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文化講座」歐洲多元文化/陳之華


內文


我與歐洲結緣的開始

我是在1990年第一次踏上歐洲大陸,當時是到英國念書,當然那時候有關歐洲留學的資訊和今天相比,實在是相當有限;不僅沒有具規模的歐洲教育展,連英國文化協會在台單位都還屬於草創時期,當時也沒有網際網路,更不像今天有歐洲聯盟研究協會等各單位共同主辦的各式講座來與大家交流,提供對於歐洲文化、旅遊、求學、遊學等不同需求與興趣的人們,一個更多元獲取訊息的管道。

首先,想和各位分享自己的歐洲生活和旅行經驗,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和歐洲好像蠻有緣的,第一次出國就是到英國念書,而且那時候利用了幾次學校的假期,當起了背包客,曾經在博物館前啃麵包、住過青年旅社、趕火車、睡夜舖火車等各種的自助旅行經驗。

所以在第一回的歐洲生活裡,自己就有機會認識了西歐大陸以及部份的東歐國家;這個經驗,確實為我開展了不少視野,也開啟了我對於整個歐洲的廣泛與初步認識。

之後,我回到台灣,在美商廣告公司工作;在一次定期的訓練分享會議中,談起自己的歐洲旅遊經驗。當時,我用投影機更換透明投影片,影片上畫有歐洲地圖,把自己曾經走訪過的地方串連起來,還將整個會議室以數十張明信片佈置,讓與會的同仁們都能環繞在歐洲的風情裡;那天,我侃侃而談,似乎「真的」很懂歐洲。

後來我又離開台灣,到西非洲居住,那四年間,有好幾次必須從非洲飛往西歐各國轉機,所以再度造訪了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那是讓住在西非的我,有機會回返「現代化」的紓壓之旅。

四年結束,我從西非洲搬遷到了美國居住兩年多,再回到台灣三年之後,我再度踏上歐洲大陸,不過這回,我去了位於歐洲大陸最東北方的陸地盡頭,那一塊正是我先前的歐洲經驗值,所未曾真正認識過的「北歐」。

北歐居住六年期間,開始帶著兩個女兒認識歐洲,所以我再度造訪了許多曾經踏過的歐洲景點,但同時再將行旅的版塊擴大,納入了其他過去未曾有機會訪視的國家如:北歐各國、西班牙、葡萄牙、希臘、俄國、波海三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

這麼說來,我應該對歐洲很瞭解了,不僅住過西歐和北歐多年,也旅行了二、三十個國家,有些國家和景點還一去再去。但是,我發覺當自己愈走訪一個地方時,反而愈覺得自己真正瞭解的實在不夠多;再也無法像當年初次從歐洲大陸回國時那般地自信滿滿,以為對歐洲「瞭若指掌」。反而發現,還有好多地方沒有前往,仍然有太多的歐洲事務想再深入探究,心底那一股學無止盡的強烈感受,不斷澎湃鼓動,總覺得自己腦海中就是有個「無底洞」尚待填滿。

所以我今天來到這裡,說真的,還真是千頭萬緒,鼓起餘勇啊!畢竟要瞭解一個國家,就可能好幾年都探究不完,而歐洲大陸擁有這麼多的民族、國家、語言、文化,所以總是讓人愈探究愈迷惘、愈走訪愈想再度踏上。

多元歐洲的引人入勝

提到歐洲大陸,想先說明的是,歐洲並不是美國,許多美國的價值觀與想法,在歐洲真的不見得適用。記得我之前有幾位住過美國多年的朋友們,轉換了居住地而到了西歐某國,他們多半會先「唉」的一聲嘆息,然後直說:歐洲這裡什麼都小一號,不,是小了好幾號!你看看,我們家的廁所、廚房,說有多迷你,就有多迷你!天啊,我的美國經驗,來到這裡,當真一切都得歸零了!

歐洲大陸,確實有一套自己的哲理,到了歐洲,除了會讓人驚歎「美國真的不是全世界!」之外,歐洲的多元文化與多樣性,蘊育出了十分不同的人文與景觀,歐洲總是在古老、傳統與現代、摩登之間,找到了一個自己的平衡點。所以,歐洲的日常生活裡,多了些許自然展現出的一種從容與悠閒的氣度。

歐洲在歷經了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戰火蹂躪之後,不到半世紀之內,發展並選擇了邁入歐洲共同市場,現在進一步深入結合的歐洲聯盟機制,這個像是幾隻母雞帶著數十隻小雞的歐盟,從原本草創的十二國愈來愈擴大到今天的二十五國。當然,對於海外造訪歐盟的旅行者來說,最大的收穫可能是在申根簽證,以及使用歐元之後,不需要兌換十幾種貨幣了。

談到歐洲貨幣的統一,記得1990年代初期在歐洲旅行,每進入一個國家之前就得趕緊換成當地的貨幣,有時候甚至隔一天就得再換成另一國貨幣,從匯差到手續費等等,真是讓行旅者,傷透腦筋!多數時候,得換算清楚才行,從法朗到義大利以萬元計價的里拉,就搞得頭昏眼花。最麻煩的,還是旅程途中或結束時,所留下那一堆無法再使用的各國硬幣零錢。今天歐洲多數國家使用歐元,讓旅者在各地市場裡所見到的價格,少了要拿出計算機猛敲匯率變動的煩惱,算是很實惠、省事的政策。

當然,許多歐盟國家多少對於啟用歐元之後所帶來的高物價,頗有微詞,就以芬蘭來說,在2002年啟用歐元之前是使用芬蘭馬克,當時如果歐元兌換成芬蘭馬克是1:6好了,一替換成歐元後,人們就把許多物價直接四捨五入了,有的根本不換算而乾脆將原來的價格改掛成歐元!歐元幣值大,又很強勢,只要一般民生物品價格漲個三十、五十分,那種看似很小的數字,一旦用原來的芬蘭馬克換算下來,價格漲幅就真不小。

至於申根簽證的方便性,我記得以往到歐洲幾乎每一國都得辦簽證,說有多麻煩就有多麻煩,別人的土地還沒踏上,就得繳上不少旅行「頭期款」。自從歐盟地區實行申根簽證之後,一次申辦就可以讓人行遍十來國;而且使用申根簽證的國家一再增加,2008年初,連波羅的海三國都讓持有申根簽證的人們,暢行無阻。

歐盟的意義何在?

講到這裡,不免要提到,從歐洲在中古世紀的戰火紛擾,到二十世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今天的歐洲能率先將和平、合作的國界消弭,把不再需要簽證及海關的版圖擴充,在打破了傳統思維的疆域國界之後,卻還能保有各國、各族裔自身的文化與特色,實在令人讚佩!歐盟的成立與發展,讓歐洲人民可以自由往來,還讓移動與擴展所帶來的開闊視野,成為未來歐洲青年最珍貴的一項資產,因為多元文化與多種族裔的匯聚、融合,不僅拓展了國際觀、學習不同語言之外,還能讓青少年時期就經歷到多元文化的接納和包容。

當然,人們在談到歐盟對於歐洲面貌改變所帶來的衝擊,不可否認的,總會有人認為歐盟是個超大型的官僚組織,決策遲緩而且花費龐雜等等。但我卻曾聽過芬蘭的一位女性官員跟我提過,雖然每次到歐盟開會總覺得蠻累人,我瞭解她的意思,因為歐盟有二十五個會員國,一大群來自東南西北的人在一起開會,光一個義大利,就和北歐人行事風格南轅北轍,對於會議應該簡明或是繁瑣的想法也不盡相同,當然累人。

但這位芬蘭官員接著又說:以前我一直覺得去歐盟開會很累,但後來我們都換了一個角度來思索,就是雖然我們坐在這裡,看起來在消耗生命,但我們也可以說是在盡力為大家取得共識;或許會議總是不免冗長、吵雜,但是這一切真的是比過去動不動就是兵戎相見的血腥殺戮,成千上萬人死於戰爭,要來得好多了啊!

她的一席感慨話語,真是道破了歐盟對全世界終於邁入二十一世紀的貢獻,就是以和平共處去改變世界,以合作協調的機制去逐步引導周邊的國家納入這個取代了對抗、殺伐的體制和規範裡來,就能有機會改變這些較落後周邊國家的社會環境、生活水準及公共建設。歐盟的整合體系,讓西、南、北、中歐加上東歐,能以一整個歐洲的型態,不斷的往更良善、更平和的方向走。

豐碩多采的歐洲景觀

接下來,讓我們談一談歐洲的人文景觀吧。毋庸置疑的,歐洲的音樂、藝術、歌劇、文學、工藝、建築與設計等等,都有相當出色的表現,從奧地利的維也納音樂之都,到義大利的米蘭時尚,瑞士琉森的明媚風光,法國巴黎的多彩建築與藝術,以及各國、各族裔豐富多元的文學作品等等,一塊相較於全球總面積其實不算大的歐洲,卻有著如此豐碩多樣的變化。

從法國北邊一路跨過庇里牛斯山來到西班牙南邊,整個地表景致與建築人文風格,就極為不同,不僅讓人可以從羅馬時代到法國路易皇朝時期、從奧匈帝國到北非摩爾人的文化遺址,成就了這片土地上的特殊風光,讓世人在此旅遊時不僅心曠神怡,也對於這樣多文化的生活方式心生嚮往。

至於到歐洲去旅遊,則端視每個人的喜好、選擇與需求,最基本規劃不外乎依照天數來估算,再把個人條件與理想等考慮進去之後,來選擇是跟團還是採自助旅行,甚至半自助旅行的方式進行。其實,各種方式都有其好壞優劣,也都會產生不同的旅遊經驗值。

對於不是跟團的朋友們,在歐洲,不論各位是想要搭乘火車去旅行,或是乘坐遊覽車、自行租車來個開車遊歐洲等等,都將會有機會看到不同的景觀與視野。歐洲大陸的鐵路網建設得非常緊密,真可說得上是四通八達,而跨國鐵路之旅的歷史也相當久,有時從一個國家坐上臥鋪火車,一覺到天亮之後,也就來到了另一個國度。

我的芬蘭與北歐生活感想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在這裡簡略地和大家說說北歐,以及芬蘭教育成功背後的概念。

對於北歐各國以及芬蘭的教育體系與思維,我想,她和亞洲國家的教育概念很大不同之處是在於,當亞洲國家如此地熱衷於「拔尖」的想要找出菁英中的菁英時,北歐的社會卻深信每個人都不一樣,都值得尊重與重視,他們希望教育的機會與資源是大家均等享有的,教育制度應該是具有公平和正義的為全民服務,是屬於全民的,而優良、普及、正常的教育更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最佳基礎。

北歐的教育,從小到大,皆採取免學費;以芬蘭來說,她除了免學費之外,中、小學還供應免費營養午餐。芬蘭近年來在基礎教育的國際評量高水準表現,讓世人驚豔,最主要原因就在於她將教育資源落實到全民共享,而且澆灌更多資源給與學習能力較為中段以及落後的弱勢孩子們。這些芬蘭人傾注資源,給予弱勢者更多的專業照顧與支持,就是因為有心將所有的孩子都帶上來,也深信自己國家不能失去任何一個子弟。幾十年來真正將「以人為本」的思維付諸實現,使得芬蘭成為全球中學生評比結果中,學生素質最平均、整體學習成果最優質的國家。

此外,芬蘭在基礎科學研究、高水準電信科技、生化醫藥科技、音樂藝術、設計上也都有令全球刮目相看的表現。而芬蘭在國家競爭力以及許多新生事物上的發展概念,不僅超越了不少舊有框架、打破傳統與既定形式的局限,更希望回歸事物根本、以人為主體,來因應未來大勢所趨的知識型社會。 

「國際觀」就來自一念之間

今天在此和大家分享的,是因為自己的旅行與居住經驗,才有機會對歐洲作了比較深刻的瞭解。想說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所謂「國際視」;出國走走,有行萬里路的豪邁,而行旅見聞也必然對於個人的視野帶來衝擊與開拓。但有時許多人到了國外生活或求學,卻只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埋頭耕耘,對於最貼近的生活環境與週遭,和其他人的社會文化,一點都不感興趣,全然不會想要深入去瞭解、體會;可想而知,不論生活個幾年,對於所有的外在人文與景觀衝擊,必然的視而不見,或甚至隨口議論的說:「我看他們也不怎麼樣…」。那麼,即便出過國,其實也未必真的會有什麼「國際觀」,對吧?

所以「國際觀」,應該是一個很基本的概念,我認為是一項在跨文化間的融入、衝突和衝擊中,不斷產生而成的產物。那種逐漸成於心胸之中的小小因子,終於會因著打開的視野,與願意接納新事物的熱忱,而成為你我觀看世界的新視窗。

因為能夠,也願意承受不同文化與生活的衝擊,所以會產生有深度的思考;這些日積月累的思考,適足以讓你我逐漸心生反思,原來,自己過往所堅持或養成的價值觀,不見得是唯一的、不見得放諸四海皆準,也不見得最適合自己。

這些讓我們就咀嚼、反芻、再吸收的新思維,經過不斷內化之後,其實非但不會讓我們失去原本的價值觀,反而會有更深入觀察、體認自身文化與族群,並且增強既有價值體系的效果。到了這時候,一個具有跨文化特質的國際觀,就能成型。

有人出了國,卻不見得有國際觀;但是也有人沒有出國,卻因為有著開放的胸襟,樂於求知,不斷汲取自身與周遭環境的變化趨勢,從豐富的閱讀與視聽資訊,知曉、尊重各國族裔、民情,那即便未出國,當然也能具備了讓人欽佩的國際觀。

所以,讓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出國是要做什麼?為什麼要前往不同國境與文化?是要去讀書,那想讀什麼?目標與規劃在哪裡?短期的、長期的想法又是什麼?

其實,不論出國是去流浪,或只是出走看看世界,或想去念個學位,或短期遊學、工作、生活等等,都是很好的抉擇。畢竟,沒有人一定要追隨著他人的路子,而任何的選擇,都會有不同的收穫,也必然會豐碩你的人生。

所以只要想通了、想清楚了,就帶著好奇心勇於直前,相信自己,持守著那一份最原先執著的勇氣,那任何行旅和經驗,必將會為你的人生增添色彩。在座各位之中,如果日後有機會前往歐洲,我會鼓勵大家,一定要找機會從居住的城市和國家出去不同地方走走,畢竟,有機會到了「貴寶地」,就是入了寶山,真的豈能空手而回。豐碩的景觀與多彩的人文就在眼前,掌握住了,就是一生的精彩收穫啊。

「完美」的歐洲人

「一個完美的歐洲人應該要像義大利人一樣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像法國人一樣會開車;像英國人一樣擅長廚藝;像德國人一樣幽默;像希臘人一樣具有組織能力;像愛爾蘭人一樣不愛飲酒;像葡萄牙人一樣擅長科技;像西班牙人一樣謙虛;像比利時人一樣總是待在辦公室裡;像荷蘭人一樣慷慨大方;像丹麥人一樣小心謹慎……」(本文作者為自由作家與專欄作者)
作者
981225-36
放大圖片檢視 >
芬蘭冰封海面上的破冰船「SAMPO」號
芬蘭冰封海面上的破冰船「SAMPO」號
放大圖片檢視 >
法國南邊普羅旺斯的塞尚畫室
法國南邊普羅旺斯的塞尚畫室
放大圖片檢視 >
創意十足的西班牙達利美術館
創意十足的西班牙達利美術館
放大圖片檢視 >
丹麥著名的小美人魚雕像
丹麥著名的小美人魚雕像
放大圖片檢視 >
芬蘭的西貝流士公園
芬蘭的西貝流士公園
放大圖片檢視 >
瑞典的玻璃工藝設計品
瑞典的玻璃工藝設計品
放大圖片檢視 >
通往挪威北角路上的夏日北極圈景致
通往挪威北角路上的夏日北極圈景致
放大圖片檢視 >
以玻璃工藝設計著名的瑞典
以玻璃工藝設計著名的瑞典
放大圖片檢視 >
希臘聖托里尼島上隨處可見的湛藍天際和純白色建築
希臘聖托里尼島上隨處可見的湛藍天際和純白色建築
放大圖片檢視 >
法國羅浮宮三寶之一:米羅的維納斯
法國羅浮宮三寶之一:米羅的維納斯
放大圖片檢視 >
義大利的比薩鐵塔
義大利的比薩鐵塔
放大圖片檢視 >
挪威奧斯陸的全新歌劇院
挪威奧斯陸的全新歌劇院
放大圖片檢視 >
希臘聖托里尼島上的美麗風情
希臘聖托里尼島上的美麗風情
放大圖片檢視 >
西班牙安達魯西亞的塞維亞古都
西班牙安達魯西亞的塞維亞古都
放大圖片檢視 >
保加利亞的世界遺產理拉修道院
保加利亞的世界遺產理拉修道院
放大圖片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