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步道新森活\湯谷明

台灣雖然很小,但涵蓋了平地到近4千公尺的高山,狹長的島形橫跨熱帶及亞熱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多變的地貌,造就了多樣而細緻的自然環境:隨著海拔高度呈現熱帶、溫帶及寒帶氣候的垂直分佈,同時出現熱、暖、溫、寒帶性的不同植物,種類繁多,草木茂盛,森林覆蓋度佔總面積的一半;而多樣的棲地環境,更孕育了豐富的動物資源。終年鬱鬱蒼蒼,充滿生命,16世紀葡萄牙航海者看到這個層峰疊翠的小島時,驚呼「Formosa」--美麗之島,就為這塊土地下了最佳的註腳。

步道新森活
  而台灣的美麗,要用雙腳去親近。
  走路,是人類最原始的交通方式。先民翻山越嶺走路去遠方遷移、走路去山野開墾、走路去鄰村聯姻,用雙腳創造出的步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時至今日,交通工具發達,車道便捷,但我們仍走路去山林體驗自然、走路去古道探訪歷史、走路去郊野訪景尋幽,步道仍是生活的一部份。
  近年,登山、健行等戶外活動已逐漸成為全民運動。為提供社會大眾體驗自然、認識鄉土、增進健康、紓解壓力的休閒及環境教育場域,林務局自91年起規劃推動「國家自然步道系統計畫」,以14個國家步道系統為主幹,以千百條郊山步道為支線,架構出全國步道系統,同時藉由全國步道系統之建置與發展,配合整體環境資源特色,透過完善的軟硬體,及豐富的遊程規劃,賦予步道新生命及定位。
  每條步道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生態及歷史背景,八通關越嶺道,是日治時期為鎮壓布農族而修建的警備道;巴福越嶺古道,敘述的是泰雅族人的遷移史…。每一趟步道旅行,就如同閱讀一本書,可以瞭解台灣的土地與社會發展史,認識自然生態與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及獨特性,更能體驗台灣山林之美,啟發愛護環境的省思。
親山愛山—山林禮儀
約~
是約束
約束自己的行為,不破壞自然。
約~
是約定
與自然約定,愛護她、珍惜她
約~
是約會
與自然約會,共享青山綠水的喜悅
  林務局為維護台灣美麗的山景及珍貴的生物多樣性,積極推動「無痕山林」運動及「輕裝、簡食、徐行、寧靜」的步道旅行主張,期望民眾在登山健行時,用友善山林的態度走入自然的懷抱。
  「無痕山林運動」(Leave No Trace)源於美國無痕旅遊之概念。1980年代,為因應大量成長的戶外遊憩人口對環境造成嚴重的衝擊,因此發起全國性教育推廣運動,透過環境倫理與登山教育的深化,教導大眾對待環境的正確觀念與技巧,將對山林的衝擊降到最低。因此,無痕山林運動即在實踐「負責任的品質旅遊」,提醒我們在欣賞自然美景、享受登山樂趣之時,也能尊重萬物生靈、維護環境品質,對山林善盡關懷與責任。
  無痕山林運動的七項原則包括:
●事先充份地規劃與準備
●在可承受的地點行走
●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
●保持環境原有風貌
●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
●尊重野生動植物
●考量其他使用者
  也就是不莽撞、不亂走、不要丟、不破壞、不引火、不驚擾及不喧嘩,山林資源才能永續發展。

歷史上的遠足
  早年的台灣為傳統農業社會,依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步調,沒有放假休息的觀念。直到日治時期,才引進近代的休閒文化,甚至規劃多條郊山步道,鼓勵民眾登山休閒;同時也將遠足活動納入教育系統,因為遠足不僅是吃喝看風景,還具有訓練的性質。
  遠足(field trips)是台灣學童長久以來的流行語。但就近代性意義而言,「????」是日治時期學者利用漢語,將歐美知識日語化。當時,就已經有關於遠足的描述:
  春日踏青遠足,夏日陶醉江湖,
  秋日登高望遠,冬日光浴負暄,
  一日三餐一倒,?比神仙?好。一日三餐一倒,樂比神仙還好。
  台灣最早的遠足活動,是1900年臺北師範學校的師生,足穿草鞋,前往瑞雪紛飛的大屯山,領略「亞熱帶臺灣的雪景」,開啟學校團體登山的風氣;學校將登山活動列入行事曆,紛紛上山進行「學習旅行」。陽明山(舊時的草山地區)也成為台灣登山史和風景美學史的重要發源地,臺北市各級學校將「攀登雪的大屯山」列為地理戶外教學的重要課程,如北投公學校每逢下雪,便停課帶學生上山觸摸白雪、打雪仗。
  1924年,彰化高女成為台灣第一支攀登玉山的女學生團體, 之後「台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今中山女中)也將攀登玉山列入每年的行事曆,在在突顯出「新女性」與傳統女性不同的形象。
  遠足也具有鄉土教育的啟蒙功能。在早期登山活動蔚為風潮後,「認識山岳」的課程也成為「國語」和「地理」教科書內容。透過課本和課外活動的印證,學生除強壯體魄外,地理概念更為清晰;更在遠足的過程中學習探險和追求新知,開啟新的視野。
  「太陽笑咪咪 晴空萬里
今天歡歡喜喜 要去遠足唷
手牽手 開步走 唱著歌 向前走
  爬上小山丘 吃便當 摘野花 來玩耍」

今日的遠足
  森林裡,沒有「設施」一樣能「遊樂」。林務局推動全國步道系統的重點不是設施,而是人們行走步道時與環境互動的過程。「登山的小孩才健康」,遠足提供的自然體驗與身心鍛鍊,正是在自然中學習成長、關懷生命的最好方式。
97年,林務局結合學校教育與步道資源,特別邀請烏來福山國小及花蓮林榮國小,參加在福巴越嶺古道及鯉魚山步道舉辦的「步道遠足趣」活動。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承辦的「步道遠足趣」,即以「把教室搬到步道」的概念,引導小朋友發現步行的趣味,並用謙卑的態?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體驗專家吳海獅老師設計了各式活動及道具,引導小朋友在步道上學習。福山國小的學童以GPS概念,循著老祖先當年遷移的路徑,在地圖上繪製沿路看到的林相、動物、及人類活動的遺跡,在最後紀錄統整時,發現有竹子的地方就有駐在所,人與竹子的互動關係一覽無遺。林榮國小的學童抵達鯉魚山的山頂時,眺望花東縱谷及海岸山脈,親眼看到課本上「兩大板塊相撞」的實證;而透過小紙框,更有不同於以往的視野及感動。甚至以「鯉潭映月」為字首,作起了小詩「鯉山似鯉魚,潭水如柔光,映入幸福景,月光甜如霜。」
古道專家伍元和老師強調,在步道活動中,師長不必擔心自然知識不夠,而是要與孩子一起探索,在行走時和孩子互動、提問,「不知道就一起找答案,這才是學習的真諦」。其實帶孩子接近山林真的一點都不難,但重要的是,要願意帶孩子踏出第一步,教導的不是動植物的名稱,而是培養孩子正面的生命態度。
台灣山林悠遊網 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 

 

走在生機盎然的步道,享受芬多精SPA/湯谷明攝影

980821-70

 

小朋友仔細端詳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玻璃瓶,原來,歷史就記錄在步道上/王力平攝影

980821-71

 

日治時期師範學校的音樂科課本中,關於遠足的童歌/伍元和提供 

9808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