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化石活化了台灣生命史


  「台灣」這塊土地原本沈寂在海底,經過了多少時空的轉移更替,才嶄露出來。又歷盡了無數的滄海桑田,方成了今天台灣的形狀。從無到有,植物、動物相繼的在這塊新生地留下了生活的足跡。



  當台灣初露,貝類族群跟著倘佯於沙岸之間;鯨魚、鯊魚更迴游於附近海灣。曾幾何時,台灣經過無數次造山運動,因古河流搬運的泥沙堆積,海灣變成山谷、沼澤,漸而埋沒、延伸;沼澤地區也只有像鱷類這些動物繼續與環境搏鬥,而貝類只有步向集體死亡的命運。



  台灣因為冰何時期的關係而與中國大陸相連接,除了眾多的動物相繼來到台灣外,人類也有機會親近這塊神秘之地。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當冰河期過後,有些動物因氣候、環境適應問題,多滅絕了,只留下了「化石」。

化石之鄉

  最近的百萬年前,在地史上稱為第四紀(更新世),其間曾有數次冰期。當每次冰期來臨時,全球海面普遍降下一百公尺;因此,現在的臺灣島,在第四紀的時候,臺灣海峽曾部分陸化和大陸相連接。



  菜寮溪流域因地層構造特殊,在早期每逢豪雨沖刷,在河床上即散佈大量古生物化石。民國廿年,首次發現化石以來,迄今已六十八年。此後陸續發掘出土的化石,不但種類繁多且為數豐富。以發現的化石所含氟、錳來鑑定,菜寮地區出土的化石,包括不同時期。在地層中除海棲生物的遺物與陸上搬入海中的炭化木外,尚有古象、犀牛、古鹿、野牛、野豬、鱷、鯨等大型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化石對海、陸生物演化及古地理環境之變遷,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民國六十三年台南縣左鎮鄉光榮國小師生,及一些業餘化石收藏研究者,將歷年來收藏之千餘件化石公開展示,引起各界重視。經前省主席林洋港先生、前楊寶發縣長及地方上有識之士重視、努力下,於民國七十年六月完成台南縣菜寮化石館之興建與正式啟用。近年來,由於地球科學日益受到重視,一般民眾及學校、機關團體絡繹不絕於途;尤以中、小學校戶外教學,更常以菜寮化石館為教學、研究重點。

認識化石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台南縣特有的化石文化,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將菜寮溪化石自八十八年一月一日起至一月二十七日止,首次於國立國父紀念館翠溪藝廊展出;並藉此機會,將較為特殊的化石在此介紹,以饗國人:



  (一)鹿化石
  菜寮溪出土的鹿角、鹿齒化石為數甚多,證明此區在更新世時(約二百萬年),鹿的數量不少。可以想像,古代台灣曾是糜鹿成群的地方。而四不像鹿,為我國特有的動物,是一種珍異的鹿類。牠頭似鹿、腳似牛、尾似驢、背似駱駝;體大如小牛,食植物,角的表面有許多瘤狀突起。



  (二)象化石
  最古老的象發現於埃及的始新世地層,叫蒙內象。牠們體軀很小,上唇肥厚,未具長鼻和長牙。劍齒象為現代象的早期代表,出現於上新世晚期,其後代演變為更新世有名的猛瑪象。猛瑪象體型巨大,最大的高達四公尺以上,其上牙甚長而且彎曲,全身披毛,不畏寒冷。然而到了更新世晚期,當氣候逐漸轉為暖和時,牠們因無法適應而絕滅了。到今天,象只剩下兩種,為非洲象和亞洲象,牠們都是猛瑪象的後代演化成的。



  儘管現在台灣沒有野生大象的蹤跡,但是從菜寮溪及全省各處所出土的許多象化石來看,台灣在更新世時,確是古象的樂園。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古象群中,包括中國劍齒象、東洋劍齒象、亞洲象、猛瑪象、諾曼象等。而這些古象化石,與大陸某些地方發現的象化石種類相同,所以推斷台灣的古象,可能是從大陸移居而來。



  (三)犀牛化石
  民國六十年冬,在菜寮溪旁所發現的犀牛化石,後經省立博物館策劃,於六十一年間,以將近一個月之時間,挖掘出土一隻幾近完整的犀牛化石。六十三年春,省立博物館特聘日本鹿間時夫博士等專家來台,共同進行復元工作,共費時兩個月,經鑑定此為犀牛之一新品種,並正名為「早阪犀牛」,其年代約為二百萬年前。因所發現的犀牛化石甚為完整,在學術上價值極高。



  犀牛屬於哺乳動物的奇蹄類。早期的犀牛沒有長角,到了中新世開始出現有角犀牛。在台灣所發現的早阪犀牛,為更新世早期的犀牛,比中國犀略小,頭上生一獨角,肩高約一點八公尺,現已絕滅。今天尚生存著的犀牛,只剩下五種;除非洲的兩種和蘇門答臘犀之外,在東南亞尚有印度犀和爪哇犀,它們都是中國犀的後代。



  (四)鱷化石
  鱷類主要分佈於熱帶地方,體質強健,可活二百年以上。鱷最早見於距今約二億年前的侏羅紀裏,為恐龍中保持原始水棲生活而延續至現在者。在菜寮地區發現的古鱷化石,定名為「台灣古鱷」,大致生存於二百萬年至七、八十萬年前之間。



  (五)左鎮人化石
  台南縣左鎮菜寮溪,出土的人類化石,經中日考古專家鑑定,年代約二萬至三萬多年。這是台灣首次發現的人類化石,在地質及考古學上具有重要意義,並稱此化石為「左鎮人化石」。



  左鎮人化石,出土於菜寮溪河床。骨片的形態特徵與現代人無本質上的差異,所以可認為是屬於「新人」階段的人類化石,它與「山頂洞人」的年代相若,是舊石器時代末期的史前人類。



  從以往所發現的化石區,更新世的人類常與更新世哺乳動物的產地密切關連。可能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在大陸與臺灣連接時(更新世冰河期),跟著華南動物群遷徙來台。推想當長濱文化原先由華南傳入臺灣時,首先應先到達西部地方,然後才移至東部;故有左鎮人或為東部長濱文化先驅的假想。

尋寶

  大多初次參觀菜寮化石館的人,難免會對這些「石頭」產生好奇,進而想親自嘗試採集的樂趣。但是,化石採集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雖然豪雨的沖刷,可以讓化石現蹤,卻可能必須冒著山崩、洪水、蚊蟲叮咬、蛇蠍侵襲等危險,才有機會尋覓化石蹤跡。而化石的清理更是一件費時的事;所以,如果不是相當有興趣、狂熱的人,尋回的化石,有可能也只落得棄置一旁的命運。玉不琢不成器,化石也有很迷人的丰采,只有用愛心呵護它,才會越看越有味。不論是如獲至寶的驚喜,或是採集時的驚險刺激;每個化石採集人,都有一大堆化石故事。所以,不得不佩服化石採集者的精神,也因為有他們的犧牲及對化石館無私的奉獻,才能將化石呈現在大家的面前,供大家欣賞、研究。


 
(作者任職於台南縣菜寮化石館-蒙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