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藺草與苧麻的對話--記一場「頗有味道」的展覽

藺草與苧麻的對話--記一場「頗有味道」的展覽

  為了呈現台中縣豐富的編織工藝風貌及特色,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特別從八十七年的十二月五日至二十九日在國父紀念館的翠溪藝廊,設計了一次「頗有味道」的展覽,因為凡是有意前來或無意經過的觀眾都會因為一股芬芳、熟悉的草香所吸引,仔細一瞧,原來展出的是常見於臨海與山邊的「藺草」及「苧麻」等纖維作品。



  「藺草」的芳香對於年近三、四十歲以上的人而言,那可是極為窩心的味道,因為從小就睡在藺草蓆上垂涎作夢長大,年輕的一輩可能不知道咱們的大甲的藺草帽蓆早在日據時代就已經暢銷全省及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地,不僅發揮傳統精湛的工藝特色,並且帶動台灣編織工藝產業化的及國際化的發展趨勢,讓台灣一度享有「草編王國」的美譽。至今藺草的芳香對於離鄉移居國外的遊子而言,依然是引發鄉愁的原鄉味;對於許多上了年紀的日本人而言,當年飄洋過海的藺草帽蓆香味,也是挺令人回味。



  而「苧麻」則是本土原住民及本縣和平鄉泰雅族的主要衣料來源,對於沒有文字紀錄的泰雅族人而言,現存的苧麻織衣已成為他們歷史文明與物質文化發展的最佳證明,並且已被謂為重要的原始藝術之一。



  這兩種頗不起眼的草本植物,因為先民的善加利用,及發揮智慧與巧思,而逐漸發展為本縣重要的工藝文化特色。但在傳統文化及工藝技術面臨衰微的當前,如何從少數尚存的耆老回憶裡找回過去精湛的工藝根源,喚起當地居民重新珍視舊有的工藝文化,是刻不容緩的。



  為了保存傳統的編織技術及工藝文化,並同等促進其現代化、產業化、文化化之發展,所以,本縣從八十五年起就規畫了一系列的重振計畫,由於考量持續性的經驗累積及當地居民的共識是傳統工藝再生的重要關鍵。因此特地結合了縣府農業、教育、計畫等局室及文化中心、大甲鎮公所、農會、和平鄉公所,以及各國中小學等不計其數的人力與物力上之資源進行各項的推廣活動。從鼓勵農民栽植、開設師資培訓、推展中小學鄉土研習、到社區家政班、長青班編織研習等,雖然在執行的過程中,推展不易、成果緩慢,然而卻逐漸地燃起再生的一線生機。



  為了將編織工藝深植於學校教育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也分別與大甲鎮農會及和平國中舉辦了初級藺草與苧麻編織工藝暨教材編寫研習活動、邀請各校美勞、工藝或家事教師參加,以培育優良的師資並讓其思考如何運用於教學,同時更針對中小學生的身心及興趣發展,來設計生動而有趣的課程,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孩童從小就體會自己動手創作的樂趣,及對於生活美學上的經驗累積。



  此次由文建會及國父紀念館策畫的「認識鄉土文化系列特展」中,台中縣即將以上的成果提出與觀眾分享,並且有傳統的藺草產品及泰雅族苧麻衣飾文物與其相輝映,計有藺草編織的帽子、草蓆、提袋、手機袋、坐墊、桌墊、名片夾、童玩,以及配合流行趨勢及藝術創作的苧麻織品等兼具實用與美觀的作品一百餘件。



  此外,為了讓展覽更為生動,現場還陳列有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所出版的編織系列叢書,供觀眾參考;以及相關影帶、紀錄片的播映;十二月十三日當天還邀請了林為道、黃亞莉、林淑莉等現場解說及示範傳統的泰雅腰機織布、及現代的卡片織布等技術及發展;十二月二十七日也邀請大甲朱周貴春一家人、陳碧鸞女士,以及孫業琪先生等,示範編織草帽、草蓆、鞋墊、童玩等一系列的配合活動,從絡繹不絕的觀賞及不斷詢問相關問題的觀眾中,仍然有許多的台北市民對這兩樣老祖母時代的展品有極高的興趣,就連美國在台協會主任夫人Mrs. Johnson也特地前來參觀。



  展場中懸掛著一片圖版,敘述著:
   尤瑪 你今天來學織布?
   這些我曾學過 妳會繼續嗎?
   以前學的很多 但妳從未經歷過
   我已經忘記了 也不能織了
   眼睛不再清楚了
   如果還能記得 那該多好
   織布的事你知道了嗎?
   妳若能學會 那該多好
   往事都到那裡去了
   人老了心裡會想很多事
   愈想愈多 無法停止
   〈引自「石壁部落的衣服」紀錄片〉



   這是一首令人心酸的泰雅族曲調,許多觀眾看了之後,常常感動不已。傳統工藝的承傳與振興,仍然需要由各個角落、各個崗位上,許許多多的「尤瑪」來堅持著,才能重新織出絢爛奪目的新格局!
(作者任職於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張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