
  1912年5月,孫中山先生創作《題廣州孫姓懇親會照片》聯:“萃子姓於家鄉,木有本,水有源,五世箕裘傳莞嶺;妥先靈於寢廟,宗念功,祖念德,三房俎豆貢香山。”(70)
  1920年,孫中山先生創作《題江西贛縣戚氏聚順堂》聯:“蔚和平景象,振國是風聲,發揚章貢英靈崆峒秀氣;恢家族規模,建民治基礎,光大楚丘宏業閥閱宗功。” 
  1916年12月,孫中山先生創作《挽黃興》聯:“常恨隨陸無武,絳灌無文,縱九等論交到古人,此才不易;試問夷惠誰賢,彭殤誰壽,只十載同盟有今日,後死何堪。”
  1912年,孫中山先生與黃興共同創作《挽熊成基遇難兩周年》聯:“緬東瀛話別時,世路多艱,內優方急,嘆國士無雙,孰料竟成易水讖;自南京告隱後,江山依舊,邊患堪虞,悲英雄不在,空教長嘯大風歌。”
  1913年,孫中山先生創作《再挽刀安仁》聯:“二十年革命成功,憂患與同,安床莫共,鳥盡說弓藏,檻車就擒悲鄧艾;三百日縲囚初釋,奇冤雖雪,沈鬱已深,豹死留皮在,疑疏誰為頌陳湯。”
  1913年4月,孫中山先生創作《再挽宋教仁》聯:“三尺劍,萬言書,美雨歐風誌不磨,天地有正氣,豪傑自牢籠,數十年季子舌鋒,效莊生索筆;五丈原,一抔土,臥龍躍馬今何在,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灑幾點萇弘血淚,向屈子招魂。” 
  1921年10月,孫中山先生創作《題廣西桂平西山》聯:“蒼梧偏東,桂林偏北,惟此地前列平原,後橫峻嶺,左黔右鬱,會交二十四江河,靈氣集中樞,人挺英才天設險;乳泉有亭,吏隱有洞,最妙處茶稱老樹,柳紀半青,文閣慈巖,掩映一十八羅漢,遊蹤來絕頂,眼底層塔足淩雲。”

  5、孫中山先生創作的散文。

  除了辭賦、詩詞和對聯等韻文,孫中山先生還創作了大量的散文。這些散文體裁豐富,有傳記、遊記、序跋等。它們感情充實、文辭優美,具有很高的思想、藝術價值。我們從中挑選傳記、遊記、序跋各一篇,在這裏做個簡單介紹。

1897年,孫中山先生用英語創作《倫敦蒙難記》自傳體傳記文學,這是中國第一部用英語創作的文學作品,後被譯成漢、俄、日等語種,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在這篇傳記中,孫中山先生敘述了自己投身革命的艱難歷程,詳細記載了在倫敦清使館被禁和獲救經過。傳記敘事清楚、文筆流暢、結構嚴謹、頗具傳奇色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學佳作。限於篇幅,我們不在這裏引述,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拜讀,欣賞奇文。

  1916年8月25日,孫中山先生乘坐軍艦,視察浙江象山、舟山軍港,順道遊覽普陀山。普陀山居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內,是名揚海內外的觀音道場,經常有南海觀音顯祥,主要景點為普濟、法雨、慧濟三大禪寺。在革命黨人胡漢民、陳去病等陪同下,孫中山先生乘坐竹轎,來到慧濟禪寺附近。忽然間,半空中出現幾十位高僧,個個雙手合十,熱誠地歡迎孫中山先生。高僧們身後,一座牌樓矗立雲中,十幾桿寶幢隨風招展,簇擁在顯祥的法輪周圍。過了十幾分鐘,高僧、牌樓、寶幢、法輪都消失了,天地間歸於平靜。此刻,孫中山先生十分驚異,方知自己幸運地遇到海市蜃樓奇觀。

  孫中山先生口述海市蜃樓詳細經過,讓陳去病代筆創作《遊普陀誌奇》,文中說:“餘因察看象山、舟山軍港,順道趣遊普陀山。同行者為胡君漢民、鄧君孟碩、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廳秘書陳君去病,所乘‘建康艦’艦長則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驕陽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門道階,引至普濟寺小住。由寺主了餘喚╳將出行,一路靈巖怪石,疏林平沙,若絡繹迎送於道者。迂回升降者久之,已登臨佛頂山天燈臺。憑高放覽,獨遲遲徘徊。已而旋赴慧濟寺,才一遙矚,奇觀現矣!則見寺前╳矗立一偉麗之牌樓,仙葩組錦,寶幡舞風,而奇僧數十,窺厥狀似乎來迎客者。殊訝其儀觀之盛,備舉之捷,轉行轉近,益了然。見其中有一大圓輪,盤旋極速,莫識其成以何質;運以何力?方感想間,忽杳然無跡,則已過其處矣。既入慧濟寺,亟詢之同遊者,均無所睹,遂詫以為奇不已。余腦藏中素無神異思想,競不知是何靈境。然當環眺乎佛頂臺時,俯仰間,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濤白,煙螺數點,覺生平所經,無似此清勝者。耳吻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嗚呼!此神明之所以內通。已下佛頂山,經法雨寺,鐘鼓鏜鞳聲中急向梵音洞而馳,暮色沈沈,乃歸至普濟寺晚餐。了餘、道階,精宣佛理,與之談,令人悠然意遠矣。”

  1921年,孫中山先生創作《<黃花崗烈士事略>序》,文中說:“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巇,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崗上一抔土,猶湮沒於荒煙蔓草間,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紀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跡,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遊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鄒君海濱以所輯《黃花崗烈士事略》丐序於予。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環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則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於三十年前。倘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鬥,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責任,實現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可傳世而不朽;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誌且光大之,而徒感慨於其遺事,斯誠後死者之羞也。餘為斯序,既痛逝者,並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孫中山先生創作的這篇優秀序言,感情真摯、氣勢恢弘、節奏感強,成為詠嘆革命先烈的千古絕唱。在藝術風格上,文字凝練、整齊、優美,結構清晰、順暢、完整。在思想內容上,飽含了憂國憂民激烈情感,追述了辛亥革命艱難曲折歷程,贊揚了先烈為國犧牲奮鬥革命精神,歌頌了革命黨人浩然正氣。同時勉勵全體國民,不要對先烈事跡空發感慨,而要繼承先烈的遺誌,投身國民革命實際行動中。

註釋:

(1)《孫中山全集》,第六卷,179—184頁。
(2)《孫中山集外集》,230頁。
(3)《孫中山全集》,第九卷,290頁。
(4)《孫中山全集》,第一卷,217頁。
(5)《孫中山全集》,第一卷,258頁。
(6)《孫中山全集》,第一卷,333頁。
(7)《孫中山全集》,第一卷,375頁。
(8)《孫中山集外集》,642頁。
(9)《孫中山全集》,第一卷,185頁。
(10)《孫中山全集》,第八卷,580頁。
(11)《中國女性》,海外版,2005年第6期。
(12)《孫中山全集》,第十卷,40頁。
(13)《孫中山全集》,第五卷,80頁。
(14)《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讀?漢魏六朝賦選註》,40頁。
(15)《孫中山全集》,第四卷,539頁。
(16)《孫中山全集》,第九卷,325頁。
(17)《孫中山全集》,第五卷,457頁。
(18)《孫中山集外集》,632頁。
(19)《孫中山全集》,第九卷,328頁。
(20)《愛國報》,1988年10月5日。
(21)《龍的傳人》,396頁。
(22)《民立報》,1912年1月1日。
(23)《孫中山集外集》,601頁。
(24)《孫中山》,67頁。
(25)《孫中山全集》,第十一卷,634頁。
(26)《孫中山集外集》,657頁。
(27)《團結報》,1984年3月10日。
(28)《孫中山集外集》,598—602頁。
(29)《孫中山集外集》,619頁。
(30)《孫中山集外集》,632頁。
(31)《孫中山集外集》,636頁。
(32)《孫中山全集》,第六卷,51頁。
(33)《孫中山集外集》,649頁。
(34)《孫中山集外集》,618頁。
(35)《孫中山集外集》,658頁。
(36)《孫中山集外集》,627頁。
(37)《黃埔軍校研究》,第三輯。
(38)《深圳晚報》,2003年1月30日。
(39)《孫中山全集》,第六卷,51頁。
(40)《孫中山集外集》,652頁。
(41)《孫中山全集》,第一卷,187頁。
(42)《孫中山集外集》,601頁。
(43)《孫中山集外集》,608頁。
(44)《孫中山集外集》,617頁。
(45)《孫中山集外集》,624頁。
(46)《孫中山全集》,第四卷,540頁。
(47)《孫中山集外集》,629頁。
(48)《孫中山集外集》,660頁。
(49)《孫中山集外集》,647—649頁。
(50)《黃埔軍校研究》,第三輯。
(51)《孫中山集外集》,654頁。
(52)《文萃》周報,1985年11月29日。
(53)《孫中山集外集》,660頁。
(54)《孫中山集外集》,625頁。
(55)《孫中山集外集》,628頁。
(56)《孫中山全集》,第五卷,466頁。
(57)《孫中山集外集》,633頁。
(58)《黃埔軍校研究》,第三輯。
(59)《孫中山集外集》,651頁。
(60)《孫中山集外集》,615頁。
(61)《雲南畫報》,2008年2期。
(62)《孫中山集外集》,627頁。
(63)《孫中山集外集》,612頁。
(64)《孫中山全集》,第十卷,328頁。
(65)《孫中山全集》,第十一卷,65頁。
(66)《民生日報》,1912年5月17日。
(67)《孫中山題詞遺墨匯編》,256頁。
(68)《孫中山題詞遺墨匯編》,285頁。
(69)《福建地方誌通訊》,1986年,213頁。
(70)《中山文史》,第十輯。
(71)《贛州晚報》,2004年9月21日。
(72)《孫中山全集》,第三卷,405頁。
(73)《雲南畫報》,2008年2期。
(74)《孫中山集外集》,615頁。
(75)《孫中山集外集》,639頁。
(76)《孫中山全集》,第三卷,352頁。
(77)《孫中山全集》,第六卷,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