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時代新視野海外華人學術研討會紀要\顏妙幸

一、 緣起


「新時代、新視野─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由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歷史系、華僑協會總會、僑務委員會、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海華文教基金會、國立國父紀念館、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等單位共同主辦,於2009年1月3日、 1月4日,假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講堂舉行。以「兩岸僑務、僑教政策之過去、現況與未來展望」、「海外華人教育、政治、經濟、社會、新聞傳播之過去、現況與未來發展」為主題,希望藉由兩岸及國際學者與專家經由發表論文及討論方式,針對海外華人應如何在這個新時代以新視野,為締造中華民族和平繁榮的遠景,集思廣益。


本活動計有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美國等海內外學者專家24人發表學術論文、近200位關心僑務的人士參加。發表論文的題目,包括臺海兩岸的僑務政策、海外華文教育、海外華文媒體發展等等,並論及北美、南美、歐洲、非洲、澳洲、東南亞各國僑情。


二、 會議內容摘要


本次研討會分為專題演講與論文發表,茲將會議內容摘要如下。


  本研討會專題演講由推動臺灣研究海外華人研究不遺餘力之張存武教授主講。張教授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他以「台灣華僑華人研究」為題,對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1950年遷到臺灣來後,大家對華僑華人研究的情況作一報告。張教授注意到政府到臺灣後仍像以前一樣,對華僑非常關心,各機關出版的刊物經常提到華僑,像海軍、空軍出版的刊物經常提到華僑,不過最重要的是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做的工作。政府投下了佷大的心力與財力招收華僑子弟到台灣的大專學校求學。學成回歸僑居地的學子,甚至留在台灣者,有的成了研究華僑華人的重要角色。世界的移民不管其原因目的為何,人到了那裏其所載的文化就到那裏。明清以來的中國海上發展國勢不張,但人民走了出去,可以說是中國人民的擴展。華僑華人是中國人移民國外的結果。而中國移民是世界移民的一環。臺灣這個海島不管將來和大陸的關係如何,應該發展、保持與廣大海外華僑華人的關係,也可藉機推展中國自古以來念茲在茲的大同世界理想。學術界做好海外華人研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


至於本研討會所發表之二十四篇論文,茲將論文作者及重要內容摘要於下。


夏誠華教授「從競爭走向合作─臺灣海峽兩岸政府僑務工作之轉變」一文,談及在過去的歲月中,兩岸政權都堅持「漢賊不兩立」的零和賽局,以至於雙方相互衝突、排斥,然而在全球化的年代,特別是兩岸關係早已融冰、春暖花開,僑務政策亦應重新調整。海外華僑是催化兩岸政治民主化、社會現代化與兩岸和平安全的力量,因此如何使海外僑團先行合作,海外僑社重新扮演中華民族融冰、統一、復興之角色,是兩岸僑務機構目前最應關注之議題。本文依據1949年以來,中華民國歷經各任總統、僑務委員會委員長有關僑務之重要文獻、談話,並參酌同時期中共之重要文獻、領導人之談話,以了解臺灣海峽兩岸政府僑務工作有何重大轉變,提供新視野給兩岸僑務工作領導人,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找出一條對兩岸皆雙贏的康莊大道。


林國章教授「博物館與海外華人社群的文化傳譯:以新加坡、檳城孫中山紀念館為例」一文,以新加坡、檳城孫中山紀念館為例,一方面刻畫孫中山與南洋華人之關係,其精神意向在海外廣泛傳播,是傳承歷史記憶的重要成分。另一方面也闡述籌設博物館屬性的華人文物館,對於海外華人社群傳譯中華文化的重要意義。博物館的職能具有精神的、美學的、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多方面價值,是創造知識傳承文化的現代性文化教育機構。文化傳承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有賴於透過集體記憶的流傳與保存才得以維繫,海外華人文物的蒐集與保存,乃至於華人文化博物館之設置,因此愈顯得珍貴和重要。孫先生畢生致力革命建國,奉行博愛行仁,天下為公的情懷,激發海外華人熱烈迴響,尤其1907年以後,革命組織與宣傳的重心移往東南亞,南洋華人出錢出力至多,華僑為革命之母也成為共認的事實。這股熱忱的延續,歷經對日抗戰未曾中輟。所以孫中山革命行誼及華僑響應祖國改造的事蹟文物,是深入僑界凝聚海外華人歷史記憶的共識與標誌。


彭偉步教授「少數族群傳媒:傳播祖籍國文化但並不效忠祖籍國─以馬來西亞華文報的調查為例」一文,透過問卷調查,就少數族群傳媒傳播祖籍國文化但並不效忠祖籍國的觀點進行檢驗。以馬來西亞華文報為例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此觀點能夠成立。彭教授表示主流社會必須改變有關觀念,充分發揮少數族群傳媒引導少數族群融入主流社會的作用,才有可能避免出現少數族群自我封閉的現象,從而提升他們的國家認同。少數族群傳媒是維繫族群認同的重要工具。他們不僅傳播族群資訊,也傳播當地主流社會資訊。他們不僅服務族群,而且也促進於族群間的文化交流,促進族群融入主流社會的重要手段。少數族群傳媒起著當地主流傳媒、跨國傳媒不可替代的作用。


龍登高、楊海、趙亮「世界金融危機與海外華商投資動向」一文,分析金融海嘯驟起美國,迅速蔓延世界,海外華商及其在中國大陸的投資亦受波及。不過,美國經濟不景氣時,國際資本與華商投資會尋找市場,衝擊相對較弱的中國將受到關注。海外華商投資中國大陸的格局,近年來出現變化與轉型,世界金融危機將推動和加快僑資企業已經發生的這些變化。中國大陸經濟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衝擊,但也促進了正在發生的經濟結構轉型,海外華商投資大陸的變動也隨之加快。少數企業將被淘汰,一些企業被迫轉移,一些企業面臨轉型,危機之後,僑資企業將呈現新的格局。台商如此,僑商亦然,外商也不例外,他們有望與中國大陸經濟一道,抗擊全球金融危機,走向新的發展階段。


李其榮教授「美加新華僑華人政治參與比較─一種民族政治學的研究」一文,說明美加新華僑華人呈現不同的特點:在美國,政治精英不斷湧現,地方選舉漸成氣候,高素質年輕化是亮點,一批華裔女政治強人脫穎而出。近年加拿大華人參政有了較大起色,但總體來看其參政成績不突出,參政群體不大,力量不強,成功率不高,華人參政地區與群體不平衡,存在較大的差異。美加新華僑華人參政的作用是共同的,即提高了華人的地位,改善了華人形象,凝聚了華人社區的整體力量,改善了民權狀況,引起了政治家和候選人的關注。


曹淑瑤教授「近20年來臺灣與越南的經貿發展」一文,首先說明台灣推動南向政策背景,並探討越南的改革?臺商的南進。臺商向海外大量的投資,始於1986年臺幣大幅升值以後,相較於其他東南亞地區,越南的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起步較晚,但在充沛而價廉的勞動力資源,以及越南政府積極改善國內投資環境,以拓展國際經貿關係等號召之下,越南還是吸引不少外國企業前往投資設廠。臺越間的貿易也在雙方努力下,日漸擴展,臺灣現已成為越南的重要貿易伙伴,伴隨經貿的密切聯繫,臺越間的交通,不論海運或空運都有長足的進展,越籍勞工及越南新娘也已成為臺灣社會的重要成員。


祝家華教授「大馬種族威權體制與兩線政治的走向?論2008年大選政治海嘯及華裔選民的關鍵作用」一文,探討平等的馬來西亞及其實踐的願景;並分析政治民主化和兩線制出現之契機、隱憂及少數民族如華裔所起的關鍵作用,同時理解巫統威權體制和國陣修復機制的能力;因此平等、自由、民主、博愛的馬來西亞人之春還有很長的曲折道路。


高崇雲、高欣、高鵬翔「新時代臺灣僑教政策的前瞻思考」一文,表達研究新時代來臨下台灣僑教政策未來的思考方向,並提出建議,以文獻分析及歷史的研究方法來延伸理念。高教授表示,在最近的行政院整併計畫中僑委會可能被併入外交部,一旦成真,則號招海外五千萬華人執行機構的消失,對於學界所主張台灣結合海外華人成為海洋中華文化核心的構想將形成重大的負面影響,也對於建立中華大僑社、台灣大僑鄉的理念造成重大的衝擊。高教授認為我國僑務委員會的存在不僅為憲法所規定,而且是國家建設發展所必須設置的部會,而更值得重視的是僑務及僑教政策的擬定是立國基礎的緊要一環,茲事體大,因此對於僑委會的整併絕對不能隨意輕舉妄動,以免造成國家生存發展的危機。


黃賢強教授「移民、檢疫、殖民社會:英國殖民政府、中國總領事與新加坡華人」一文,說明從1874年開始,英國殖民地政府在聖約翰島(當地華人俗稱為淇樟山)設立傳染病檢疫所。準備入境或過境新加坡的“新客”移民,如果患上或被懷疑患上傳染病,都會被送到聖約翰島上作健康檢驗。從1901年到1939年,總共有超過一百萬人被送到島上接受檢驗、治療或觀察,他們被扣留在島上為期數天至數周不等。本文討論這些華人移民在聖約翰島上的生活和遭遇,以及中國駐新加坡總領事和新加坡華人社會對他們的遭遇的反應。


陳美瑩教授「Becoming Chinese: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merican Women」一文,將以比較偏向教育,從非正式的教育觀點來談。對於少數民族的教育是否應符合他們本身社會文化認知來教育他們,才有可能成功。強調關懷但非降低標準,在工具上必須以適合他們的溝通模式來進行。


陳中和教授「從馬華關係看馬來民族主義的構成與馬來西亞建國」一文,說明馬來西亞立國50餘年,至今仍維持馬來霸權領導的憲政體制。馬來人認同的三大要素:伊斯蘭、馬來語和馬來統治者皆在馬來西亞憲法中被賦予優勢的地位,憲法更將人民的法律地位一分為二,即有特權的馬來人和原住民,以及其他沒有特權的非原住民,而即有的法律也阻礙了非原住民成為原住民的可能。此種憲政設計鞏固了族群的分化,並嚴重妨礙了國族的整合,更使得獨立以降所有塑造國族的運動都面臨挫敗。英國殖民主義除了促進馬來西亞地區的現代化之外,隨著殖民經濟的發展和英殖民政府分而治之的政策,一個多元族群組成的複式社會亦在馬來西亞逐漸成形,惟社會間的各族群缺乏共有價值和互信基礎,且多生活在各自的社群裡,各族群亦從未整合成一個政治團體。馬來西亞的憲政體制反映的是馬來人的族國主義,族國主義的色彩一日未除,則追求共同國族的理想仍將是遙遙無期。


李明歡教授「歐洲移民政策與歐洲華人社會」一文,歐洲移民政策新趨勢對於歐洲華人社會的影響可能主要集中於如下三方面。第一,歐洲各國吸引高素質移民的一系列措施,尤其受到希望學成之後在歐洲工作的大批中國留學生的歡迎。第二,歐洲各國有限開放勞工移民門戶的政策,是中國勞動力人口合理合法流動的有利機會。第三,移民融入是當今歐洲社會移民政策的關鍵字,歐洲華人應當順應潮流,更主動積極地融入當地社會。


湯熙勇教授「1890年代巴西招募華工與清朝的反應」一文,追溯華僑進入巴西的時間,於清嘉慶年間(18世紀)以前,即已有人數不詳的華僑,陪伴西班牙人或葡萄牙人,從澳門搭船前往並居住在巴西境內,可能為最早進入巴西的華僑。巴西境內,資源豐富,復因族群關係和諧,吸引了華僑,懷帶發展的夢想,千里迢迢移居巴西。至清光緒年間,即19世紀晚期,巴西更有招徠華工之舉措。為開發巴西的土地資源,巴西政府希望清朝政府同意其招募華工。為解決人口過剩的問題,清政府的部份官員支持華工前往巴西之議,並在清朝政府主導之下,訂定中、巴雙方之合約,在清政府的官員督導下,進行華工的移民。由於古巴及秘魯之華工被欺凌事件的衝擊及影響,促使清政府重視華工的權利維護及生命保障,並實質地採取方法和措施,雖然其功能與效果未能獲得滿意,例如對違反清政府之相關規定,擅自載運華工的德籍船隻,無法採取處置的措施,至少已經表現出負責任及關心的態度,避免華工再度淪為外商手中的「豬仔」。清政府期望透過官方協議方式,協助華工進入巴西的念頭,因為巴西國內政爭的影響,旋告中止,華工仍未能前往巴西。然而,歷史上的因緣變化,往往是無法預料的,於相隔一甲子的時間,於1960年代,巴西再度向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表明,希望招攬農業技術人員,集體移民前往巴西,協助開發巴西的土地資源,這是另一個故事的篇章。


夏國興教授「新視野下廣東華僑農場安居工程」一文,以“居者有其屋”是民?“安身樂命”的追求,“安居”是小康社會的一個奮鬥目標著筆。廣東華僑農場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把安居作?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工程,不僅改善暸歸難僑的居住條件,而且提升暸華僑農場現代化建設的速度。在當今世界因住房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層出不窮,美國因房貸危機導致的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擴大,中國政府提出十大措施刺激經濟並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大視野下,探析廣東華僑農場的“安居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廣東華僑農場歸難僑安居工程的實施,從微觀角度看,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妥善解決歸難僑住房問題的典範。從宏觀角度看,在當前世界因住房危機引起的諸多經濟社會問題下,特別是全球應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可以給我們更多的?發和思考。住房問題是任何社會都須關注的沈重的社會民生話題。


陳偉之教授「馬尼拉華語電視節目市場之研究」一文,探討菲律賓大馬尼拉地區,長久以來,是中國大陸福建省居民前往經商或移民的地區,二次世界大戰後雖曾一度中斷,而今隨著中共改革開放政策實施30年來,中國大陸移民又有大幅增加的趨勢。由於華人人數日增,當地華語電視跟著漸次熱絡起來。陳教授希望本著全球媒體發展理論,並經實地進行田野調查,藉以探究台灣電視媒體在馬尼拉開拓市場的可行性並似乎可以做出以下結論:台灣的電視節目在大馬尼拉地區不但具有發展空間,而且已有起碼的基礎;只是台灣電視媒體如果想要擴大在菲律賓的市場,就必須講究「在地化」策略,既以當地通用語言發音,亦要顧及反應當地民情風俗;唯其無此,才能貼近民情、才能爭取收視。


成秋華教授「探討臺師大僑生先修部學生之班級友誼網絡與學業概況」一文,研究主要的觀察對象是,台師大僑生先修部來自海外的學生,其友誼網絡的結構面;首先測量其友誼的強度,嘗試以統計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建構(萃取)其友誼強度,因此先選擇建構友誼強度指標適宜的構面變數;其次,以這些變數進行主成分析以建構友誼強度總指標;再以此指標當作中介變數來探討僑生的友誼強度與學業成績表現之相關性。


鄭月裡教授「皈依後的社會適應:馬華穆斯林田野調查報告」一文,探討華人穆斯林有兩類:一類是原來就是穆斯林,另一類是後來才改變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鄭教授研究的對象即為後者,這些人比較容易遭遇文化上的衝突,其中包括知識、道德、法律、信仰、風俗、習慣等。鄭教授透過七次赴馬來西亞田野調查,所搜集的相關文章、論著,以及對100位受訪者深度訪談所獲取的第一手資料,來驗證他們的成果與發現,同時進一步尋找更深的內涵。因此,首先從一、與一般華人的關係,如:華裔皈依的穆斯林與一般華人的家庭、親戚、朋友、社會的互動情形;繼而從二、與馬來人的關係,如:與馬來人的朋友、收養家庭、姻親、社會的互動情形,來分析華人皈依伊斯蘭教後,因為文化的變遷而有不同的社會適應模式。據近年來七次前往馬來西亞田野調查發現,目前皈依伊斯蘭教的華人。在文化上,其實已經不再跟隨華人社會的傳統習俗,也離開華人的文化。


李鴻階教授「華僑華人與福建發展關係研究」一文,分析“僑”是福建的一大優勢,一大潛力。改革開放以來,“僑”為福建帶來了資金、先進技術和銷售管道,促進了經濟市場化進程,對福建發展開放型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僑”是福建改革開放的重要支持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是福建發展變化的見證人;“僑”為福建的繁榮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研究華僑華人與福建發展關係,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新華僑華人迅速發展,福建的僑力資源佈局出現了新變化,福建內地崛起了一批新僑鄉。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鄉情聯誼和迎來送往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與祖籍地的聯繫,除了先天的民族和鄉土感情外,又增加了後天休戚與共的經濟關係。當前,要積極發揮華僑華人的“橋樑紐帶”和穿針引線作用,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更好地展示“僑”的作為、“僑”的地位。


揚聰榮教授「泰國國際語言教育與多元文化之發展—以曼谷地區為例」一文,首先以「地域統合」的觀念對亞洲區域主義的發展過程加以回顧,並且將主張台灣應該重新思考台灣與「東亞共同體」關係,以「文化資源」的角度來論述台灣在東南亞發展的優勢,鼓勵台灣年輕的一代應以此區域為發展範圍,並以東南亞的華語市場為例,論述其中的情況。最後認為在政策面的配合應該以鼓勵國民或民間機構到東亞或東南亞發展為主,非僅考慮到國交的層次。


徐榮崇教授「澳洲臺灣移民的回流型態與意向」一文,談及1980年代,大量臺灣移民為了子女教育和更好的生活環境選擇移民澳洲。然而,近年來他們開始展現強烈回流的意圖。其回流意圖不僅是單向的回流,更有的是有如候鳥般跨國界不斷來回於兩地的移民。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跨界、流動與聯繫已是必然的現象,而這樣多面向的人口流動讓不同的社會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局面。因此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其往返於臺、澳二地流動的地理意涵,並探討其在二地間適應的社會意涵。


李安山教授「中非合作背景下的華僑華人與國家政策之關聯」一文,20世紀是中非共命運的世紀,雙方都經歷了列強瓜分、社會劇變、民族復興和國家建設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迅速,加強了與非洲的友好合作關係。華僑華人移民非洲經歷了數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清末時期,第二次浪潮是1960-70年代。1995年代中期以來,移民非洲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期。隨著中國對“兩種資源、兩種市場”這一戰略決策的制定和實施,中國企業開始大規模進軍非洲。與此同時,一些非洲國家也適時放寬移民政策,歡迎各種移民。這些因素大大鼓勵了中國人移民非洲。同時,有的移民歐洲的華人發現歐洲難以立足定居,他們開始再移民至非洲大陸各國。因此,得到兩點結論:其一,從華僑華人移民非洲的歷史可以看出,這種經歷與中國的內政密切相關。其二,新移民抵達非洲的趨勢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各項政策密切相關。


李耀武教授「時移勢易海外華教發展現商機─以探討泰國為例」一文,探討範圍針對實際歷程而提出泰國華教的歷史回顧、泰國華語文教育的現況和未來、台灣書院文化產業的規畫。文化層面的軟實力是台灣的關鍵實力。儘管全球競爭激烈,加以國際處境艱難,台灣的教育水準、人民素質、公民社會、藝文創新,明顯的領先於華人世界,是台灣最大的資產。


林泉忠教授「從國籍護照的多樣化看香港華人身份的流動性」一文,探討從「九七」前錯綜複雜的「英籍」護照到「九七」後的「BN(O) 」與特區護照,「英屬殖民地市民」與「香港特區市民身份」的特殊經歷造就了香港華人所擁有的國籍與旅行證件的多元化。與此同時,而無論是「回歸」之前還是之後,在兩岸弔詭的「中國」語境下,香港的特殊地位不僅使港人的旅行證件(「回鄉証」、「入臺證」、身份證)更趨複雜多元,也時而使香港華人在「海?」與「海外」、「國?」與「國外」、「境?」與「境外」、「同胞」與「僑胞」之間的身份撲朔迷離。另一方面,由於經過戰後「香港共同體」的建構,香港華人自己的本土身份認同也得以塑造,經過「九七」的衝擊,香港還從戰時與戰後的「難民避難所」蛻變成海外數以十萬新生「港僑」及回流「歸僑」的故鄉。本文透過對香港華人複雜多元的國籍與旅行證件的研究,指出其「元兇」源自於香港特殊的殖民地、「九七回歸」、特別行政區經歷,以及兩岸弔詭的「中國」語境。而如此國籍與旅行證件的多元化則扮演著維持香港華人身份認同流動性的重要角色。


李又寧、沈弘毅「臺灣留美學生與法拉盛(紐約市)的發展」一文,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李教授並未想為留美史盡點心力,因為一般的史學工作者多數不大注意或注重自己身邊的歷史,自己也不例外。80年代以後,中國大陸來美的留學生日益增多。關於法拉盛的興起,還有很多題目可說,例如:政治、選舉、婦女、文化、藝術、教育、宗教、餐館、超市、社團、學校。臺灣留學生對法拉盛的開發有很大的貢獻。也可以說,從臺灣去的留學生是法拉盛的第一批開發商(developers),而且也是名符其實的developers,把一個經濟衰退的區域,轉變成一個寸土是金的國際性的城市,多彩多姿,應有盡有。


三、 結語


此次研討會以「新時代、新視野─海外華人」為題,基本上,企盼在今日全球華人面對全球化新時代的來臨時,藉由與會專家學者研究的發表及意見的交流與討論,以提升國家、民族的競爭力,都應調整舊思維、開啟新視野,藉以落實凝聚海外華人共同投入國家建設的僑務工作目標。


 


照片


P1030068


 


照片


P1030155


 


照片


P1030158