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從「鶯歌陶瓷饗宴」認識鶯歌

  陶瓷製作是一項古老的產業,而鶯歌的陶瓷卻是歷史甚短。一九六○年以前進步相當緩慢,大多以家庭式的規模從事粗劣成品之生產。然後逐漸與海外接觸而有外銷的機會,但在品質及價位方面,一直都屈居下風。成立於一九五七年的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陶瓷研究室,是一專門針對台灣陶瓷發展進行學術性研究的機構,實際的研究範圍包括水泥、玻璃及耐火材料。初始因受限於經費及人員,研究的項目及數量不多。直到一九七○年陶瓷研究室新廈落成啟用,有場所與設備後才正式開始舉辦講習會,或闢處供業者諮詢,然接觸面猶未普及。雖然以「客廳當工廠」的經濟政策讓小型手工業如雨後春筍、萌芽林立,然而代工的性質很難有獨創的新意。至一九七○年代末期,雖然十數年來也聘請外籍專家顧問指導,實質收穫還是有限。

  一九七○年前後,陶瓷業的燒成燃料全面捨生煤,改用天然氣或液化石油氣,充足的電力供應和電子制御設備逐漸普及,這是一項相當重大的的革命性變化。生產方式與管理機制全面更新,很多類別的生產方式和以往有相當所大的差異,尤其在建築瓷、衛浴陶瓷、食器餐具及精密工業陶瓷等。也大概從此開始,鶯歌的陶瓷可以分成兩個生產類型,一個以新式設備和新管理方式的量產事業如上述者;一個是猶在傳統技法徘徊,力求突破的美術和裝飾陶瓷,如仿古陶瓷,裝飾陶瓷、休閒陶瓷、和較後期出現的,被稱為陶藝的藝術(美術)陶瓷。

  「台北縣鶯歌鎮陶瓷文化觀光發展協會」於一九九八年六月成立,她的成立宗旨大要是︰「結合各行各業的力量,提升陶瓷業及文化觀光資源,扮演地方政府與業界溝通的橋樑,使陶瓷產業製品國際化,讓陶藝之美本土化與現代化。」於年末交春的時節啼聲初試,結合「產業、政府、媒體、雜誌社、社團及學校」,展現整體合作,以團結的、有組織的、匯集所有參與者的智慧,發揮團體的力量,以全然不同的方式舉辦該年的陶瓷嘉年華--「一九九八陶瓷藝術大展」。呈現在全國民眾的眼前的是一個能表現創意、蘊含愛心、充滿溫馨而又能夠「交流、觀摩與融合」的完美果實,她就是「多樣、全方位」而「集中」的陶瓷之美,且是有獨一無二特色的鶯歌。

  回顧一九八六年,鶯歌鎮公所獨自以有限的資源舉辦首屆規模很小的陶瓷展開始,經過約十年的努力,其間陸續有如國際獅子會、青商會等社會團體參與,逐漸注入「關心社區」、「策略活動」的能量。到了一九九四年,將名稱改訂為「陶瓷嘉年華」。次年,行政院觀光局及文建會先後加入並大力支持,挹注資金,於是規模擴大,活動更積極,廠商與作家都踴躍參與。將原本並不具特色的趕集、著重商業利益的展售會型態,利用生動的「現場互動」、活潑的「專業導覽」,朝向略具「文化建設」和「社區公益」態勢的「展示會」邁進。

  今年,「一九九九嘉年華活動」展開之前,文化建設委員會及國父紀念館邀請台北縣文化中心主辦「鶯歌陶瓷饗宴」,委託陶瓷文化觀光協會協助辦理,請協會的會員們共襄盛舉。有卅二家廠商及工作室參與七月廿日至八月十一日的活動。他們提供八十餘件包含早期、現代製作的民生日用瓷、仿古、彩繪、現代陶藝及製陶用具等。這些展示品不論是仿古或新創,從造型到釉色和裝飾,都各具風格和特色。例如玲瓏小巧的手製茗壺、熱鬧光彩奪目的結晶釉、冷沁淡雅的釉下青花染付、花團錦簇的釉上彩飾、呈現蒼勁力道的刻書、鮮豔明亮的三彩、翠綠溫潤的青瓷、或富貴豪華的金彩、還有那些注入新潮思維的陶藝製作及古代名釉之重新詮釋等,充分表現鶯歌陶瓷的豐富內涵。

  在如此美色之前,或許會讓我們有某個層次的冥想,去想像人們是以如何的技法成形、彩繪、施釉然後燒成;用那蘊含熱力的火焰,讓原本樸質無華的黏土、陶石,那無生命的粉末、顆粒,讓作者的巧思與靈感融入其中。更透過現場文字與歷史圖片的配合解說,現場「樂燒」活動的示範,使參觀的民眾充分體驗陶瓷製作的主要過程,明白鶯歌如何由台灣典型的邊陲小鎮發展到今日帶有文化、有產業特色的「陶瓷城」。這是一段歷史短暫的發展過程,但是所呈現在大家眼前的精髓是︰認識陶瓷做為器物的功能和感受其流露的美與風華之餘,也足以讓我們大略體會先民的生活方式,和今後陶瓷在日常生活終將扮演著如何的角色。

  這次「鶯歌陶瓷饗宴」使民眾從靜態的展示配合,動態的教育推廣活動中,享受到「玩陶」的樂趣,也有了休閒、也有了體會,相信大家都會將「美的光華」帶入家庭,讓文化的素養深入心中。也讓參觀的民眾明瞭鶯歌是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從粗陶器、陶器、半瓷、軟瓷到精瓷;從日用瓷、建築瓷、衛生陶器、宗教人像、玩偶、美術陶瓷、新潮陶藝、到精密陶瓷、工業陶瓷等等全方位有經濟價值的專屬產業、有美術及藝術創作、能詮釋本土文化、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她是豐富的、多樣化的、集中性的。她並不只是陶瓷的集散地而已,她更是懷抱有美好的遠景,融合藝術文化於產業的陶瓷重鎮。

(作者為國立藝術學院兼任講師-薛瑞芳)


 


展出之文物(市拿公司提供)


展出之文物(市拿公司提供)


< 放大圖片檢視 >


 


民眾在陶板上簽名留念


民眾在陶板上簽名留念


< 放大圖片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