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緣起
中山思想與生命價值學術研討會,由本館及吳鳳技術學院主辦,於2008年6月12日、6月13日,假吳鳳技術學院生有樓國際會議廳舉行。自2005年起,吳鳳技術學院即與本館合作舉辦和中山先生思想相關的研討會,2005年以「中山思想與人文社會」為主題,2006年為「中山思想與人文關懷、社會安全」,今年則以「中山思想與生命價值」為主題,期望透過探討中山思想與生命價值的真諦,推廣中山思想與相關學術的發展與演化。
本研討會由台灣大學、中正大學、嘉義大學、吳鳳技術學院、大同技術學院、台南大學及花蓮教育大學等七所大學,十多位學者專家參與,共進行兩場專題演講,發表九篇論文,茲將會議內容摘要如下。
二、 會議內容摘要
本研討會共兩場專題演講,第一場由葛永光教授主講,以「中山思想與生命價值:從倫理、民主、科學談起」為題,從倫理、民主、科學三個層面探討中山思想蘊含的豐富生命價值。民族主義的本質是倫理,民權主義的本質是民主,民生主義的本質是科學,因此葛教授認為從民族主義的觀點,中山思想告訴我們,要將小我與大我融合,將個人與國家融為一體,行仁重義,將小愛擴充至大愛,愛自己、愛家人、愛國人、愛世人。從民權主義觀點葛教授認為,中山思想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自由人,但必須追求法治範圍內的真自由,一個真正的自由人和民主人,必須要有相對的自由觀,尊重別人的自由,遵守法律的制度與規定,且葛教授認為做一個現代的民主人,要積極參與政治社會,對政治社會的改革與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從民生主義的觀點,葛教授提出必須用科學的精神與方法來待人處世,因此人的生命價值須著重客觀性、組織性及批判性,而對人生也應保持開放的態度。
第二場演講張清榮教授以「以中山先生『利他』言行貞定人生價值」為題,說明中山先生能「以博愛為理論的基礎」及「以實踐為服務的動力」,貞定其人生價值,因此能成為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爭議最少且備受肯定的偉大人物。張教授引用中山先生著作嘉言,說明中山先生承繼中國固有「利他」思想,包括王道、天下為公、民本、均富、天人合一、《大學》的「內聖外王」之學及《禮記》的大同思想等,可謂中華傳統文化的承傳者,而中山先生規劃各項富民富國的實業建設,更具體實踐其「利他」的言行。
本研討會共九篇論文發表,茲將重要內容摘要如後。李奉儒教授「自由多元社會中的生命價值觀:儒家德行倫理學的省思」一文,主要傳達在自由多元思潮下的後現代社會中,如何從傳統儒家的德行倫理學,淬煉出適宜的生命價值觀,以協助學生發展出尊重及關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價值及存在意義。李教授認為儒家所提「仁」的觀念是兒童發展道德的基礎,告訴學生由「親親仁民」達到「仁民愛物」的境界,即任何生命與非生命形式(如自然環境、文化典章及世界和平等)都是愛護與關懷的對象。李教授強調教師除建立學生對於儒家「仁」的道德觀外,更需注重師生間倫理的互動,並創造關懷與被關懷的體驗與實踐,以協助學生發展關懷的能力。
陳淳斌教授「地方自治與村民自治:一個比較性的觀點」一文,從思想背景、制度內容及自治體性質等方向,比較中國大陸當前所推行的基層民主制度及中山先生的地方自治學說。陳教授研究發現兩者的相異點為大陸的村民自治,屬於社會主義式民主的一部分,其制度特徵在於民主集中制及共產黨的領導,兩項核心原則,中山先生則非常強調民治,且中山先生對中央及地方事權的劃分,雖亦主張單一制,但依均權主義的原則,對中央及地方的權力劃分,是採權力的性質來區分,此外,國民大會本身並不具備立法權,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及職權範圍極為不同。兩者的相同點包括皆將國家權力的最終歸屬交付於人民、皆有一代表人民行使最高權力的代議機關、皆強調政府各機關的權力源自於國家權力機關並對其負責等三項。最後,陳教授提出中山先生在地方自治一章,包括民權初步的實際演練、政治參與的逐步擴大及政黨政治的重要性等三項見解,可供中國大陸未來制度再設計參考。
朱耀祥教授「台灣政治文化變遷與政治民主化之分析」一文,首先說明政治文化及政治民主化的關連性,朱教授認為若要產生民主政治,則必須先培養及塑造政治文化中的民主價值觀,豐富它的內容,將其推廣及深化到社會各角落,才能使民主的體制生根及持久。其次,分析台灣政治文化的變遷及台灣民主化的發展與困境,最後建議台灣將來應朝認同民主價值、堅持憲政主義、政黨革新、國會改革、邁向清廉政治及公民民主素養的提升等六方面努力,以求民主的發展與突破,此外,應從傳統君父思想的揚棄、關係與紅包文化的嚴格規範、政治菁英行為典範的樹立、公民社會大眾參與的鼓吹及民主法治教育的加強等五方面,尋求民主政治文化的徹底轉型。
李燕新教授「蘇過貶居嶺海時期之生命情懷」一文,分析蘇東坡幼子蘇過於嶺海時期的詩、文、賦等作品,歸納其蘊含的各種生命情懷,包括淡薄功名,棲隱江湖的生命情懷;超然物外的心理及借詠史事,抒發不平的心境。
廖志超教授「屈原與蘇軾的生命情調:從蘇軾的〈屈原廟賦〉談起」一文,藉由分析蘇軾作品〈屈原廟賦〉,比較屈原及蘇軾兩人的人生態度及生命價值。廖教授認為屈原執著固守,無法排解,因而以悲劇自沉的方式及痛苦的歌吟,完成自我的人格追求,不同於屈原的生命價值取向,蘇軾透露出珍惜生命,以變通曠達的人生態度,尋求自由及超脫,保持人性的本真。
蕭湘鳳教授「論秋瑾之生命美學與實踐」一文,分析女革命家秋瑾的詩詞文學創作,了解其成長過程與交友狀態,並且就秋瑾所致力的婦女運動及排滿革命運動,分析其生命美學。蕭教授認為秋瑾不僅是婦運宣傳家,也是實踐者,具實際體驗價值,同時秋瑾也是激進的勇敢革命家,擁有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更具備勇者不具的胸襟,選擇犧牲個人的生命,以喚醒國人的沉夢,而「死」彷彿成為其最後及唯一的等待與實踐。蕭教授認為從女性的角色而言,秋瑾極具創造地位,同時也開創出女性的另類生命美學。
丘慧瑩教授「用生命實踐傳統女性的完美價值:以歌仔中的雪梅故事為例」一文,丘教授以明傳奇〈三元記〉中的秦雪梅在「歌仔」中故事結局,探討女性的生命價值,丘教授認為雪梅的自盡,是在責任完結後自主性的選擇,用生命成就自己,也成就家人,將其視為用生命實踐傳統女性的完美典範,應屬實至名歸。
楊志遠教授「自覺與超越:從李贄之死談起」一文,從李贄畏罪自殺、被逼身亡及殉道或殉教等三種死因,探討李贄的生死觀。楊教授認為李贄生死觀雖受佛教及儒家影響,但對於死亡仍有自己的定見,李贄選擇以自殺了卻一生的關鍵在於超越自我及超越生死,最終獲得無畏的自由人精神。
王緯甄教授「論關漢卿雜劇中的女性衝突與化解之道」一文,以關漢卿雜劇為研究主題,以「人」的立場分析並探討女性在關劇中所面臨的衝突與化解之道。關劇中女性所面臨的衝突,包括親人的典賣、家庭的暴力、配偶之間的猜疑、圓滿婚姻的破壞、親情的割捨及娼妓從良的阻礙等六項,而王教授將衝突化解之道歸納為尋求官府協助、女子的智慧巧計及巧合等三項。在結語中,王教授認為關劇中,女性對自我的自覺意識極為明顯,對人生的追求不限於個人生命的存在或延續,且面對死亡威脅及理想追求挫敗,不輕言放棄,反而更積極追尋。
三、 結語
此次研討會以「中山思想與生命價值」為題,期望藉由與會專家學者研究的發表及意見的交流與討論,弘揚中山先生思想及生命價值的重要意義,亦使大眾了解自身及他人生命的價值,而能予以尊重及關懷。
議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