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藉教育改革締造另一次台灣經驗

藉教育改革締造另一次台灣經驗

  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目前世界先進國家都注意新世紀社會變遷和未來世界動態,評估重要項目,積極推動教育改革。中華民國即將邁入開發國家之林,也順應此一世界趨勢,致力於新世紀教育改革的研究、規畫與執行。迄今為止,各項教育改革報告書與方案紛紛提出,其中尤以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最受矚目。各項教育改革建言都共同指向學習社會的建立,這是各界一致同意的教育改革方向。

一、邁向學習社會

  在社會經濟及資訊高度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已朝向富裕、多元及開放社會的方向前進,不僅國家社會繁榮進步,人民生活也日益富足。但在邁向二十一世紀開發國家的時刻,我國也面臨不少挑戰:包括國家競爭力的提升、人文關懷的促進、國際化衝擊的因應、及個人發展需求的滿足等。


  面對這類挑戰,先進國家共同認為:未來社會一定是學習社會(learningsociety)二十一世紀一定是終身學習的世紀,因此各國莫不大力推動終身教育,把學習社會的建立當成教育願景和社會理想,我國當然也要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國需要發展終身教育體制,邁向學習社會,提供每個社會成員不斷學習的機會,讓每個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相處、學會成長。


  邁向學習社會的教育改革,首須掌握學習社會的特徵。第一,在學習社會中,學習與教育是個人終其一生,持續不斷的過程。第二,學習與學校教育是不同的觀念,學校教育只是學習的一個管道,而不是唯一管道,兩者並不相等。第三,在學習社會中,各種型態的學習與教育必須協調統整,以滿足不同年齡階層的需要。第四,學習社會強調全人發展和創意發展的重要性,尊重個人自由發展和不同思維方式。第五,學習社會強調終身教育,使個人更能接受現代思潮,更具歷史觀、科學觀及國際觀。最後,在學習社會中考試將喪失其傳統的重要性,每一階段的學習成敗只具有相對的意義,即使前一階段學習失敗,後來的階段還有許多成功的機會,因此不能以某一階段考試的成敗做為論斷個人表現優劣的指標。


  教育部已研擬發布「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規劃以「建立學習社會」代替以「學校為唯一學習管道」的教育體制。白皮書內容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指陳我國邁向開發國家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及必要回應;第二部分提出開發國家的教育願景及建立學習社會的目標;第三部分陳述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具體途徑。除此之外,邁向學習社會白


皮書還規劃十四項具體改革項目,其範圍廣及回流教育制度的建立、終身教育法規的研訂、入學管道的放寬、課程教學的調整、全民外語學習的推廣、成就知能認證制度的建立、終身學習場所的普設、學習資訊的整合、終身學習卡(護照)的發行等。對於家庭、社區、企業、矯正機構、公務人力發展機構等學習型組織的建立,以及讀書會活動的推廣,也都訂有相關方案。

二、經營教育改革

  目前所有教育改革工作都必須與終身學習社會的建立相聯結。邁向學習社會教育改革的經營,必須在創新、求變之外,運用系統思考、把握整體方向,選擇適當策略,提出周延計畫,協調各種意見及資源,落實績效責任,才能實現改革的理想。


  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教育改革,必須藉由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予以落實。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的研擬,則必須檢視各教育改革報告書的建議,研提具體的中長程計畫和實施方案,對於其中迫切且具關鍵性的教改項目,擇定優先辦理的事項,規劃行動方案,整合各部會和民間的力量,極力促成改革。


  教育部凝聚共識,研擬完成的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先後經行政院教育改革推動小組及行政院院會通過。這項行動方案共包括十二個項目,其中涵蓋幼稚教育、國民教育、技職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家庭教育等領域,對學業成績較差學生、身心障礙學生、原住民學生等弱勢族群的教育尤予重視。為求各級各類教育正常發展,升學管道必須暢通,入學方式和選才標準必須朝向多元化調整。此外,學生輔導、師資培訓、資訊教育、教學科技、教育經費及教育研究都要進行配套改革。各項目的執行內容很多,茲扼要說明如下:


  一、普及幼稚教育-修正相關法規,充實幼稚教育課程、活動及設備,強化幼稚教育師資水準與專業知能,提升幼教行政功能、監督與輔導績效,健全幼稚教育發展。
  二、健全國民教育-釐清中央與地方權責,協助地方政府更加自主。革新課程與教材,辦理補救教學。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提升小班教學效果。
  三、促進技職教育多元與精緻化-健全技職教育體系及彈性學制,提升技職教育品質,落實職業證照制度,擴大辦理綜合高中。
  四、追求高等教育卓越發展-修訂大學法,研議設置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加強提升大學水準之配套措施,發展各具特色之高等學府,辦理私立大學校院及技專校院獎補助。
  五、推動終身教育及資訊網路教育-健全終身教育法制,統整終身教育體系,各級各類學校配合從事改革。建立回流教育制度,增加終身學習機會,培養國人終身學習理念。健全終身教育師資、課程、教材及教法,強化社會教育機構功能,加強資訊與網路教育。
  六、推展家庭教育-建立家庭教育法制和體系,研發優良家庭教育的課程、教材、教法,提升家庭教育人員知能,宣導家庭教育理念。
  七、加強身心障礙學習教育-提升身心障礙兒童發現率,建立特殊教育學生多元安置設施和就學的特教輔助支援系統,強化特殊教育專業輔導功能。
  八、強化原住民學生教育-建立原住民教育體系、生活及教育輔導體系,強化原住民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教育設施水準及師資培育、任用及進修。
  九、暢通升學管道-適度調整高中、高職容量比例,實施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擴大大學就學機會,建立大學多元彈性入學制度。
  十、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建立教學、訓導、輔導整合的學生輔導新體制,加強輔導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建立訓輔工作諮詢服務網絡,結合社會義工與退休教師推動訓輔工作。
  十一、充實教育經費與加強教育研究-研訂教育經費比率,籌設國立教育研究院。
  十二、健全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加強多元師資培育制度,充實師資來源,健全師資培育機構組織與功能,落實教育實習制度及功能,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

三、我國二十一世紀教育發展的願景

  建基於終身教育白皮書教育改革項目的實施和教育改革行動方案中十二項教改項目的推動與落實,配合本部其他教育發展項目的積極改革,預期至民國九十學年度(公元二○○一年),我國教育發展可以建構完成嶄新的教育環境,趨近學習社會的理想,滿足終身學習的需要。這個願景可以用下列具體目標加以描述:


  一、國民教育的在學率由目前的九十八‧三八%,更趨近於百分之百。國中國小中輟生(不含失蹤學生)由八千人降低為二千人以下。幼兒教育全面推動,五歲幼兒入園率達八十%以上,每個兒童都能及早學習的目標更加接近。
  二、高中、高職容量由三‧六比六‧四調整為五比五,提供國中畢業生更多就讀高中的機會,同時高職類科配合社會需要調整,社會所需基層技術人才不虞匱乏。另為提升全民教育水準,鼓勵國中畢業生繼續升學進修,其升學率可達九十六%以上。
  三、高中、高職、五專畢業生的升學進修機會增加。十八至二十一歲人口的淨在學率將達三十七%,高等教育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將達三‧三五%,高等教育機會更加充裕,且配合就學獎補助體系的建立,教育機會更加均等。專科畢業生升入二年制技術系的機會可達二十五%以上。社區學院已經設立,未能進入傳統大專校院的學生,都可進入社區學院就讀,學習表現優異者並可轉銜大學繼續進修學士學位。
  四、技職校院結合職業證照制度,加強技術和實務教學,高職畢業生取得丙級技術士證照的比率,工業類科可達六十%以上,商業類科可達三十五%以上。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學生取得乙級技術士證的比率持續提高。
  五、回流教育制度完備。大學回流教育體系建立,回流學習人數逐年增加。研究所正規班與在職班研究生人數比例趨於平衡,約達一比一。高等技職教育的回流教育充分提供每個工乍者在職進修機會。技職教育多元學習組織方案開始實施,工作中的學習和成就開始為技職學校所採認,業界、職訓機構及技職校院三聯結的教育體制合作更加緊密。
  六、入學制度全面改革。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開始實施,取代傳統的聯招制度,基本學力測驗分數納為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方式的選才標準。高中高職和五專多元入學方案繼續推動,大學及技專校院考招分離即將實施。回流教育在高等教育的推動,開始採計工作經驗、專業技術證照、其他工作貢獻,做為部分入學條件,使在職人員有更多機會回流到大專校院繼續學習。
  七、教育品質全面升級。國中國小九年一貫課程規畫完成並開始實施,以培養學生十項基本能力為目標,國民教育更加健全發展。高中、高職新課程開始實施,技職校院一貫課程(含科系調整)也已規劃完成,陸續推動落實改革。大學教學品質與學術水準,經由系所調整、課程改革、評鑑制度、民間興學參與及國際交流合作等措施之推動,也全面提升。
  八、弱勢族群學生普遍受到照顧,教育機會更加均等。國中國小學習低成就學生接受特別學習輔助者達二十%。身心障礙學童義務特殊教育就學率,達到普通學童就學率九十五%的水準。原住民教育改革除發揮原住民文化特色外,原住民的大專、高中、高職就學率將達到一般人口平均水準。
  九、終身教育體系逐漸完備。文盲率由目前的五‧六八%降低為二%以內,達先進國家的水準。終身學習卡(護照)普遍發行,全國約有三百萬人持有,配合社區資訊網路,進行各種學習活動。成就認證制度已經建立,開始認可學習社會各種學習成就。
  十、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的學生輔導新體制試辦評估完成,推廣於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實施,各校師資人力獲得充分運用。中小學師資培育多元化政策,促使師資供需趨於平衡。中小學教師進修制度建立完成,每位教師都領有進修護照,累計進修時數,提升教學品質。
  十一、教育支援系統愈趨完全。國民中小學每班學生數已經朝向三十五人的標準降低。每個學校都有電腦教室,中上學校學生都已接受網路使用訓練,國中國小學生都有機會學習上網,師生角色改變,教學水準日益提高。獎補助私立大專校院經費達私校經常收入的二十%。國家教育研究院設立,開始發揮教育政策研究和課程研發的功能。


  這些具體目標和同步進行的各種教育品質升級措施都達成之後,展望民國九十學年度我國教育發展的願景,教育機會大幅擴充,各級學校在學人口增加,班級人數、師資、設備等學習環境大幅改善,整體教育品質提高。原來學習成績較差學生、原住民學生及身心障礙學生等弱勢族群獲得更多照顧。回流教育和終身教育制度建立,教育更具彈性,更能切合學習者和社會的需要。升學管道暢通,繼績升學進修的機會大幅擴充,中小學學生的升學壓力和課業負擔合理減輕。中上學校入學方式多元化,多元選才標準包含學力測驗分數、在學表現、工作經驗、工作表現等,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自尊自信。中小學教學趨於正常化,每個學校都能照顧到校內每個學生,充分開發學生潛能。


  同時,高等教育學府產生良性競爭,愈來愈趨向國際化,教學、服務和學術水準都有所提升。技職校院科系設置更符合產業和社會需要,技術和實務教學更具成效與特色。大專校院(包含社區學院)所提供的回流教育機會增加,學校畢業生願意就業,取得工作經驗,追求工作成就,並能利用各種回流教育管道,繼績不斷地學習。就業市場人口與學習人口交互流動,不但促進全民進修,又能穩定產業人力,提高工作水準。學校和社會中具教育功能的機構全體總動員,共同開拓學習機會,共創學習社會。社區民眾能學、願學者,都有機會學習。每個學習者都可享有快樂、活潑及創意的教育。

四、藉教育改革締造另一次台灣經驗

  教育發展可以促進社會整體發展。過去幾十年來,我國的教育發展培育了社會各行各業所需要的人才,帶動經濟發展,增加國民所得,改善國民生活,舉世譽為台灣經濟奇蹟。其後,教育發展所培養的人才,也帶動社會朝向自由化、民主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前進,促成民主政治體制,舉世譽為台灣政治奇蹟。


  當經濟和政治發展帶動整個社會轉型之後,新的社會體制開始衝擊傳統教育體制,要求教育也要朝向自由化、民主化和多元化的方向改革。誠然,教育應與社會各個環節良性互動,絕不可落後於其他領域的改革,教育更要前瞻規畫以培育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進而帶動下一波經濟、政治甚至是文化和社會的改革。


  任何經濟的成長,都需要教育做基礎;任何政治的進步,都需要教育做為支柱;任何文化的精緻發展,都需要教育做先鋒;任何社會的開放、和諧與秩序,都需要教育做為後盾。偉大的政治家無不重視教育,以培養全民民主法治素養;偉大的經濟決策者莫不重視教育,以培育經濟成長最重要的人力素質;偉大的文化舵手無不發展教育,以培育能創造和發展精緻文化的個體;偉大的社會改革者也無不肯定教育,以改革個人心靈,健全社會制度,實踐社會理想。


  民國九十學年教育發展的具體目標達成之後,我國將以比較成功而有效的改革完成二十一世紀教育發展的願景。未來,我們的下一代所經歷的教育旅程應該迥異於過去與現在-那是終身繼續不斷學習的旅程。在終身旅程中,每一個國民都會具有再學習的知能、做事的關鍵能力,以及成為社區、國家和地球村公民的人際能力,並能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已的理想。


  在世界歷史中,中華民國不會只有一次創造經濟奇蹟和政治奇蹟的台灣經驗。如果我們的願景成真,中華民國將締造另一次台灣經驗,再創台灣經濟、政治甚至是文化、社會發展的奇蹟,順利邁入開發國家之林。屆時個人心靈得到淨化,潛能充分開發,人人富而好禮,充滿愛心,關懷社會,幸福快樂;而且政治更加民主,法治落實,社會有秩序,文化品質高,國家競爭力也大幅提振,而為舉世所稱羡。目前投資於教育改革就是投資未來;目前貢獻於教育改革就是貢獻於未來。讓我們共同期望:這一次教育改革所凝聚的成果,成功地締造另一次台灣經驗!
                           
(作者為教育部部長林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